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办公室妈妈的推荐下,树妈看了一部饱受争议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整个电影,其实情节很简单,看完后却很有共鸣。
82年生的金智英, 读过大学,也进过大公司工作。
后来,遇到心仪对象,结婚生女,老公工作,她全职照看2岁的女儿。
像每个普通妈妈一样,她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也遇到了每个普通妈妈都可能遇到的委屈:家庭与职场的难以平衡,辛苦付出却不被认可……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饱受争议,是因为电影刚一上映,就很罕见的得到两极分化的评价。
在韩国影评网站上,女性观影评分是9.45,她们觉得,电影演的就是每个女人的真实生活。
男性评分却仅有1.70,大多数男人认为:这不是应该的吗?简直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
看完这部电影,我久久难以平静。
那些感同身受的挣扎、那些压力、那些咬着牙挺过来的日子,正是我们身边的妈妈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的过往。
01
累倒女人的
不是“一担挑”的生活,而是不理解
在外人看来,金智英虽然青春不在,可风华也正茂;虽然家庭没有大富大贵,但她有幸遇到真爱,丈夫很体贴;日子虽然普通,但也不失幸福和谐。
生活看似平静幸福,可金智英总觉得,这“圆满”的生活下,好像缺了点什么。
在那所安静的房子里,她作为女主人,却总是穿着寻常的家居服,手脚不停地做饭、洗衣、擦地、收拾玩具、叠衣服、照看孩子,从早忙到晚……
金智英的日常,其实也是我们身边很多妈妈的生活。
因为分身乏术,因为请保姆育儿嫂价钱太贵,也因为孩子需要更多妈妈的安抚与照顾,很多妈妈都会选择全职或暂时抽离职场,回归家庭照顾幼年的孩子。
这本是有助于家庭和谐运转、对孩子成长挺不错的举动,可却常常会遭遇尴尬。
就像电影中,因为自觉没有工作,所以,家里所有的家务,金智英都承担了下来。
丈夫晚归,她也在家辛苦带孩子操持了一天家务,可她还要一手夹着孩子,一手为丈夫准备饭菜。
因为劳累,她手腕得了腱鞘炎,求助医生,医生却疑惑道:“饭是电饭锅做的,衣服是洗衣机洗的,你的手腕为什么会疼?”
回婆婆家过节,丈夫想要帮她洗碗,婆婆却旁敲侧击地提醒她“我的儿媳妇,真是有个好丈夫”……
带孩子和家务虽累,可却从没压垮金智英,让她感觉难以忍受的,是她为家庭牺牲这么多,所有人却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长期的不被理解加上劳累,让金智英觉得自己被困在了什么地方,找不到出口,她病了!
她常常会胡思乱想,并在情绪激动时,像灵魂出窍一样,变成另外一个人……
02
什么都是“别人的”,
女性的价值在哪里?
除了带孩子做家务的劳累不被理解,还有一股情绪,一直在金智英的体内冲突。
那就是渴望价值感,渴望自我突破的金智英,一直希望能迈出家庭,重归职场。
其实,韩国在这方面和中国很类似,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默认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好。
这样的认知足够科学,可可怕的是,这样的认知,竟成了女性在职场被“绑架”的“杀手”。
就像金智英刚毕业时的女上司一样。
作为名企的中层领导,金组长有能力有魄力又足够努力,她生完孩子一个月就复工了。
可讽刺的是,如此努力的职场妈妈,却又被嘲笑和奚落:妈妈没有参与带大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出问题的。
双标的社会价值观下,年轻妈妈们在“母性”和“社会人”之间来回摇摆。
难以两全的她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该顾哪头。
金智英选择了陪伴孩子,可心头对职场的遗憾,又让她难以全身心地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
金智英女儿幼儿园同学的妈妈们也都被类似的处境困住。
她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本就因为生育,委曲求全,回归了家庭,可她们心头的“草”,却从未停止萌芽:
有的高材生妈妈,去了街角的面包店,打上午的半天兼职;
有的名牌大学毕业的妈妈,在家里算了整本的高难度数学题,她说“只有解数学题才会心安”……
这些本就出类拔萃的女性们,只是在做“别人妈妈”、“别人妻子”、“别人女儿”、“别人儿媳妇”的闲暇时刻,想找到一点价值感,继续尝尝“做自己的滋味”。
心酸不心酸呢?
对于一个上过大学的高材生而言,生育后重归职场的愿望,足够简单。
可对于一个孩子的妈妈而言,这样的愿望,也足够奢侈。
03
剥夺女性价值感的,正是社会偏见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树妈看到一个新闻:
12月11号,韩国统计厅发布了一个报告,韩国结婚不足5年的初婚夫妻共105多万对,可其中未生子女的却有42万对之多,占到了40.2%,这个数值,也是韩国史上的最高值。
即使是选择结婚,很多年轻人,也对生孩子这件事,变得畏惧起来。
在今天这个看似思想解放的开明时代,女性回归家庭、养育孩子的价值,却依然被选择性忽略。
就像影片中金智英带孩子累了一天,推着孩子,到街角公园买了杯咖啡,正想休息一下,却被上班族偷偷嘲笑揶揄“真好命哦真好命,我也想像她那样,花着老公的钱,到处闲逛”——他们把带孩子,叫做到处闲逛。
智英老公的同事,在公司公开大声嘲笑别人老婆“带孩子生出抑郁症”——他们看不到育儿的辛苦。
智英的婆婆得知她想要上班时,直呼“我儿子前途一片光明,他怎么能请育儿假呢?”——他们意识不到,养育孩子,妈妈虽然是主力军,可终究是两个人的事。
就连看上去体贴的丈夫,都在找不到保姆时,“宽慰”智英说:“正好你可以在家多休息两年。”
而智英那句失望的反驳“看孩子是休息吗”,正诠释了女性们发自心底的郁闷——带孩子不但不是休息,而是一种,非常艰辛,非常值得尊重的工作。
也许,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恶意和苛刻”,才让女性们,在选择婚姻和生育时,举步维艰。
04
每个妈妈,都要多爱自己一点点
除了别人对母亲的偏见,很多妈妈也需要自我接纳。
比如影片最后,金智英去看了心理医生,在听从了医生的指导后,她的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之前,智英在公园喝咖啡被人笑话是“妈虫”,当她再次带着孩子到公共场所,听到人们指点她为“妈虫”时,她勇敢地站了出去,不失礼貌地理论,怼跑了不相关的陌生人。
智英说:“那一刻后,感觉舒服多了。”
尽管,在社会、职场、家庭的各个角落,女性以及她们的人生价值依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女性已经在很多领域证明了自己,并争了半边天。
很多时候,那堵偏见的墙,既是别人围起来的,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树的心墙呢?!
就像智英,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后,因为找保姆困难,她又自我泄气:“我上班又赚不多,连育儿嫂和保姆的钱都不够……”
这句话,是不是分外眼熟?
因为工作赚钱不多,所以就忽略了自己渴望出去工作,找寻自我价值的愿望。
不敢接纳自我,才是困住许多妈妈们真正的“墙”。
我们希望每个妈妈,都能家庭幸福,可我们更希望:
当妈妈们选择回归家庭、照料孩子时,她是发自内心这样做,并且能看到自己的贡献和价值,也能享受这种状态。
而当妈妈们选择去职场打拼时,也能放下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不盲目自责。
每个女性,都无法改变自己的生理属性,更无法强行扭转角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
在实力面前,不必去强行证明自己;在偏见面前,自我尊重,自我接纳。
其实,一个妈妈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也从来不是24小时围着孩子转,更不是花尽心思把家务干得无可挑剔。
她能为孩子做得最好的事是,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给孩子树立一个“爱自己”的榜样。
如此,她作为母亲,就已经足够优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77oIG8BMH2_cNUgtS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