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衡阳保卫战,国军第10军,在军长方先觉的指挥下,率领1.7万人,原定坚守7天,结果一下坚持了47天,拖住了日军10万人的前进步伐,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这是中国军队虽败犹荣的一场战争,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战争的终点,值得称赞,大书特书。
不过,将这场保卫战写成书的人,是一位台湾人,而且是台湾的“行政院院长”,他叫刘兆玄,于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省领导人就任“行政院长”,成为台湾的二把手,身居要职,可谓是蓝营里的核心人物。
这充分说明了老蓝营对于大陆,对于传统,对于祖国河山,对于中国文化,在心底里是认可的,是趋统的。而且,这个故事里第一个出现的人物华一峰即是共产党人,其中的女二号罗百蕙更是从懵懂的女学生一步步走上了延安,成为了共产党员,并在建国后成为了文化部的干部。在刘兆玄的眼里,对共产党有丝毫芥蒂,而是充满了理解与宽容。这种胸襟是令人佩服的。
这些倒还好说。让书迷感兴趣的是刘兆玄还有一个笔名,叫做上官鼎,这就好玩了。本部书就以上官鼎署名,也是我因为这个名字而买下的这本书。
对于资深的武侠迷来说,上官鼎是一位值得被记起的武侠作家。他的成名,在于接盘古龙,为古龙代笔续写完了《剑毒梅香》。
《剑毒梅香》是古龙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作于1960年,那时候的古龙还没有能够摆脱武侠小说的写作套路,即天纵奇才于落难之中经历奇迹,化身为一流高手,然后为父/傅报仇这样的写作模式,但是他已经意识到这个套路存在问题,已经在写作中开始了求变,于是走“悲情武侠”的路线,将这部小说尽可能与众不同。但古龙限于自身经历,并不懂悲情少年的苦恋究竟是怎么样子的。于是搭了一个框架之后,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然后就开始征集代笔人员。结果正在读中学的刘兆玄应征成功,然后纠集自己的亲兄弟(四哥刘兆藜、六弟刘兆凯)组建了一个文学小组,三足鼎立,笔名就叫上官鼎,开始为古龙写作。古龙开头写了几万字约全书的30%就搁笔了,只勉强凑够了第一集,后面的两集全是上官鼎代笔。
由于四哥刘兆藜年龄稍大一点,于是他负责写感情的部分,而年龄最小的老六刘兆凯最负激情,于是他负责武打的部分,其余则全部交给老五刘兆玄。出生于1943年的刘兆玄,时年17岁,续写的部分绝大多数文字由他主笔完成。
结果,一战成名。完整地为《剑毒梅香》续写了70%的剧情,深获古龙认可,也获得了武侠界的认可。后来,古龙过意不去,不愿掠人之美,又为《剑毒梅香》写了一个别传,叫做《神君别传》,直接从当初自己搁笔处续写,为自己的最初的框架续上了正宗结局。而上官鼎则用自己的名字将《剑毒梅香》改名为《河洛一剑》又出版了一次,并另写了一部续集,即《长干行》。文思如尿崩的刘氏三兄弟,一气之下,又连续写出了《沉沙谷》《七步干戈》等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界的出名作家之一。
对于上官鼎,金庸都说“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家,第一是古龙,第二就是上官鼎。”足见刘兆玄三兄弟的写作成就。由于三兄弟在创作武侠小说时都在读大学,等他们大学毕业后相继出国深造,无法再联合创作,也就于1968年正式宣布封笔。从1960年写到1968年,除了《河洛一剑》外,上官鼎共出版了11部武侠小说。边读书边写作,而且刘兆玄读的是台湾大学化学系,以工科身份,搞文学创作之事,尽显学霸风范。
刘兆玄一直都是工科生,1965年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1968年加拿大雪布克大学化学硕士毕业;197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毕业。毕业后即回台湾,入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16年后的1987年,已经从一名教师一路混成了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然后又做了东吴大学校长。
1993年,刘兆玄弃学从政,踏入政坛,任台湾“交通部长”。到2008年出任“行政院长”。不过在二把手的位置上待的并不长,只有一年。2009年因为“八八大水”治水不力,刘兆玄引咎辞去了“行政院长”的职位。
政界里退下来后,刘兆玄才算正式进入文化界。2010年,刘兆玄任“国家文化总会”会长,并将其改名为“中华文化总会”。
搞文化,工作强度相对没那么大,刘兆玄不想闲着,又拿起笔来,在工作之余,再次投入小说创作之中。而且时隔46年再次启用了上官鼎这个笔名,先是根据明朝的“靖难之变”写出了《王道剑》一书,成就不算太好。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写作了根据“衡阳保卫战”写作了《雁城谍影》,这一次,成就就相当不错了。
以上就是要谈的《雁城谍影》的作者逸事,很好玩,也很精彩,值得一说,颇可玩味。
而刘兆玄之所以写作衡阳,还在于他本身是名门之后。从他当初应征古龙的代笔时,就是响当当的贵公子,空军司令家的少爷。
他的爸爸刘国运,是黄埔六期毕业,曾任台湾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被授空军二级上将衔。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老蒋乘船撤退,要登陆台湾时曾遭遇台湾人民阻拦,禁止他的船靠岸,也禁止他登陆。结果,时任空军总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的刘国运下令对聚集阻挠的人群进行轰炸,仅死亡就超过5000余人。刘国运也因此得到老蒋赏识,步步高升。
刘国运,湖南衡阳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六期步兵科。1929年春考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正式成为空军飞行员,并在空军中步步高升。抗日战争中,以空军身份参加过昆仑关战役、桂南会战、常德战役、衡阳保卫战;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陕北、鲁西豫东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
作为衡阳人,与妻子钟腕芳在衡阳结婚生子。钟腕芳,出身衡阳本地望族,毕业于湖南省立第六中学,曾任衡阳县立第一(西湖)小学(校长罗阁靖寰)教员数年。刘兆玄,就出生于衡阳。由于父母的影响,加上童年的印象,刘兆玄对衡阳怀有深厚的情感,所以他在年迈创作小说时就想到了故乡,然后围绕衡阳保卫战,写作了一部全景式的谍战小说,也即《雁城谍影》。
书中的男主人公谭维骏的身上就闪烁着刘国运的影子。而女主角彭湘芷,明显是钟腕芳的既视感。刘兆玄以自己父母为原型,写下了《雁城谍影》这部围绕衡阳保卫战的战争悲歌。
衡阳,别称雁城、衡州。“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李白)、“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杜甫)、“巫峡猿啼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王安石)、谁道衡阳无雁过?数声残日下舂陵。”(寇准)......太多诗歌将衡阳与大雁联系在了一起,雁城名副其实。何况,这里还有一座雁回峰,耸立在南岳衡山之南,为文人骚客提供了太多有关大雁的素材。
而衡阳在地图上又连接了中原与西南,是交通要冲。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急需在大陆战场打开局面,打通大陆交通线,用以维持日军南北战略物资的流通。因为,日本大本营在经过周密部署后发动了在中国战场上最大规模的“一号作战”,也即“豫湘桂战役”。其实,连日本内部都非常清楚,名为“一号战役”,其实是“最后一战”,胜败在此一举,胜则能够维持日本的在大陆上的尚可以周转,大陆交通线尚可以运行,败则意味着日本将失去所有腾挪空间,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长衡会战”就此于1944年5.27-8.8期间爆发。在此之前,中日围绕长沙,已经发生过三次“长沙会战”,打得都极其惨烈,所以当“长衡会战”开打时,战火首先从长沙开始打起,因此这次会战也被称为“第四次长沙会战”。
“长衡会战”中,由于日本自“第三次长沙会战”后已两年多没有攻打再次攻打长沙,因此第九战区的指挥官薛岳有些大意,以为日本不会来攻打长沙,因此疏于防备。毕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完胜,日军惨败,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因为薛岳一直都在,他以为日军会怕自己,不会来攻。因此,当“长衡会战”爆发后,守备长沙的第4军只坚持了三天就坚持不下去,退出了长沙。
长沙失陷,衡阳就暴露在了日本攻击线面前。
早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后,国民政府就意识到,未来的衡阳很可能是战争的重点区域,于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在衡阳附近修筑起了一套可以供四个满编军使用的防御工事。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衡阳只有一个第10军,而且并不满编,总共只有17600人,其中能战斗的只有14000人。
为了抵挡日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很清楚自己的一个军分散到四个军的防御工事中,会过于分散,很容易被日军突破阵地,于是被迫压缩防御,重新构筑防线,并在衡阳城内层层设防。
1944年6月23日,日本在横山勇指挥的第11军旗下第68师团、第116师团到达衡阳,拉开了衡阳保卫战的序幕。在第10军的坚守下,日本两个师团付出了很大的伤亡,却始终无法攻下衡阳。到7月2日,因为伤亡太过惨重,两个师团只得停止地面进攻,只靠着飞机对衡阳进行轰炸。到了7月11日,日军再度集中兵力进攻衡阳。在日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下,第10军只得在7月16日放弃第一道防线。此后,日军对第二道防线发起了反复的进攻,但始终没有多少效果。到了7月20日,日军无力进攻之下,只得每天进攻轰炸以及投放传单,希望守军能够投降。
第10军原计划是在衡阳坚守7天,然后又计划10天到14天,以等待各路援军的到来,然而一转眼已经过去一个月,援军依然没有出现。
第10军坚守到了8月3日,衡阳越来越危险了,老蒋反复下令让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救援衡阳,只可惜各部队都想着自保,大多不肯卖力,根本没有部队能够打过来。而在这一天,日军再次对衡阳发起了总攻。这一次,日军集中了5个师团的兵力,对衡阳可谓是志在必得。这么多天打下来,第10军已经伤亡非常大了,物资也格外缺乏,很难再抵挡日军了。
到了8月5日,方先觉等军、师长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他们都认为衡阳眼下弹尽粮绝,最多只能再坚持三天。而此时的衡阳城内,还有6000多名伤兵,带着他们突围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方先觉也知道在常德保卫战中,千辛万苦突围而出的57师师长余程万,结果差点被老蒋枪毙。方先觉觉得即便自己突围而成,自己也没用好果子吃,更重要的是自己突围而出,小日本肯定会对6000伤兵进行集体屠杀。为了手下将士的生命,方先觉选择了举白旗投降。
8月8日,在日军屠杀伤兵的胁迫下,第10军终于打出了白旗。持续47天的衡阳保卫战落下帷幕。
日军占领了衡阳,但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以至于日本在多年以后依然无法给出在衡阳的损失人数。日本投降以后,第10军的老军长李玉堂曾经专门询问过参加衡阳保卫战的日本各师团长,他们给出的伤亡数据都是大概48000人。长衡会战结束以后,日本大本营曾一次性为第11军补充了10万新兵,足见日军伤亡之惨重。
表面上,日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巨大的消耗,使得日军再无力量发起任何大型会战了。“长衡会战”与其后的“桂柳会战”都属于“豫湘桂战役”的一部分,同属于日本的“一号作战”。自此以后,日军就只有被动挨打,直至投降了。
《雁城谍影》全书围绕“长衡会战”中的“衡阳保卫战”展开,虽然名为“谍影”,但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间谍类小说,而是一部史诗性的战争全景图,围绕衡阳保卫战,涉及的人物既有军方最高层方先觉,也有基层士兵如张得山等人。此外,还有江湖人士、民间乡绅、绿林好汉、丐帮兄弟,以及国军地下组织、中共地下组织等各阶层人物,其中还包括内奸、日本特科、伪军特科人员等,铺盖面极其广泛,波澜壮阔,将衡阳保卫战所能涉及到的人物及层面尽数保罗在内,想不具有史诗性都难。
书中很多角色形象鲜明,看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富有爱国心的民间爱国人士彭怀塘,江湖大道徐矮子(徐大冲),国军地下组织核心人物蔡专员、朱校长、婶婶等,都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富有冲击力。
当然,在具体行文中,也是有优有劣。整个故事分为5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国不会亡”、第二部分“不负少年头”及第四部部分“衡阳四十七日”就差了一些。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写衡阳少年的爱情故事,有些稀松平常。当初上官鼎写作武侠时,涉及爱情的部分就交给哥哥刘兆藜来写,他自己不太擅长,多年过去,到了《雁城谍影》里的爱情部分,刘兆玄依旧不擅长,写的不精彩。第四部分是“衡阳保卫战”的战争过程,写的也不太好看,有点像是流水账,故事性不足。但第三部分“真珠Z作战”与第五部分“城孤人不孤”,又格外精彩。第三部分“真珠Z作战”,写衡阳国军地下组织与日伪军特科围绕日军准备发起“偷袭珍珠港”的绝密情报展开的争夺战,这部分就有了谍战的意味,你来我往,文戏与武戏写的都很好。第五部分“城孤人不孤”,是衡阳各阶层抢救被囚禁的方先觉,并将他救往国统区的故事,更是精彩绝伦,大大拔高了整部小说的调性,也提高了小说的精彩程度,写得好极了。
整体上,刘兆玄(上官鼎)写出了衡阳保卫战前后衡阳人民同仇敌忾,为了保卫家国,同日本侵略者死力抗争的经过,谱写了一曲热血抗战的战斗曲,刻画出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仁人志士,让人看完小说,自觉地认为这部小说更属于大陆,而不是台湾。尽管书中的中共占据的部分相对较少,但与当时的抗战现实相比,衡阳远在国统区的后方,中共地下力量的确弱小的多。
瑕不掩瑜。《雁城谍影》是一部值得看的书,当然它不是谍战小说,而是战争故事。书名有些以偏概全了,这也算是作者考虑不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