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三佛地”郴州嘉禾普济寺

2019-05-14   心好懒人

嘉禾是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发现“嘉谷”,并教万民耕种的神奇之地。县城古时名禾仓堡,秦始皇遣五十万大军戍守五岭时,这里是他囤粮的地方。得益于发达的农耕文化的长期滋养,嘉禾佛教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影响深广。始建于唐代的普济寺,就是远近闻名的古刹之一。

普济寺原址位于县城北郭,因与含田村毗邻,又名含田寺。院寺依山而建,前缀“珠泉涌月”,后拥“晋屏晚翠”,左右文溪、含溪环抱,芳树深院,林泉掩映,清雅俊秀,美不胜收。经宋、元、明、清各朝代数次扩建,普济寺规模日益宏大,佛教活动愈来愈兴盛。据史料记载,宋代以来,就出现了每年有十万信众到寺内诵经拜佛的壮观场面。清同治诗人刘松峻这样描写普济寺香火旺盛的景象:“寺外青烟烟外峰,烟中佛寺晓鸣钟。烟消寺出钟方歇,钟撤烟飞寺又封。此地散花真普济,当年题壁可重逢。山僧若解笼纱意,漫说诗人莫继踪。”鼎盛时期的普济寺,成为了湘南佛教活动中心,湘南、粤北、桂北、赣西等地的香客接踵而至。由于普济寺为弘扬佛法、利济众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被誉为“江南第三佛地”,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名诗佳联。明成化十一年,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的陈经在《普济寺》一诗中写道:“深入招提境,堪怜事事幽。落花千树雨,啼鸟一声秋。山乱云重护,桥空水自流。老僧延坐久,留此记经游。”普济寺观音阁(殿)的楹联“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无须我大慈大悲。”充满了哲学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教化众生、匡济世民的现实意义。

嘉禾普济寺座落在县城西南边风景秀丽的九老峰之麓、神农氏曾经歇宿过的丙穴之北,处在秉承历史文化、蓄涵山水灵气的风水宝地。重建的普济寺除建筑前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观音殿)外,还建了地藏殿、药师殿、静修院等殿堂及僧侣生活修养设施。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建造的普济寺,殿堂造型雄伟,规模宏大;外观流金溢彩,金碧辉煌;内塑千手观音及诸多菩萨罗汉像,庄严肃穆。全寺既保存了原普济寺古建筑的特色,又融汇了现代建筑的时尚风格及先进技术。千年古刹焕然一新,必将吸引十方信士朝礼,再现“江南第三佛地”的壮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