八路军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亲手拍摄了鲁迅和白求恩的葬礼

2024-01-12     郭哥文化

原标题:八路军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亲手拍摄了鲁迅和白求恩的葬礼

沙飞,原名司徒传,1912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沙飞的父亲是做药材生意的,家境殷实,很重视对沙飞的培养,沙飞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4岁时,沙飞考入了无线电学校,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接触无线电技术的年轻人。从无线电学校毕业后,沙飞并没有继续求学,而是投笔从戎,加入了北伐军中。当时的中国,羸弱不堪,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地主军阀各方势力压榨,生活得非常艰辛。

沙飞自小就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在无线电学校求学期间,年轻的沙飞思想迅速升华。“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沙飞对此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投入北伐军,打倒列强除军阀,寻求国民革命之胜利,正是青年沙飞的人生追求。

北伐战争结束后,沙飞随粤军徐景唐部驻防梧州。当时,粤桂军阀矛盾重重,大打出手,徐景唐追随老首长李济深,与桂系的李宗仁、黄绍竑联手,与粤军的张发奎展开一番激烈搏杀,两广一片乱象。沙飞无意卷入这种纷争,有了退出军界的打算。

1935年,沙飞离开工作了多年的梧州,只身前往上海,加入黑白影社,正式改行做起了摄影工作。在上海,沙飞在一次摄影展中与鲁迅先生相识,并结为至交好友。鲁迅先生的拳拳爱国心深深影响了沙飞,使他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向往。他知道,蒋介石集团早已背离了孙总理的遗志,已经转变为新的军阀势力,中国革命要想彻底胜利,就必须将这些新旧军阀一起打倒!

这期间,沙飞为鲁迅先生拍摄了多组照片,他在《民国日报》发表的《鲁迅先生在全国木刻展会场》一文,插入了多组亲手拍摄的照片,多角度、多镜头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风采,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沙飞也凭借这组照片一举成名,成为闻名全国的摄影师。

与鲁迅交往的这段时间里,是沙飞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这期间,他不仅摄影技术突飞猛进,成为全国知名的摄影师,他的思想也在鲁迅的影响下越来越具革命性,在对蒋介石彻底失望后,沙飞的心底有了另一个名字:红军。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得到鲁迅去世的消息后,沙飞顿时如遭电击,他木然地站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仿佛七魂六魄都已经随风而去。鲁迅,是他的挚友,是他的导师,是他最为尊敬的人,他不过五十五岁,他还可以继续与自己促膝长谈,如今他忽然离世,怎能不令沙飞肝肠寸断!

送别了鲁迅先生的遗体,用相机记录下鲁迅先生的葬礼后,沙飞在家中休养了一年,这期间,他拍在鲁迅先生葬礼上拍摄的照片名震全国,扎实的摄影技术,极富人文关怀的镜头语言,使得“沙飞”的名字成为摄影界的代言人。

但沙飞对这些虚名毫无兴趣,他觉得,无论自己如何成功,都改变不了中国的现状。心中的那个名字开始呼唤他,促使他奔向理想的彼岸。1937年10月,沙飞背起行囊,再次踏上了行程,奔赴人生中又一个目的地:河北阜平。在这里,他受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帅的热烈欢迎。

1938年,在晋察冀军区的帮助下,沙飞成立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摄影工作室,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成立了军区政治宣传部新闻摄影科,沙飞被任命为科长。沙飞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是我军新闻摄影工作的奠基者。

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期间,沙飞用镜头记录下了无数珍贵的资料,为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八路军的抗日事迹,有着重要的意义。老蒋污蔑我军“游而不击”,沙飞记录下了八路军将士与日寇浴血搏杀的一张张照片,用镜头打了反动派一记响亮的耳光。

聂帅亲自参观了沙飞的影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道:

沙飞的照片形象鲜明真实,我们的战士和老乡们很容易就能看懂。这些照片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工具,要是能够放大,群众会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

只可惜,当时我军的技术还没有那么先进,无法将沙飞拍摄的照片进行放大,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沙飞已经做得非常棒了。影展结束后,聂帅将参展的照片寄到延安,主席看完照片后,对沙飞非常赞赏。沙飞,用他的镜头做武器,作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前线的将士们。

在晋察冀根据地期间,沙飞先后担任过晋察冀军区编辑科科长、抗敌报社副主任、晋察冀画报报社主任、华北画报报社主任等职务,是我军战地摄影工作的先驱者,也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奠基人。

在此期间,沙飞主持出版的《晋察冀画报》不仅在抗日根据地内流行,还发行到国统区,在重庆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进一步畅销于苏联、美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沙飞的很多作品,都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聂帅和日本小姑娘加藤美穗子的合影,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而大名鼎鼎的白求恩工作照,也是沙飞的杰作。

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8年,白求恩放弃了在加拿大的优厚待遇,来到晋察冀根据地,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

白求恩进入晋察冀根据地时,沙飞正因病在五台山住院,听到白求恩到来的消息后,他的病瞬间就好了,快马加鞭前往迎接,用镜头记录了白求恩大夫进入根据地的情景。

以后相处的日子里,沙飞拍摄了大量白求恩的工作照,记录下了白求恩的不少珍贵资料。沙飞略通英文,能够与白求恩无障碍地进行交流,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9年11月,白求恩大夫在救护伤员时手指不慎被手术刀割破,因为伤口感染而去世,年仅49岁。得知白求恩去世的消息后,沙飞无比悲伤,他快速赶赴现场,一边流泪,一边按着快门,记录下了白求恩去世时的动人场景。

白求恩大夫去世前,对沙飞念念不忘,他取出自己的柯达相机,托付大家赠送给沙飞,以作纪念。从此,白求恩的柯达相机陪伴了沙飞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c05b8c8df5a31212c51cbe4c7eaa7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