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是你熟悉的北京味道吗?

2019-11-28     虾吃

文/小肥虾




今天,餐饮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米其林指南终于来到了北京。

11月28日,《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正式发布。




这份榜单上,米其林三星餐厅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两家,米其林一星餐厅20家,以及“米其林餐盘”餐厅62家。

北京是继上海和广州之后,中国大陆上榜米其林指南的第三座城市。来自浙江台州的新荣记成为最大赢家,不仅有三家餐厅收获了5颗米其林星星,新源南路店的新荣记更是成为唯一一间三星餐厅。


除此之外,位于雍和宫附近的素食餐厅京兆尹和主打上海菜餐厅屋里厢拿下二星,另有20家覆盖多种不同菜系的餐厅获得一星餐厅称号。

在这份榜单上,很多江浙菜餐厅让熟悉上海米其林星级餐厅的人露出了神秘的微笑,而更多的人吐槽:米其林一星餐厅莫不是一个北京烤鸭指南?原来我常点的外卖就是米其林一星啊!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米其林指南评审的标准与中国人民的口味大相径庭,这不是一个新鲜事了,本质上,这不仅是中餐和西餐的矛盾,也是米其林指南和世界各地饮食文化之间的矛盾。

米其林指南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指南?这得从它的创始人和发源地说起。

米其林本是一家轮胎公司,1900年,创始人兄弟想让更多的人开车去旅行,进而带动轮胎的销量,于是,他们搜集整理了路途上旅馆、加油站的各种信息,汇集成一本红色封面的手册。

直到1923年,这本小红手册里又增加了餐厅的推荐,并从1926年开始,对餐厅采用一星、二星、三星的推荐,这便是最早的《米其林指南》。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

首先,汽车在当时是个新兴的事物,有钱有闲开着汽车去旅行的,基本上都是富人。

其次,因为米其林指南是一本为汽车旅行准备的小册子,它的受众群体是游客,而不是当地人。

再者,米其林指南源于法餐的起源地法国,很多法餐的规则和口味,大大地影响了米其林的评价标准。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米其林指南(尤其三星)的上榜餐厅大多消费高昂,且榜单一出来,就遭到本地人的吐槽。

因为这些餐厅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了,或者根本不是老百姓的口味啊……

米其林指南进入亚洲之后,也极力迎合当地人的口味与评判标准。


譬如,在台北,获得米其林三星的就有一家路边小摊,而在东京,米其林官方给了这座城市100多颗星星。


前几年也有人揭露米其林指南接受韩国、台湾、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旅游局的赞助,很多人觉得这样会影响其评判标准,但是,我觉得,大家大可不必将这种指南的评价标准放在心上,毕竟,米其林指南仍然是一种商业行为,人家公司推出一本本指南,目的是为了卖轮胎呀。


归根结底,米其林公司想做世界范围内最权威、最专业、最客观的美食餐厅指南,但是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关于口味,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评判体系。


花费巨资、装修新潮、利用顶级食材、提供顶级服务的“摘星”的那些餐厅没什么不好,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小摊儿、小馆子,如果做的食物足够好吃,依然是每个本地人心目中的“米其林”。


且不谈三星的新荣记、二星的素食京兆尹、上海菜屋里厢,就连获得“必比登”推荐的那些爆肚、烤鸭、豆汁儿、涮羊肉和卤煮小馆子,北京本地人一定会认为,这些美食,还是咱家楼下和胡同口的最好吃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SAhuW4BMH2_cNUg2z8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