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8月23日)11时15分,壬寅年的处暑节气就到了。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我们即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后日(8月25日)就是出伏第一天,至此长达40天的炙热粘腻三伏天就结束了。
民间有句俗语称: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在古人看来,炎热的三伏还没完全结束就迎来降温较明显的处暑节气,冷暖气流作用下会出现多雨天气,病虫害也相应多发,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年景不好就形成了“灾年”。
廿四节气与民谚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但受地域、认知等的局限,许多民谚的的警示作用要大于预测意义。一般情况下,处暑与出伏间隔也就两三天,这么短时间很难就决定农作物是丰收还是减产,所以“必定是灾年”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想来,该民谚主要是想用夸张的说法来警示世人关注节气变化,安排农事生产。
但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从现在到秋分(9月23日)前,是一年中最凶险的一个月,因为这段时间气温波动最大、也最频繁。要知道人体本身是不惧严寒酷暑的,但最怕这么一冷一热的来。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当属我们的心脑血管,这段时间的中风、心梗、甚至猝死的发生率也比较高,所以“多事之秋”的养生防病很重要。
每到节气相交,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身体敏感或有不足(年老体弱或久病)人群就会莫名出现一些症状,如这段时间大家反馈比较多的:便秘、咽喉肿痛、口干舌燥、干咳无痰、凌晨3~5点易醒等。
这是因为处暑前后暑热尚未完全消退,毛孔却渐次闭合,导致体内郁热发散不利,就会出现肺热、大肠火旺等情况。推荐大家敲打手阳明大肠经的“手五里-曲池-手三里”段,在大肠经当令之时5~7点效果最好。
三伏天引入体内的阳气是以浮阳形式存在的,如果不被阴收敛住,第二天或通过大小便排泄掉,或变为多余的浊气给身体增加负担,出现:口干舌燥总想喝水、心烦意乱无法集中注意力、脸上长痘及鼻翼两侧泛红等……
《黄帝内经》有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养阴,一方面能帮我们把三伏补充的阳气纳入体内,敛藏归肾,不泄露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清理夏天暴晒、火燥下人体内残留的郁热、火毒,防治出现“灼血致稠“进而诱发“梗症”等情况。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
莲子: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此时吃,养肺又健脾;
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故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说法;
秋梨,熟吃滋五脏之阴,生吃清六腑之热,而脾胃虚寒者吃最好煮熟,皮肤干痒者吃最好带皮;
杏仁、百合、银耳等也是很好的选择。
注意事项
1、“秋瓜坏肚”,寒凉性瓜果此时就不宜多吃了。
的
秋高气爽,正是游郊赏景的好时节。正所谓“七月八月看巧云“,夏季浓云成块,秋季则云淡风轻,疏散自如,十分有趣。而且秋令肃杀下气候干燥、万物凋伤,人受影响也会出现低落、悲伤等情绪波动,此时约三五好友一起登高望远,亲近自然,不仅可以帮助情绪收敛、维持心性平稳,还能消耗体内余热,排出多余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立强.《奇经八脉护健康——大肠经,肺和大肠的保护神》.【M】养生保健指南.
【2】李景利.《处暑白露:防寒滋阴是重点》.【M】健康与营养.
【3】佚名.《秋季进补,从滋阴润燥着手》.【M】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