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指的外国小说,主要是指世界名著,以及一部分的剧本小说,我看这些小说的
时间大都发生在19岁前,在大学里,不知是因为没有碰上心仪的小说,还是心情过于烦躁,竟再也捧不起大部头的小说来了。看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文学,却不喜欢安妮过于阴冷灰暗的文字,比较喜欢的网络作家是榛生和童素心。
刚开始读小说的时候,是在小学升初中的暑假间隙,由于我的母亲只愿意为世界名著和中国古典小说买单,所以,尽管我很喜欢言情和武侠小说,却也只能偷偷地跟同学借着看,而每次真正从新华书店抱回家的都是那些所谓的名著名作。
我看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想来至今仍令我胆战心寒,当时放在床头一个多月,也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故事里,好象有个呼啸山庄的庄园,还有个画眉田庄,以及一个叫做希克利的近乎变态的人物。说实话,这部小说的内容,我是若干年后,借助央视的电影才搞明白。汗颜。
也正是这本《呼啸山庄》,严重打击了我看外国小说的积极性,本来就对外国小说中冗长的名字反感,再加上先前的畏惧,和这次的教训,导致我接下去的整整两年的时光,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度过。其实,都是些打着古典文学旗号的言情小说,譬如《平山冷燕》、《好逑传》、《玉娇梨》、《九尾龟》之类。
重新燃起看世界名著的激情,来自那本偶然在书店翻到的《红与黑》,好象当时被封面的人物吸引了吧,看介绍,又是爱情小说,正合心意,所以索性买了下来。
我最初买的这版《红与黑》是郝运先生译的,以后又陆陆续续看了好多版本,于连和雷纳尔夫人的名号也几经变换,从索雷尔到索黑尔,从雷纳尔夫人到莱纳夫人。却依旧无法忘怀看第一本时,郝运先生的流畅。
很喜欢于连的两段恋情,至今仍记得十八岁的于连双颊绯红,两眼低垂站在市长府邸门口的那段描述,羸弱而清秀的于连拘谨不安地立在那儿,小巧的鹰勾鼻子,大而黑的眼睛,苍白的脸色,颤抖的唇..象个怯怯的女孩子..
以后,便固执地认为司汤达是合自己口味的,于是便四处搜罗他的书来看,于是又读了他的《巴马修道院》和《阿尔芒斯》,一样的俊男靓女的组合,却再也无法感受看《红与黑》时的心灵的骥动。
那时候,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的世界名著,买到其中的一本,封底便列有其他的书目。于是便挑着看,首选还是法国。
如今,有时候会发觉自己潜意识里有些哈法了,有些迷恋法国的电影,会向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枫丹白露的阳光,普罗旺斯的熏衣草,会渴望去一睹那塞纳河畔左岸的星光,去感受一下波卡尔红酒的浪漫..
看莫泊桑的《漂亮朋友》,一个同样有着勃勃野心的人物,却少了于连的痴情,多了几分圆滑,杜-洛瓦的成功之路,至今在国内的许多都市小说中仍有反映,而他却早已作古在19世纪的法兰西,真的要感叹历史的相似了。
雨果,一直是很早就崇拜的大文豪了,可是,我却怎么也喜欢不了他著作里大段关于巴黎市景的描写和说教,《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感受更多的是爱斯美那达的美丽和冉-阿让的善良.
大小仲马的小说,也是给我很深印象的,记忆里仿佛就一直可以听到茶花女夜里猛烈的咳嗽声,一直可以感觉到囚禁基督山伯爵的那个密室的潮湿和阴暗,而《三个火枪手》的故事则是伴随着电影《铁面人》来记忆的。
巴尔扎克的小说,因为是反映市民的,不是很喜欢,要不是初中语文有课外阅读的要求,我想我是不会去看《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这样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的。
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格里美的《卡门》才会真正明白帕拉扎的诗句“女人是祸水,美好只二回”的真谛来。
欧美小说中,英国文学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在看过一些法国文学后,我只好去硬着头皮都英国小说。
莎士比亚的倒没怎么看,仅仅学了中学课本里的《威尼斯商人》。发觉自己很奇怪的,就和看中国古典小说一样,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几个十大系列看完,乱七八糟的,却怎么也提不起看《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兴致。
非常喜欢哈代的小说,无论是《德伯家的苔丝》,还是《远离尘嚣》,亦或是《无名的裘德》,那种凄凉的美丽,苔丝白衣飘飘地走在荒芜的英格兰平原上的孤寂身影,永远定格在记忆的某个角落.
狄更斯的小说,感觉出奇的相似,无论是《远大前程》还是《雾都孤儿》,书是乏味的很,电影倒是一拍再拍,《远大前程》我看过四个版本,《雾都孤儿》两个版本。
女作家中,夏洛蒂的《简爱》倒是通俗易懂,文字远没有她的妹妹晦涩。可惜我很不喜欢第一人称的小说,而另一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呵呵,是我喜欢的类型了——爱情故事。
劳伦斯的所谓禁书,是后来在大学看的,比如《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羽蛇》、《虹》,感觉远没有未看前的希望来得强烈。比起如今的用身体写作,劳伦斯实在小巫得多,只是那份文字里的优美和气势的恢宏,是层出不穷的“大巫们”所学不来的。
俄国的文学,是真的不是很欣赏。尽管我很敬重那些大家们,可是,我不喜欢他们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复活》开始的诱奸倒是有些趣味,到了卡秋莎入狱后便是男主人公无休止的人生忏悔,感觉和《儿女英雄传》一样的,何玉凤进了安府后的情节便开始索然无味,而他的另两部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书远远没有电影吸引人。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是红色文学,但我却当作言情小说看了,戴着蓝色礼帽坐在树梢上俏皮地注视着池塘里潜水的保尔的冬尼娅,大方干练的丽达,胆小柔弱的安娜,记忆里都很美丽鲜活,看保尔误会丽达的哥哥是情人的时候,有些扼腕,替他爱情的错失而难过..
美国的小说,看得不多,远没有法英深刻。喜欢的有路易莎-奥尔科特的《小妇人》,里面的四个性格迥异的姐妹倒是令人玩味。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讲的是美国19世纪两个乡下女孩在来到芝加哥后道德的沦落,其实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作品,看过就完了,我是不会象那些文学评论家们去深刻挖掘出资本主义堕落的本性来的。
海明威的小说,怎么说呢?他的《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如果都能像《老人与海》一样短就好了,嘿嘿,《战地钟声》我又是当爱情小说读的。
至于另一个美国大家杰克-伦敦,我怎么也弄不明白那条狗怎么就会变成狼了?基因突变么?
米切尔的《飘》倒是认真看过,为了缅怀我的偶像费雯丽,在我的脑海里,郝-思嘉就是那个样子,白衣长裙,静谧地坐在庄园的一隅,天使一样的美丽。
日本的小说,一般人都会首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可惜我已经看过太多的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尚且没有兴致,所以对这部与之相近的日本红楼梦以及越南那部出自唐传奇的《金云翘传》,连翻的欲望都没有了。
有些喜欢川端康成,那样孤独忧郁的作家,喜欢《伊豆的舞女》和《雪国》里透出的淡淡的忧伤。
而对于村上春树,我是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的,但为了不至于和小资们无话题可聊,所以我也必须去看《挪威的森林》,知晓渡边和直子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
同样,一段时间,读杜拉斯,看她的《情人》、《广岛之恋》和《琴声如诉》,其实本引不起我的陶醉,只是大家都在迷恋,似乎这样就象征着品位,所以就一并读了,反正我看书是囫囵吞枣的。
曾经也尝试着去读那部被认为是20世纪经典排名第一的《尤里西斯》以及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是他的魔幻始终没有吸引我,又是和《呼啸山庄》一样的半途而废、无疾而终。
最后说几部剧本小说,比如看小说《阿甘正传》,会发现书中的阿甘更有趣些,也更“坏”些,也会搞些小恶作剧,也会骂骂人,不像电影中那般完美,更似常人。
而《屋顶上的轻骑兵》,看小说,则更加能够感觉在恶疾蔓延的时候里,那个古典的美貌英俊少年和宝练娜之间的微妙情愫……
像流水帐一样的说完自己看过的外国小说,突然感觉自己很俗,都没有看出什么意义来,就这么看了,全当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