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小男孩爱哭不好哄,不是孩子太敏感,可能是父母疏忽了一件事

2023-04-28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五岁小男孩爱哭不好哄,不是孩子太敏感,可能是父母疏忽了一件事

大家好,我是豆妈。

写这一篇是因为豆妈亲眼所见的事情,觉得很有必要拿出来分享,希望可以帮到有同样困惑的小伙伴。

事情是这样的,豆妈带着孩子在小区玩的时候,发现多了一个小朋友,小名也叫豆豆,奶奶和妈妈都有带着出来玩过,是新搬来的邻居。

因为叫豆豆,豆妈就会对这个孩子多一些关注,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豆豆虽然已经五岁了,但是非常爱哭。豆豆的爱哭达到什么程度呢?

豆豆和小朋友一起玩沙子,会哭;和小朋友做游戏,会哭;甚至一个人玩,也会突然哭。还不止这些,豆豆的奶奶和妈妈说,幼儿园老师反映,豆豆太爱哭了,从早到晚,老师耳朵里听到最多的就是豆豆的哭声。

为此,豆豆的奶奶和妈妈给的解释是,孩子从小就弱小体质也差,所以孩子是敏感型的孩子,所以容易哭。而且,豆豆的妈妈还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知道了孩子的情绪需要多关注和陪伴,也在坚持做。

只是,豆豆一旦哭起来就没完没了,家里人还有幼儿园老师都很头疼豆豆哭,越安慰,他哭得越厉害,需要花长时间才能平复。

孩子真的是因为天生体弱,是敏感型的孩子吗?豆妈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未必是这个原因。

恰好,豆豆的妈妈拉着豆妈讨教解决办法,因为孩子爱哭已经严重影响到在幼儿园的生活了。

豆妈和妈妈一起梳理了一下问题所在,其实很简单,但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首先,是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对哭的认知。

我们都知道孩子一出生,除了用哭表达之外自己的不舒服,是没有其他办法表达的,这个时候父母给予孩子迅速地反应是对的,而且孩子也会在这种互动中,建立安全感。

也就是说,哭是一个人的天性,只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会慢慢地有这种意识和认知,那就是哭意味着什么?

哭意味着什么?在于父母的反应,让孩子知道哭的意义。

就像豆豆这种情况,很明显,是豆豆的家人让豆豆知道,哭是解决一切矛盾冲突和困难的法宝,甚至是获取满足自己要求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看豆豆哭之后,奶奶和妈妈的反应。

比如,几个孩子正在一起玩沙子,豆豆突然大哭不止,奶奶和妈妈的反应非常一致,就是立刻冲上去开始不断地向孩子提问。

宝贝,是不是眼睛里进沙子了?

宝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了?

宝贝,是不是受伤了?

当时的现场,本来不混乱,因为奶奶和妈妈的加入和提问,就陷入了混乱中,其他小朋友的家长也闻讯赶来,加入这场混战中。

结果,其他小朋友都能清晰地向自己父母表达,自己并没有碰豆豆,也没有把沙子弄到豆豆身上或者眼睛里,不知道豆豆为什么哭?

而豆豆除了哭就是点头和摇头,在配合奶奶和妈妈的前前后后查看,终于搞明白了,豆豆就是在和另一个小朋友同时去拿一个铲子的时候,没拿到所以哭了。

说到这里,聪明的小伙伴已经知道豆妈想要说什么了吧。豆妈想说,豆豆在家人的反应中,知道了用哭表达一切,而不会用语言去表达。

也就是说,哭已经不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了,而成为豆豆的语言表达工具。

这也就是在幼儿园,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豆豆总在哭。因为豆豆一旦有需求想要表达的时候,就是哭,用哭求助让所有人看到他。

其次,是家长的担心加速了孩子的哭闹。

对于小宝宝来说,因为不会语言表达,孩子的哭就是遇到危险的信号,大人担心是人之常情。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是能通过观察和感知,渐渐形成一种互动模式。

像豆豆已经五岁了,是具备观察和模仿能力的,他会发现只要他哭,家里的大人就会立刻出现在他面前,比叫称呼都管用,而且哭的时间越长,尤其是奶奶和妈妈就会特别焦虑和担心。

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因为总是哄不好,随着哭的时间越长,豆豆的需求就越能被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奶奶和妈妈也会在他的哭声中,从不同意到同意,从拒绝到妥协。

豆豆和家人就像坐在跷跷板的两边,豆豆发现用哭就能撬动大人的行为,左右他们的决定,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五岁的孩子有如此敏锐的能力吗?

有的,孩子就像是大人情绪的小雷达,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情绪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他知道结果是什么。他并不是有这样权衡思考的过程,而是长期以来互动模式决定了,他知道这样做是有效的。

所以说,豆豆目前呈现出来的爱哭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父母的行为态度决定的。

那么,如何避免让孩子形成这种爱哭的习惯呢?或者说如何矫正呢?

首先,学会观察判断孩子哭的原因。孩子哭了,家长做出反应是应该的,但是需要判断哭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哭,去做出不同的反馈。

其次,当孩子哭了的时候,家长先检查是否有危险,排除危险后,就要安抚其情绪。尤其是一直哭哄不下的时候,肢体语言更为有效。比如,抱一抱孩子,用手掌抚摸孩子后背,此时不要着急说话,先陪孩子情绪稳定下来。

一定是等到孩子不哭了,再来提问和沟通,让孩子意识到,先不哭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哭解决问题。

最后,注意平时的引导,告诉孩子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学会区分情绪表达的情况类型。

对于三岁以后的孩子,会哭,甚至喜欢哭都没有问题,但是用哭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就很有问题了,千万别大意。

关于孩子爱哭,你有什么想和豆妈讨论的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84c14fd78a651b0d307493a89bb8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