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大家都听说过,那么“寺”和“庙”都有什么区别呢

2023-11-23   历史有看点

原标题:寺庙大家都听说过,那么“寺”和“庙”都有什么区别呢

寺庙指的是供神佛或者圣贤的处所,寺、庙二字貌似总是以成双入对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这或许昭示着这样一件事:寺和庙二字同出一宗,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

但是探寻这二字背后的历史溯源时,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这二字完全不同,概念上早已被严格划分,只是经过长时间的人为地不断洗礼之后,才会形成现如今一起出现的局面。

接下来就请跟笔者来一起探寻寺和庙二字的早些岁月吧。

寺,最初指的是官署,是提供官员办公的处所,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理寺就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中似乎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寺和国家权力的组成机构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寺俨然已经成为与权力分割和和政治斡旋相关联的一个名词。之后随着时光的荏苒,一件大事赋予了寺一个新的独特的身份。由此也悄然影响了寺和庙二字的关系。

东汉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了佛经、佛像到达洛阳。汉明帝见状,惊喜万分,用极高的礼节来厚待二位高僧,并予以亲自接待。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对于佛教的推崇与敬重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寺的内涵。发展到后来,不论是外国僧人,亦或是本国僧人,为他们所修建的住处都被统称为寺了。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影响力越来越大、辐射面越来越广,寺宛若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正如唐朝诗人杜牧所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在中国的佛教意味愈加浓厚。但这并不意味着寺原始机构附属品的位置就荡然无存了。

某种意义上,寺的在后续的历史衍变发展过程中,成为了双重属性的概念性名词。一重属性就是最初的机构职能,之后增加的则是佛教气息。这两种只是此消彼长式地发展,而并非所谓的赶尽杀绝般地你死我活。发展到现今,寺的机构色彩已经淡薄许多了,而活跃于人们视野的则是它与佛教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换句话而言,现今的寺在人们心中早已变成僧人的住所和烧香拜佛之地的代名词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该清醒地意识到,寺最初是以官署的形式为人所熟知的。

而将视线转到庙这个字。我们可以发现,庙出现的时间早于寺。

庙最初指的是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晋人崔豹《古今注》曾云:“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灵貌也。”从这里的解释可以看出,庙是貌的谐音,在庙中能够见到祖先之容貌,因此这些被寄予了对先人的思念的建筑就被成为庙。秦汉时期,“庙”的所涵盖的内容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

随着人们对于庙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庙已经不再单单只是祭祖的场所了,其祀神和纪念前贤的内容越来越突出,庙的情感寄托功能也愈加被人们所强调。从中可以发现,人们对于现实存在的物质载体不仅仅只是单独地将其置于现实而看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其间。

正如庙的演变,人们将自己对于伦理道德、真善美的认知以及对后人的期冀,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庙之中,也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冷冰冰的建筑不再以毫无温度甚至是冷酷绝情示人,而是将承载了人们强烈的精神寄托收入囊中,也就变得有了生气和人情味。

通过研究寺和庙两个字不同的历史含义及其发展过程之后,可以发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绝对运动的。寺和庙这两个字眼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体。

而从历史这个视域延展开来,寺和庙背后的人文情感也可一览无余。借此可以体悟到些许道理:历史不是毫无生气的史料堆砌,我们对于历史的热忱在于探索它背后的人文情怀以及学会如何透过一些表象来与过去的人们对话、给未来的人们以启迪。

参考文献:

黄有汉,中国古代宗庙制度探源,河南大学学报,2001.

韦峰,徐维波,谈寺与庙的区别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山西建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