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荣获全人教育年度大奖——我的天命,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2023-08-17   守望新教育

原标题:她荣获全人教育年度大奖——我的天命,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宋新菊荣获全人教育年度大奖

——我的天命,守住一间

小小的乡村教室

原创|宋新菊

2023年8月16日,第七届“全人教育奖”在京揭晓,新教育榜样教师、河南省武陟县育才学校的宋新菊老师容获提名奖。截止本届,已有多位新教育老师荣获此项殊荣。

2009年,宋新菊与新教育实验相遇,从此开启了一段美好的旅程。

她和孩子们一起吟诵儿歌童谣,一起来到沁河大堤上植树。她和孩子们穿行在农历的天空下,用丰盈润泽的仪式走过节日和节气;给每个孩子送上独属于他们的生日故事或生日诗词,把孩子们的生日祝福汇集成一本本生日书;她立足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黄河泥埙课程”“恐龙课程”,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家乡的美好……

以下是宋新菊老师的大会分享。‍‍‍‍

大家好,我叫宋新菊,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的小学语文老师。

在中国教育这个浩大的群体里,我如同一粒沙,平凡普通。我的家乡地处中原,位置普通;生活在小县城里,经济普通;26年坚守一间小小的教室,没有丰功伟绩,经历普通……这样的我,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呢?所以,特别感谢“全人教育”组委会对我的认可。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我的天命,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故事还得从上学时讲起——

一、

我在这里

(1)曾经的丑小鸭

1994年,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沁阳师范。第一节体育课上,大家交流最喜欢的四个体育项目。我只知道考试的四项,同桌说她喜欢“跳木马”“引体向上”这些名词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因为认知的贫瘠,我内心汹涌却只能沉默。更让我手足无措的是做课间操。没听过广播体操的音乐,一个动作也不会,傻傻地站着。“别看考了第一名,就是个乡巴佬” 我的与众不同引起了同学的议论,那一刻感觉“我就是大家眼中的丑小鸭,变不成白天鹅的那种”,第一名的成绩反倒成了我的“耻辱”。

(2)一个人的疯狂

1997年,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被分配到出生的地方,一个只有两条街道的小村子。学校加上校长只有72人。看到和我一样土生土长的村娃,长达一年的时间,我没有发自内心地笑过。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己“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贫困农村的儿童应该拥有怎样的童年,几年后他们走出校门,结婚生子,集市卖菜的命运能否改变(我的村子以卖菜为生)?”

我想把我见到的“世面”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打开一扇看向世界的窗。我用我的方式讲课,坚持给他们读书,带着他们学跳傣族舞……我不想他们走出去时也被称为“乡巴佬”。尽管当上了教师,一个月120元工资,一连8个月没有发过一分钱。我的心里憋着一股劲,我要强大起来。我是天生喜欢当老师的人,讲优质课,从乡镇的东部讲到西部;考全乡第一的成绩,从一年级持续到五年级(那时候还没有六年级)。我被发现,被肯定,被调离,进入了初中。为了激发自己的全能发展,我尝试了初中的所有学科教学。 在进行多种教学尝试之后,我仍然觉得没有遇见好的教育。

二、

捏塑每个日子

(1)命运的转角处

2009年,我遇见了张硕果老师,遇见了新教育。新教育对我的影响和改变是终生的。当“儿童就是可能性”“无限相信儿童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童年的秘密远没有被发现”这些理念冲击我的认知时,我决定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曙光,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一间小小的教室。

(2)缔造可以成长的教室

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淳朴民风,和一位位尺码相同的父母,一起努力缔造一间可以长大的“小梅花”教室,是我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

全学科参与研发课程

小梅花教室的主题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是“梅文化”。语文课上的晨诵共读;美术课上的绘画欣赏;社团课上的手工制作;道法课上的案例分析,家长课堂时讲述梅花,劳动实践时种植梅树……这样全息性的课程,激发全学科老师共同参与,努力把做一株梅的美好、深刻、韵味用生活体验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

梅文化启动仪式上,我们用手指画梅花,在心中种植梅花;美术课上,用墨水吹梅花,瞬间成就了梅艺术的美;道法课上结合生活事件,叩问做法,学习梅的精神品质;周末课余,在T恤上手绘梅花,绘制文化衫;梅花课程告别仪式上,一棵魔法气球梅花树震撼全场,我们吟诵着梅花诗词,把梅花的美好和意蕴用独特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梅花相框”“纸盘梅花”“干枝梅花”……丰富的内容,立体的生活,真正做到了“艺术之美,成人之美”。梅,这种生命镜像,成为教室里共同的生命密码,促进小梅花成长的蜕变。

此后的“恐龙课程”“黄河泥埙课程”同样也是以全学科的方式进行研发的。

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

我们是一群扎根在黄河之滨的乡土人。本土文化、本地资源,是研发课程的最佳抓手。黄河课程需要一个漫长的穿越,包括“源头文化、书法诗词、歌舞戏剧、黄河建筑”等内容,是一个浩大的综合性学习过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在更久远的岁月以前,我们的先人是怎样从母亲河畔诞生,并以此为源头发展起来的,他们怎样栖息劳作,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响彻我们的头顶,敲击我们的心灵?

确实,课程跨度很大,要选择很巧妙的课程入口,泥埙课程就是在这个大课程背景下进行的积极尝试。我们从黄河边挖来黄河泥,进行了两个月的玩泥生活。软软的黄河泥被驯服了。于是,我们遇见了泥埙课。为了让这种乐器能在我们的手里实现演奏,我们需要用石膏制作泥埙的模子,做出同一个调子的泥埙。全部的泥埙制作好后,我们一起钻孔、正音、晾干、烧烤、绘制梅花标志。音乐老师为我们谱写班歌《小梅花》,我们日不间断的练习吹奏。

泥埙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我们还到黄河滩边走一走,看看黄河水的浑浊;学一学水位的升涨对河堤的要求;吃一吃黄河滩西瓜;玩一玩沙滩烧烤;特别是五十多个家庭100多人的大团队游园嘉应观,研学“黄河故宫”,了解古代皇帝视察黄河时居住的寝宫,实地体验黄河文化,努力把身边的乡土资源利用到极致。

泥埙浑厚的音色一直陪伴我们走过几个春秋。我们不断遥想:有一天,我们用自己制作的泥埙吹奏《黄河颂》,吹奏《梅花三弄》,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

携手梅花父母共同成长

家校携手,是缔造一间教室必不可少的条件。每日一语、每周一信、每期两会是我们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武陟新父母阅读分站”。每周五,分站进行讲座,半年下来,44次线上22次线下的活动,精彩纷呈。

特别难忘的是带领分站的孩子们假期共读《丑小鸭》。读着读着,我在字里行间看到的都是自己。曾经的“丑小鸭”,3年的师范磨砺、12年乡间耕耘、14年新教育塑造。其间的痛楚磨砺,挣扎蜕变,一起涌上心头,我哽咽了。那一刻,我吻醒了故事,故事也温暖着我的生命。

共读中,梅梅的成长有目共睹。梅梅是婚前子,爸爸被迫选择了妈妈,全家人都不喜欢她。缺爱的童年,她不愿意学习,写不好生字。她是哭着读丑小鸭的。当看到丑小鸭被兄弟姐妹欺负,被迫离开家时,她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所有的孩子都记在了心里,想表达对梅梅的关爱。共读中,我们一次次叩问:“丑小鸭丑吗?丑小鸭知道自己会成为白天鹅吗?你需要怎样努力,才能突破自我变成白天鹅呢?”梅梅也在心中叩问自己,“大声朗读故事”“积极参与讨论”,我们看到她的觉醒。她努力修复自己的伤痛,勇敢走出自我。值得庆幸的是,表演舞台剧时梅梅成功扮演了丑小鸭,舞台上的梅梅眼中有光,绽放出了生命应有的灿烂。共读结束时,我们颁发给她“丑小鸭奖”。她自己读起了富兰克林的小诗《我的自画像》——在我的努力坚持下,我终将会成了所有美好的中心。写着美丽的诗篇,倾诉着美丽的梦想。这个过程不正是丑小鸭成长的过程吗?梅梅美丽地站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不就是变成白天鹅的那一刻吗?“吻醒故事,自居角色,体悟生命、自我觉醒、向上生长”,我们的共读真正地把这些词语活了出来。

三、

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带了三届小梅花班,小梅花的故事在全国开放周上讲了一次又一次。那一天,升入初中的郭跳跳发来信息:老师,我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但我阳光自信,现在的各门功课都很棒,尤其是语文。难忘曾经的生活,那时候天很蓝,云很白,生活很愉快……

去年金秋的一个午后,当时中国社科院读书的天月在微信上留言:老师,今天我去了中国童书博览会做志愿者。……看到《犟龟》,看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看到许多许多……一阵阵感动涌上心头--当年,是您带着我们在童书的海洋中遨游,让我得以在经典的滋养中成长,领略仅凭自己看不到的风光。……在摊位买绘本时,卖家惊讶于我是买来自己读,……我只是庆幸,庆幸自己仍可以领会这种美好,庆幸自己多了一种方式来理解生命、理解生活,多了一扇窗户来欣赏真善美,庆幸自己在逐渐忙碌的成人生活中,可以在一方书页中感受童真、感受纯然的轻松、感受时光流逝中的永恒。……收到天月的留言,我又一次流泪了,从2009年,带着小梅花们上路,一路上,多少的委屈不解,多少的疲惫伤感,此刻都化为欣喜慰藉。天月白天鹅般的蜕变,绽放了那间小小教室里大大的梦想!社科院只是天月梦想展翅的地方,天高地阔,愿她乘着一本本书自由飞翔!

亲爱的教育同仁们,黄河之滨,太行脚下,小小的怀川之地,有这样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我和我的这群乡村孩子一天天褪去丑小鸭的稚嫩,走向生命的完整幸福。我想用永不止息的爱抵达这份生命和心灵的交融。

我在这里,

捏塑每个日子,

为你,千千万万遍……

文章来源|守望新教育。图片来源:颁奖会议、守望新教育。

朱永新: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

特稿|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