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累一天回到家,还要做家务?让伴侣感到被肯定、被欣赏

2020-05-03   鸽子医生育儿

一个人在家带小孩,再怎么辛苦、努力,纵使伴侣、长辈感谢在心,但一整天只有自己跟小孩纠缠的生活,总有种无人能感同身受的苦闷。表达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即是行动支持。当伴侣参与家务、用行动支持时,被懂的感觉随即油然而生。


‘请问手机还要看多久?’‘不是说你要洗碗?’、‘把孩子哄睡后,记得倒垃圾!’、‘衣服我放到洗衣机了,等下洗好帮忙晾起来。’、‘奶瓶不要等到明天再洗,睡觉前一定要弄好。’


在外努力工作的爸爸们,这些话是否熟悉到觉得耳朵痒?与其回家做家事,不如留公司加班,反正都没得休息,还可赚点加班费?


在家奋斗的妈妈们,是否觉得另一半莫名其妙,不愿分担家务?如果照顾孩子加上打理好整洁卫生的家,轻松写意自个儿做得来,何以苦苦相逼,破坏鹣鲽情深?


也许爸妈的角色是对调的,或者两人都在外打拼,没有分什么主外主内,但回家却只有一人单打独斗,变成不是比惨就是比爽的残酷擂台。做的人也许心甘情愿,但不做的人只是被交代点小事,怎能唉声叹气。


帮忙做家事之必要


成为人父后,我也同时经历许多身份:在家相妻教子家务几乎通包的全职爸爸,同时也是每日‘在外努力工作,回家只想扑床’的上班族。因此,我在疲惫不堪、到家即接获指令时,满腹怒火地执行任务;也曾在另一半前脚才进家门,马上迫不及待宣布她最新的待办事项。


然而,也是经历这样不只一次的角色转换,我才领悟到做不做家事无关乎‘谁比较累、谁比较不累’的问题。


无论在家还是上班,基于人性,我们多少都觉得自己比较辛苦。记得当上班族的那段日子,由于工作时间特殊,即使时间一到马上打卡闪人,回到家也已近九点。九点时孩子正在刷牙,准备就寝,也是妻子一天劳累晦气累积至顶点、蓄势待发之良辰吉时。


八九不离十,我在家门口就能闻到战火硝烟,开门后随即接手两个孩子的所有相关事宜,直到他们搞定躺平。状况好时,会有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搞定小孩后,还能轻声安慰老婆,洗耳恭听屁孩一天的逆袭;但当自己被工作弄得伤痕累累时,难免会想:‘我知道全职在家带小孩很辛苦,但你的时间那么弹性,不能做更好的时间管理?一定要等我回来做这些事吗?’


问题的答案在我成为‘在家主要照顾者’时,得到完美的回复。


在家的真是觉得上班的比较不辛苦,才要他们‘回家加班洗奶瓶’?一定要伴侣回家做,才做得完?要做可以,不能等吗?不能明天做?就不能有弹性点吗?


都不是,而是因‘帮忙家务’这动作,具备意想不到的生活疗效。


让一整天在家的伴侣,感到被肯定、被欣赏

虽然在职场奋战的那一位,在充满上司、下属、同事、竞争者的环境中,加减可以得到归属感,而这样的归属感,是在家全职照顾孩子的一方没有机会感受到的。


一个人在家带小孩,再怎么辛苦、努力,纵使伴侣、长辈感谢在心,但一整天只有自己跟小孩纠缠的生活,总有种无人能感同身受的苦闷。表达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即是行动支持。


行动支持不是要你献花送礼,而是卷起袖子,一起努力。如果当初耶稣、释迦牟尼没有用行动和人民站在一起,两大宗教可能不会有今日光景;同样地,许多政治人物深谙此道,才会终日下乡视察、勘灾。甚至我们最爱戴的老师,经常都是和我们一起打扫、跑操场的那几位。

当伴侣参与家务、用行动支持时,被懂的感觉随即油然而生。接手喂小孩吃饭、帮忙换尿布、跟闹情绪的儿子玩个小游戏……那是一种家人的感觉,一阵‘你懂我、我懂你’的安慰。纵使过没多久还得进房加班忙事情,直接昏死沙发到天明,但那种被认同的归属感,是无价的啊!


最精心的时刻,就是当下的陪伴


没有人能忽视在外上班的辛苦,在家的那位(或者同样要上班,但下班继续辛劳的那位)当然也有本事独揽一切,‘回家帮忙做家事’不是争一口气,也非夫妻间的权力争夺,反而代表一种行动,认同彼此的辛劳,愿意把握一日最后的几个小时,有感觉、有温度地一起度过。


为什么累一天回到家,还要做家务?让伴侣感到被肯定、被欣赏

从回家的那一刻起,为双方筑起最精心设计的五分钟。放下今晚要达成的目标,暂不检讨此刻之前彼此的生活,单纯地拥抱,让今晚可以从放松、互相接纳开始。


也许在一天的最后半小时,能拥有凝视彼此的时光。


祝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