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发现神秘古城遗址,到处是骷髅,四五万居民同时死去

2020-03-29     河北好书

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某一天,一座古城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 古城也随之突然毁灭。居民死于什么灾难?这座城市为什么会毁灭?一系列的问题使科学家困惑了近一个世纪。

这座古城指的是摩亨佐·达罗古城,这个地方是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发现的, 由于被发现时整个古城到处都是骷髅, 所以叫做“死丘”。

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

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文明古城。遗址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 拉尔卡纳县城南20千米处, 距卡拉奇约500千米, 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旅游胜地。1921~1922年间, 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干流的沙丘上, 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史前遗物”。经过进一步发掘, 一个大约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终于露出了全貌。这座印度河古文明鼎盛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遗址, 在地下埋没了几千年后, 终于在20世纪“重见天日”。

从遗址发掘来看, 摩亨佐·达罗非常繁荣, 占地8平方千米。整个城市像一张棋盘, 每个住宅都有6~10间房, 并有院子, 所有建筑都用红砖砌成。该城按发掘地势高低, 大体可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

一到上城, 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达15米的圆形古堡。从古堡往下走, 是著名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和粮仓。于1925年挖掘出土的大浴池被一个大建筑群包围, 位于城市公共部门的正中心, 盛有一池深水, 它在当时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 在古印度的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和上城相比, 下城设置比较简陋:房檐低矮, 布局也不规整。可能是市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其他劳动者居民的居住之地。

古城中发现的雕像

远在3000多年以前, 怎么会有文化如此发达的古城呢?为什么它又会在一夜之间灭绝?这些问题使科学家困惑多年, 至今仍未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

在古城发掘中, 人们发现了许多人体骨架, 从其摆放姿势来看, 有人正沿街散步, 有人正在家中休息。灾难是突然降临的, 几乎在同一时刻, 全城四五万人全部死于来历不明的横祸,一座繁华发达的城市顷刻之间变成废墟。

谁也不知“死丘”突然毁灭的原因。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精美的印章, 但至今无人能够破译印章上谜一般的文字, 这些掌握了象形文字、雕刻艺术并有着城市规划天赋的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没人真正知道。他们连同他们创造出的这些高级文化似乎是从远古奇异稀薄的空气中偶然形成, 又突然间消散了。

古城中出土的文物


对于“死丘”毁灭的原因,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种种推测。

有些学者从地质学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认为“死丘事件”可能是由于远古印度河床的改道、河水的泛滥、地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灾, 把位于河中央岛上的古城摧毁了, 城内居民也同时被洪水淹死了。

然而, 有些学者不赞同上述说法, 认为如果真的是因为特大洪水的袭击, 城内居民的尸体就会随着洪水漂流远去, 城内也不会保存如此大量的遗骸, 而考古学家在古城废墟里也没有发现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的任何证据。

有些学者猜测, 可能是由于远古发生过一次急性传染疾病而造成全城居民的死亡。然而这一说法也有漏洞, 因为无论怎样严重的传染病, 也不可能使全城的人几乎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全部死亡。从废墟骸骨的分布情况看, 当时有些人正在街上散步或在房里干活, 并非患有疾病。古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经过仔细研究, 也否定了因疾病传播而导致死亡的说法。

古城中出土的雕像

也有人设想是由于城市内部发生剧烈的变革和斗争造成的悲剧结果。但是这种设想似乎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于是, 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大规模进攻, 大批屠杀城内居民的说法。可入侵者又是谁呢?有人曾提出可能是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 然而事实上雅利安人入侵的年代比这座古城毁灭的年代晚得多,中间相隔几个世纪。

经科学家们考证, 认为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毁灭很可能源于一次闪电引起的猛烈爆炸和大火。1922年, 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季在印度河口的一座小岛发现一片古代废墟, 所有迹象表明, 这个城市毁于一次突然的灾难。该地区到处是烧熔的黏土和矿物碎片, 明显有爆炸和大火留下的痕迹。巨大的爆炸力将古城半径约1000米内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摧毁, 还有一个明显的爆炸中心, 由中心向外延伸, 距离越远破坏程度越轻, 只有最边远的建筑物得以幸存。

科学工作者还在废墟的中央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碎块, 它是泥土和其他矿物烧结而成的。罗马大学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证明:废墟当时的熔炼温度高达1500℃, 这样的温度只有在冶炼场的熔炉里或持续多日的森林大火中才能达到。然而岛上从未有过森林, 因而只能推断大火源于一次大爆炸。

文/改编自《寻访闻所未闻的秘境》(金帛 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立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XDsJ3EBrZ4kL1ViZ3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