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记原禹城县委副书记李修信

2019-08-08   史志花开

在山东省禹城市徒骇河东岸的一个四合院里,住着已经91岁高龄的抗日老兵李修信。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和腾飞,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曾历任德平县区委书记,共青团德州地委书记(正县级),禹城县委副书记,德州地区邱集煤矿党委书记等职,1992年离休。已经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总会说起他过去的那些岁月……



向国家卖余粮

1953年9月,县委调李修信到德平县的十区(河流区)任区委书记,班子成员有:副书记李长青,组织委员李岚清,宣传委员栾海庭,办公室主任张晓和区长邓庆祥。

刚刚土改后的广大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政治上不再受地主的压迫,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全心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庄稼取得大丰收。家里有余粮,有少数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农民,把自己的余粮和买来的一部分粮食存起来,卖高价放高利贷,妄想发大财,走资本主义道路。

党和国家为了控制粮食私存和避免两极分化,走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号召农民把粮食卖给国家。经区委研究,召开全区党团员干部大会,讲清楚国家为什么要实行粮食统筹,统购统销,就是为了避免农村贫富向两极分化,重走资本主义道路。动员党员干部要带头和说服群众把粮食卖给国家。李修信作为区委书记,首先回家说服父亲把500斤余粮卖给国家。李修信的父亲心疼地说:以前受苦挨饿怕了,卖家里的余粮就像卖我的命一样,心里不踏实。但是,深明大义的父亲为了支持李修信的工作,还是忍痛把余粮卖给国家。对于才拥有了自己土地,翻身做主人的农民来说,也确实是一场很沉痛的思想革命,在党团员干部的带动和说服下,全区超额完成了征收任务。



成立农业初级合作社

同年冬天,经县委批准,在刘集区李四川、李林贤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农业初级合作社。李修信和副书记、副主席李长青住在李四川家。他们向党团员贫下中农讲明办社政策和意义,以及入社的条件。群众通过多次讨论后自愿报名入社,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李连贤为主的办社小组,在报名入社的农民中挑选了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18户农民,组成了初级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的工作章程。

初级合作社的成立极大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对土地加工精做。1954年秋取得了入社后的第一个大丰收,年终分配粮食比单干多出很多。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入社走合作化道路的积极性,农业初级合作社迅速扩大,李修信组成的河流区合作社是全县试办的三个农业初级社之一。随后出现了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新高潮,李修信受到德州地委的通报表扬,随后调他到县委监察委员会任副书记。

1956年秋,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平县,同时撤销的还有德州地区的恩城。县政府的领导干部和全县十个区,分别划归临邑、德县、乐陵、商河四个县。



打退资本主义歪风

1956年,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来。因为干部群众都缺乏思想斗争的经验,一些入社思想不真诚,经济上又比较富裕的农民也被卷了进来,加之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不分红,全凭劳动积分。有的时候劳动不积极,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农户因为分得的粮食很少,所以觉得不合算,不如单干打得粮食多,入社吃了亏。这导致1956年冬至1957年春,部分社员刮起了一股牵牛、抢集体粮食和农具的事件,有的还纠缠社、乡、区的干部,趁机搞破坏。他们还在背后煽动部分有意见的社员组织起来闹退社。这时,部分党团员贫苦群众和入社积极分子很气愤,自动组织起来保护集体财产,出现了护社人员与退社群众对峙和厮打的事件。糜镇区在全县闹得最凶,区委书记李正田同志被退社群众围攻,纠缠得支持不住,病了。

这时国家领导人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部分干部对中央领人指示的重大意义不理解,认为我们的政策太宽了,束手无策,不想干了。县委派李修信去代理区委书记,并带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队。先后召开了全区党团员、大小队干部、贫下中农代表大会,讲共产党领导人民打鬼子,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我们自己的新政权,就是为了建立合作化制度,走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个人单干走向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制度。所有区、乡、社的干部党团员,贫下中农代表都必须带领广大劳动人民走合作化的道路,维护合作社利益,向破坏合作社的人和事,按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示进行斗争。



反歪风运动的开展

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58年秋,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李修信他们一班人被一时的胜利影响,头脑发热,把社员各家各户的饭锅集中起来大炼钢铁。以生产队为单位办大食堂,吃大锅饭,办学校,办幼儿园、敬老院,向社员保证生活每顿两个鸡蛋,一杯牛奶,三个面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要实现。当时浮夸风现象特别严重。实行大兵团作战,收玉米到处扔,地瓜不好好刨,用犁耕,到处都用棉花擦屁股。结果辛勤劳动的大丰收成果没有大丰收,反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十分困难。但是群众中一句不满言论也没有,更没有一人骂共产党,因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相信共产党,相信中央领导人。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会渡过暂时的难关。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在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下,一场纠正歪风为主的反歪风运动开展,使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经过整治歪风四清运动,大大纯洁了干部队伍,同时完成了大量的农业建设。1965年取得了四清后第一个农业大丰收,干部群众一起欢庆胜利。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岁月无痕,历史有迹,过去的日子已然铭刻在李修信内心深处,成为一块永远不会磨灭的印记。闲暇之时,他就会拿出来讲,讲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听——讲他自己的故事,讲新中国的成长故事。

文中图片由黑骏马拍摄

作者简介



李淑青,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会员,任《史志花开》编辑。在《德州》《德州晚报》《禹城市报》《禹城文萃》《华夏孝文化》等纸媒发表文章数篇。始终坚信腹有诗书,心有远方,便是最美的人生。

诵读简介

刘兵,武城县综合执法局工作,喜欢朗诵,让声音感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