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战胜了贪婪和恐惧,并反过来加以利用,才能获得自由和利益

2019-07-20   大朴国学

昨天偶然和一位朋友聊起了中国股市的话题。

中国股市,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一个充满着伤感的话题。

因为,很多人被深深的套牢其中。

虽然我是学经济学相关专业,而且算是比较早接触证券市场的,很早就从事过和证券相关的行业,但是我却很少直接参与其中。

一个是见过太多大起大落,有些人因为赚了钱狂喜,也有些人因为赔了钱而选择跳楼,股市永远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地方。我之所以不参与,主要是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

曾经有一位资深的老股民,在市场上到现在为止都很有名气,跟我说过一句话,说年轻人最好少碰股票,因为一入股市即套牢。这里的套牢不是说你一定赔钱,而是你的精神、精力都很容易被涨涨跌跌的曲线,跳来跳去的股价给套牢了精神的套牢,导致你没有多少精力再去干好眼前的工作,成天脑子里都是这个涨了,那个跌了。涨了懊悔自己买少了,跌了就开始担心本钱赔进去怎么办。

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很多人慢慢熟悉了一个概念,就是“合格投资者”,其实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都有明确的合格投资者的概念,具体的标准我就不引用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看一下。核心的原则就是,有一定的资产,投入到证券市场的资金,即使全部亏损也不至于影响到投资者的生活,不会使其生活水平降低。

中国的证券市场有很多缺陷,特别是前些年,使得很多股民更热衷于打听各种小道消息,过度的关注技术指标和图形,跟庄、炒作ST,而很少真正关注企业的基本面,绝大部分人亏损,真正盈利的是极少的部分,这还是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真正能够分到的利益少之又少,而大部分利益在一级和一级半市场。所以,很多人不仅套牢了自己的精神,甚至是套牢了自己的青春,当然也套牢了大量的资金。当然,这还没有算资金的机会成本。



股市盈利的道理,每个人都知道,就是高抛低吸,很多人是割肉割在了地板上,买入买在了山顶上,这一来一去之间,就是亏损快速在扩大。

我认识很多操盘手朋友,他们在机构操盘的时候,可以说手法犀利,稳准狠,但是后来自己做的时候,成功率和盈利水平却大大降低,因为原来那些钱和他没有多大关系,而用自己的钱的时候,想的就太多了。


这和《庄子·达生》里的一则故事是一个道理: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这个故事也很简单,就不翻译了。只翻译一下孔子作为结论的几句话: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属带钩作为赌注的人而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各种赌注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有所顾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有压力才有动力。

很多人将这句话不仅是作为给别人加压工作的口头禅,也这样对自己,怕自己松弛、懈怠,办法就是给自己找一个目标:比如多长时间登上福布斯排行榜(呵呵,夸张了些,就是这么个意思)。

有目标不是坏事,但是让目标本身所左右就搞错了方向。因为压力绝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不是动力,而是虚妄、焦躁、纠结,不尊重事物本来发展的规律。

说回这个故事,估计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没压力的情况下,打个牌、打个麻将,或者平时考试都能应付自如,但是到了大考,或者赌注比较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满头大汗、心慌意乱。就是这里所说的:凡外重者内拙。

原因也很简单,压力处理不好的情况下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动力,而是心理的扭曲和动作的变形。本来平常能考100分,过度的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连50分都考不到。



很多人在股市中之所以被深深套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人性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贪婪与恐惧。这是人性中永恒的话题,其实,我们一生都在于贪婪和恐惧做斗争,战胜它们的人走向了一个方向,而面对贪婪和恐惧败下阵来的人,绝大多数时候生活在贪婪和恐惧的阴影之中。

人性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趋利避害。我们在《管子》相关的内容和课程里已经讲过很多了,我一直也说《管子》是中国2700多年来第一人性宝典,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前边的文章。简单的说人性不是只有善恶,还有幽暗不明,而且人性本身善变,在不同的时间,同样的一个人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我们有时候过度高估了人性的善,或者寄希望于人性的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更严重的低估了人性的恶,特别是在利益面前。人性的本质就是趋利避害。就是《管子》所说的: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其实,让我们贪婪和恐惧的就是利与害。

这是我们的祖先们,还在丛林的时候,面对洪水猛兽的生存经验,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贪婪、过度的占有,就是为了面对不时之需,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确保自己能够生存更长的时间,也就是获得安全感的过程,而面对危险,甚至是危险的苗头或者貌似危险的时候,下意识的直接逃跑,能跑多快跑多快,这种贪婪和恐惧在那个时代是最为重要的生存智慧,也就逐步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

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再面对这样的风险的时候越来越少,而对于利益,也不像那个时代食物对于他们能否生存下去有那么重要的、决定性的价值。但是,这种贪婪被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而且是被放大了。

而我们今天,真正让我们恐惧的,绝大多数时候也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失去利益,或者是失去自己已经计入自己心理账户的利益。

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就是在不停的计算利害,并以此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能够清晰的计算利害,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已经算是智者。但是,很多人不是计算的真正的利害,而是用贪婪和恐惧,其实就是自己的想象在计算利害,而贪婪和恐惧把利害因为自己想象的加入,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甚至把利与害颠倒了。

权力,这个词,很多人对其趋之若鹜。

因为权力背后是名誉、地位、利益。那权力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其实就是利用了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心理,追求利益,逃避惩罚,向往安逸的生活。如果趋利避害在人性中消失,那权力的基础或者说底层逻辑就没有了,也就失去了价值。

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着权利失效的情况,就是权力的运行失去了公平、公正,只有害,而没有利的时候,就像有些企业,重奖之下也没有勇夫,重罚之下也没人害怕。

,这个字的本意是秤砣,那权力又是什么呢?就是用比较轻的秤砣,通过秤杆的杠杆原理实现与重物的平衡,这就是一种力量的传导与放大。

我一直把《管子》的核心思想总结为三个词:静因之道、轻重之法、因势利导。静因之道,前边有专门的文章写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历史文章中看一下。而轻重之法,其实就是权力的运用之法,以轻御重。当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权衡取舍,其实也,权衡取舍的也是利益;而因势利导,其实就是认清形势、看清形势,利用利益的调整和取舍让事情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我讲《管子》的时候,经常讲到的,要学会“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权力,说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主导权。

我一直说,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艺术。

利益的分配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对既有利益的分配,比如很多企业、组织本身就是对已经获取的利益进行分配;第二种是对未来利益的分配,也就是我前边的文章里讲过的,就是善于利用那些本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人力、智慧、资源等等,这才决定了你的价值。

《管子·牧民》里说: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长短经·大体》:汤武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我们简单的讲上边这句翻译一下:商汤、周武王一日之内就分别拥有了夏朝和商朝的财富,将土地分封给亲族和大臣,天下之人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将财富赏赐给有功之臣,天下之人都争相效命。这就是真的明白了如何使用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创业,其实和汤武一样,要想创业成功,特别是没资源、没人脉的情况下,该如何去做。说到底,就是如何使用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既包括别人的智力、技术、技能、别人的人脉、别人的资源;如何让你的合伙人、团队成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些本来是都不属于你的东西。

我一直说,以人为本不是多发点福利,也不是天天搞团建,而是要学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管理,说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艺术,通过利益分配的调整,来实现因势利导,来实现成长和激发,促进员工的成长,组织的成长,激发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对利益无休止的贪婪和恐惧的时候,真正的高手,早就看破了人性趋利避害的原理,并反过来使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那我们该如何摆脱对利益的贪婪和恐惧呢?《庄子·达生》里的这一段,应该对我们有启发。

《庄子·达生》这一篇的主题就是一个字,就是如何通达生命的智慧,最终能够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中国很多的经典里,儒释道还有其他诸子先贤反复告诫我们要知止,但是我觉得说的最直白透彻的反而是这篇《达生》,因为他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知止。就如《易经》艮卦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些道理都一样,就是要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半径和认知半径,有人会说这就是认命,我觉得用认命也没什么不好,认命其实就是你没有了那些妄想,反而有可能专注于当下。

这一篇的头两句: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就是庄子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小学语文经常有一个作文题目:假如生命还剩下三天,你会做什么?我想,这样的题目更适合每个整天忙忙碌碌的中年人,这个答案其实就是生之情,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最后说庄子给我们的解决办法:弃世。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办法过于消极,先别急着这么否定。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累死我了。做领导的有做领导的累、做普通员工有普通员工的人,人人都觉得自己累,觉得自己不容易。解决的办法就是一到假期都往深山老林里跑,最后发现深山老林里的人比蚂蚁还多。稍微修整以后又是一个无限循环,这是逃避,不是解决办法。

这是因为,我们把人生当成了一个赌局,胜者通吃功名利禄,败者一败涂地、一无所有,就像上边说到的,赌注是黄金宝物还是烂瓦片,决定了你能发挥100%,挥洒自如,还是满头大汗、心慌意乱。只有弃世才能做到无累,无累才能正平。正平才是最佳的状态,心平气和,吃得下饭、睡得着觉、不急不缓。

弃世不是离世,那是逃避,也不是厌世,那不是无累,而是更累。只有做到人在局中,心在局外才能精而又精、反以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