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到12点,忽然就被隔壁的一阵子噪音吵醒了。隔音效果的确太差了,而那孩子的哭声又太大。
一听就是个小家伙的小奶音。
小家伙哭一阵停一阵,中间夹杂着妈妈绝望的吼声:
不行,不能碰这个!臭孩子,打屁屁!
明天再玩,现在睡觉了!安静点,别吵了!
紧接着又是孩子的哭声。
这不是头一次听到这对母子的二重奏。每晚哄睡,显然对于这位妈妈而言都是异常艰巨的任务。隔着一堵墙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用力,以及她的焦虑。
我曾经也因为我闺女的哄睡头疼。哪怕增多户外运动量,减少午睡,到了晚上她该闹腾还是闹腾。
专家说了,最好要有个睡前仪式,所以我又给闺女制定了一个,包括散步、洗澡、听故事或者看绘本,然后大约晚上9点钟的时候,关灯睡觉。
我真的非常希望闺女能够在9点之前睡着,所以睡前仪式越进展到后面,我的不耐烦情绪就越重,忍不住就开始训斥她,她就开始哭闹。最后等到她终于哭累了,睡着了,已经差不多11点了。然后我就又是自责,又是困惑。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了问题。
哄睡仪式本没错,但是越是挨着9点,我的焦虑就越多。为何焦虑?因为我太想确保闺女有足够的睡眠,太想在她睡觉这件事上掌控局面。
而当我特别用力地在闺女睡觉这件事上一直跟她较劲,一定要她几点睡,阻力就大了。
孩子太聪明了,很容易会逆反。当我越是希望闺女赶紧睡着,对她的干预越多,她越不容易睡。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强迫一个人睡着。
我开始调整策略。
首先,简化睡前仪式,也减少我的刻意。读两本她喜欢的绘本,然后洗漱。洗漱完了就是关灯。
关灯后,就放下所有期待孩子快速睡着的希望和干预工作。如果她不想睡,就允许她不睡。
然后,我就打个哈欠,装作很困的样子,心如止水地躺在她身边。
其间,能听到她在我身边翻滚,抑或自己给自己唱儿歌。大约是太无聊了,半小时左右她就能睡着了。
是什么让她的入睡变容易呢?
因为我减少了用力地干预,把自己调整到一种很放松的、接纳当下的状态里。这种接纳的态度让孩子更安心、更平静,也就更有助于睡眠。
当父母太用力,做得太多,毁掉的当然不止孩子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整个状态。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你越忙你的生活越乱,你的孩子越出问题,那么也许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减少用力。
所谓减少用力,就是整个人放松一点,给自己定的任务少一点,给孩子提的要求低一点。
不要试图掌控孩子,更不要试图去掌控整个的生活,从而减少心理耗能。
比如,孩子今天睡晚了,并不会立刻对他的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孩子今天少吃了几口饭,也不会导致他营养不良;孩子被老师投诉,更不代表你的孩子以后就完蛋了。
计划被打乱,一些事情被搞砸,本应该做好的事情却没做好,不完美,遗憾……等等,这些东西很容易引发我们的焦虑,导致我们用力过度。
其实,当你把事情放到更大的时间尺度去看,你会发现,当时让你觉得了不得的事情,远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你在那个当下太过紧绷,反而造成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
父母需要掌握一些哄睡技巧
(1)裹襁褓哄睡法
新生儿或一岁前小宝宝在睡前或是睡觉中手脚不由自主的乱动,用裹襁褓的方式能带给宝宝安全的感觉,如同出生前在妈妈肚子里处于封闭狭小的状态一样,孩子更安心。
(2)xu拍哄睡法
宝宝在哭闹时,宝妈们如果在宝宝耳边发出有规律的xu,Xu的声音,同时伴随在宝宝背部节奏的轻拍。此方法不仅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还能模拟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白噪音声音达到安抚宝宝的作用。
(3)抱起放下哄睡法
宝宝在哭闹的时候,宝妈可以用言语及轻拍的方式安抚宝宝。等待宝宝平静后就可以尝试将其放下,如果再次哭泣则继续按前面所说再次抱起。
抱起放下哄睡法是为了教会孩子如何睡觉,培养其自我入睡的习惯。抱起的目的则在出现哭泣时让孩子安心,维护信任感。新手妈妈一般平均抱起放下哄睡大概在40-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