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见有朋友问“念经能否改命”。
当时忙,来不及详细回复,只简单说了句“如果只是嘴里嘀嘀咕咕地念,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今天抽空稍微系统地聊一下这个问题。
对“经”字,很多人存在误解,认为专指“佛经”而言,所以一见“经”字,立刻条件反射般就斥之为“封建迷信”。
其实,经的本义,指织物中纵向的丝线,犹如建筑物的骨架结构,是撑起一个事物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放在某门学问上,也就是这种学问的最为主要的内涵了。
在这个意义上,引申为“经典”之“经”,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
当然,也包括佛家的三藏十六部经典,大家耳熟能详的如《金刚经》、《心经》、《六祖禅经》
这些经典,是某一学派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产物和精华。
读经,可以看到从前的一些了不起的人的想法是怎样的,从而补充、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从认知心理学来说,人的观念、对事物的认知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随之而变。
毫无疑问,观念行为皆变,命运自然也如影随形,跟着发生变化了。
对“念”字,更多人存在着误解,认为就是“念念有词”的“念”。常见的就有句俗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了,“念”字从“心”字底而不从“口”字旁,在字形字义上已经表达得很明白了。
但我们不妨再更深入地看一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念”。
念,上今下口。
今,无点不成令。念,不是别人命令逼迫你去做的事情,也不是自我约束自我强求而来的事情。
念,是自然心,是顺乎本心自然生发之心。
今,今日今时现今。说得更明确一些,指的就是“眼前”、“当下”,关注的既非过往,也不是将来。
念,是当下心,是眼前眼下此时此刻之心。
过去是虚幻的,种种感受,宛如春梦无痕,了不可寻。
将来也是虚幻的,种种期望,亦似镜花水月,无从触碰。
唯有当下这一刻,心里的想法、感受,才是最接近“真实”的。
这一刻,心里想着好事,就是“善念”、“正念”
这一刻,心里琢磨坏事,就是“恶念”、“欲念”
这一刻,心里想着恋人,就是“思念”
这一刻,心里牵挂着经典,才是“念经”。
那么,“念经”能否改变命运,其实不需要再啰嗦下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念”,这是他人无法改变的。
正如叫不醒装睡的人,同样也叫不醒迷信的人——迷信“迷信”的人,以及迷信“科学”的人。
涉及到“心”之学问,实际上已经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如果能够做到像思念热恋中的恋人般去“念”经,你就成功了。
命运已经发生了改变。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说的很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惯看阴阳知黑白,闲观盈虚忘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