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这位退休老人不简单,他的84件作品,被韶山伟人纪念馆收藏

2020-01-08     愚伯的自留地

文:张念柱


他历时三年零八个月,镌刻了300余首诗词及经典文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计十余万字的碑刻作品,不计工钱,单石材成本也需六万余元。2010年9月9日,在赵庄镇政府无偿捐赠给湖南韶山纪念馆。


镌刻这些作品的老人名叫陈明忠,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时隔9年,我们再次带着崇敬之心,来到这位老人的家。


陈明忠老人



陈明忠老人1950年出生于丰县赵庄镇彭庄村陈集自然村。其二哥陈明俊服役海军某部任连长,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转业徐州泉台煤矿工作。1960年,将年迈的母亲及刚上小学2年级的弟弟陈明忠接至矿上生活。


或许天资禀赋,陈明忠从小对文艺就有所偏爱。1967年徐州泉台矿中初中毕业,1969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回到故乡陈集村务农。当时各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陈明忠老人回到故乡,其文艺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白天,他除了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作外,其余时间便自己编写、指导文艺宣传队的节目排练,其时陈集村文艺宣传队名声响遍赵庄大地,因此陈集村文艺宣传队多次代表赵庄镇参加县文艺汇演,每次成绩都名列前茅。


1970年陈明忠入伍山东炮八师服役,带兵的领导到他的文艺特长,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便把他调到师部文艺宣传队。


陈明忠到了师部文艺宣传队,虚心向老队员学习业务,业余时间潜心钻研,加之一手好字,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的工作态度,很快成了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力量,得到领导认可,战士好评,多次获部队嘉奖。


陈明忠的兵营岁月留影


1975年服役期满转业到徐州矿务局工作,一年后调到省煤矿公司工会做宣传工作,2005年退休。


刚退休的陈明忠内心一时有种落寞感,闲暇时常想,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做了几十年的宣传工作,现在按国家规定年龄退休了,但退休不能退岗,退休不能褪色,我要继续宣传正能量。


怎么宣传,用什么方式宣传,一时困扰着陈明忠老人。思虑再三,最后决定利用自己一技之长,一手好字,镌刻伟人毛泽东的诗词,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


于是,他向湖南韶山纪念馆去信说明意愿,湖南韶山纪念馆又向北京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后纪念馆回函同意陈明忠老人的想法,并给出具体内容:领袖公开发表的诗词及老人家的经典著作“老三篇”。


陈明忠接函便开始进行镌刻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选取梧桐、洋槐等树木作材质,试做成品之后,其效果不佳且保存价值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改用石刻。


事实上,当时他对石刻可说是门外汉,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可这些难不住他,陈明忠买了全套手工的、电动的一系列雕刻工具,到山东嘉祥考察学习,然后,自己买些石材在家练习,单单去嘉祥学习就有四、五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己认为可以达到标准了,去函邀请韶山纪念馆来人察看,是否达到他们要求的艺术标准,得到肯定后,陈明忠从此开始了每天长达10个小时、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镌刻工作,1300多个日日夜夜,白天镌刻,夜里思考布局,风雨无阻。


镌刻中的陈明忠


一块石板一百四、五十斤,晴天在院内,雨天挪到屋里;夏天太热在树荫下,夫妻俩年届花甲,倒倒腾腾。暑天陈明忠老人汗流浃背,冬天手上冻疮溃烂,其妻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寒冬腊月只能倒杯热水让老伴暖暖手,三伏天只能用纸巾给老伴檫檫脸颊的汗水,夫妻二人一颗忠心矢志不渝,日月可鉴。


那时,陈明忠退休工资才几百元,每块石材要六七百元,加上自己责任田的全部收入拿来投资,资金还是不足,只好在亲朋圈里东挪西借。


这里,有段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故事:一次,陈明忠当时手头拮据,刚从朋友处筹措到一笔资金,准备全身心投入镌刻工作,碰巧他的孙子有病需住院治疗,儿子找到陈明忠说明来意,陈明忠心怀内疚地说:我这工作反正不能停,孩子的病要看,钱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这是怎样的一颗赤子之心啊,历时三年零八个月,陈明忠老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代表老百姓为伟人树碑立传!


2010年9月9日,陈明忠老人在赵庄镇政府,向前来的韶山纪念馆的阳国利馆长及郭湘蓓领导,办理了碑刻交接仪式,无偿捐赠了10万余字的84块碑刻,韶山纪念馆为陈明忠老人颁发了收藏证书。


陈明忠和妻子李秀芝在湖南韶山合影


韶山纪念馆为陈明忠老人颁发了收藏证书

陈明忠老人坦言:这些年,有人经常问我无偿捐赠碑刻的目的,我只想说:“毛主席的诗词和他的光辉形象应该世代纪念,我要把它刻在石头上,就是要人民永远纪念他。另外,我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3-2h28BMH2_cNUgJQ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