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追梦人

2019-11-03   史志花开

作者:张丽 诵读:孙珞

小时候,爷爷告诉我,他曾推着小推车支援南下的解放军,因为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能让穷人吃上饱饭。如果我的爷爷奶奶还活着,该是百余岁的老人了。奶奶经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想,如果他们懂得啥是梦想的话,那就是能吃饱饭吧。

古稀时的奶奶嗫嚅着讲起爷爷在三年困难时期差点被饿死的事。野菜和草根吃没了,树叶撸净,树皮扒光碾成面吃,爷爷为了八个孩子,已经几天颗粒未进,躺在炕上一动不动。奶奶突然发现爷爷没了动静,使劲摇晃着大声喊他。

爷爷睁开眼睛,只说出一个字:“饿”。奶奶疯了一样找遍家里的角角落落,什么都没有。去哪里借?谁家又有可借的东西?奶奶突然记起西屋墙角有一个腌制咸菜的坛子,她只是希望还能有一块咸菜。奶奶连袄袖子没来得及挽,伸手往坛子里摸。先捞到几块小咸菜疙瘩,再捞,竟还有一个鹅蛋。爷爷活过来了。

爷爷一生在那片土地上追梦,一个能吃上饱饭不再挨饿的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成了一棵成熟的庄稼。1993年秋末的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骑车子去上学。夜里下过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残存着些水洼。一大片场院里矗立着崭新的棒秸垛、豆秸垛,散发着雨水冲洗后的清新气息。我看到一个半蹲的身影,头戴草帽,身穿灰布衣裤,脚穿沾满泥巴的黑色布鞋,旁边放一个荆条筐,露出半截镰刀把。我认出是爷爷,他正用老树皮一样粗糙的手指抠出陷进泥土里的一颗颗豆粒。空旷的原野,静寂的田园,只有苍穹下的土地上一位对生命无比虔诚的古稀老人。我知道,爷爷深爱着那片土地,没有谁能让他放手。到了爷爷病入膏肓时,还坚持让孩子们搀着再到给过他梦想的土地上站一站,看一看。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出生的父亲,也一直在追梦,一个要过上富裕生活的梦。二叔高中毕业,觉得在贫穷的农村没有出路,只身远走东北谋生。那是1979年,父亲从部队复员回家,我也来到世上,才多少缓解了家人对二叔离家的伤感。

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鲁西北平原,父亲的干劲儿像春雨后冒芽的竹笋。他意识到只靠土里刨食远不能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便利用在部队学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经营起小诊所,高尚的医德和熟练的医术赢得四里八乡乡亲们的称赞。有文化的父母科学种田,让十多亩土地变出金山银山,爷爷勤劳照管的家庭养殖业,丰满了奶奶的钱袋子。能干的三叔卖掉老黄牛加上打工挣来的钱开回家一辆拖拉机,用他的话说:“钱生钱,黄牛变铁牛,铁牛能挣来汽车”。

好日子就像 “芝麻开花节节高”,父母没有满足“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适日子,他们看到了更远的远方。

1994年8月,我接到一所中专学校的入取通知书,透过全家人的欢快,我看到了父母微微皱起眉头间的一丝畏难:当时7600元的学费,还是庄户之家难以接受的数目。

父母做出一个让村里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卖掉三车刚入囤的麦子,拿出家里的所有存款,又从亲戚朋友家借了些钱,为我凑足学费,送我去州城上学。我带着一家的希望走出乡村,从此迈出农门。

上学时,我的梦想是将来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和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并一直为此坚持着。1997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镇工作。在最靠近农村、农业、农民的地方锻炼成长。经历乡镇机构改革,见证土地税费改革,目睹农民种地还领国家补贴的欣喜,参与村村通公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工作,体味到乡亲们搬进社区住上楼房的欢愉……国家富强了,老百姓富起来、腰板直起来了。我经过党的多年培养,经过家乡那片土地的孕育和继承先辈们的坚韧性格,渐渐历练成一名能干事、愿担当的党员干部。

岁月更迭,时光飞逝,转眼已到了不惑的年龄,仿佛缺少了年轻时的梦想和激情。有着40多年党龄的父亲常督促我,讲得最多的就是“要把工作当事干”“年轻轻的不能图享受”……

我的女儿是零零后,知学好进,善良懂事。十五岁时自愿选择去外地读高中,选择远离家人就是选择独自面对生活的磨砺。我心疼,但放手了,放她去勇敢地追梦——新时代青年人的梦。只要心中有梦想,哪怕路远与山高?

老张家四代人的追梦故事不会落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必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文中图片由三畏摄影

作者简介:张丽,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从事党史、地方史志研究,工作之余爱好敲打文字,抒写真性情,爱好朗诵,留住美好的声音。

诵 读

孙珞,山东禹城,中学教师,喜欢朗诵、演讲、写作。闲暇之余喜欢在优美的文字里轻舞飞扬,在诗词里浅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