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丰后人
图:来自网络
“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在浙江西部的一个“明珠”山城,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口口相传着一对母子情系军营、拥军一世的故事……
母亲名叫吴双妹,出生于江西革命老区一个穷苦的农民家中,从懂事的时候起,就对家乡驻扎的红军队伍产生了敬仰之情。那还是战争年代,通过多次走动询问,她认准了红军是自己人,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队伍,于是,常常到军营里帮助洗衣做饭。
开始,父母亲不让她到军营里去。可是一段时间以后,她在家门口发现,经常有受伤红军战士从外地抬回来,心想:“部队该是怎么了?”她瞒着了父母,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又悄悄地来到了军营,卫生员正在为红军伤员擦洗伤口,“小妹妹,快来帮忙呀”,她二话没说,就忙活开了。看到受伤的战士痛苦呻吟的样子,那一晚,她怎么也不能入睡,便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明事理的父亲,很快就拿出自家的中草药随女儿出发了。
等到了部队,父亲熟练地将草药敷到了战士的伤口上,战士的眼里含着泪花,部队的首长握着父女的手“谢谢,谢谢”,此时,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父亲心里清楚,战争远没有结束,军营缺医少药:“必须多采些药准备!”天亮之后,父亲换上山里的行头出发了,倔强的吴双妹也跟着进山采药了。山崖边,父女俩相拥搀扶着,大山也向他们敞开了宽广的胸怀:石斛、金钗、滴水珠、飞天蜈蚣、金钩钓葫芦……父女的眼前迎来了一道道曙光。
战士的伤势一个一个得到了治愈,战争也一场一场地赢得了胜利,双妹一家的军营情缘也一步一步得到加深。她还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的采集使用中草药的本领。
雄鸡一唱天下白。全中国解放了!吴双妹也嫁夫生子了。她深知,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队伍流血牺牲换来的。她想:应该好好地报答这支队伍!
新中国建国后,吴双妹全家定居到了浙西山城。拥军的情愫挥之不去,她干脆在武警某中队的军营旁租了一间平房安顿了下来。隔三差五她都要到军营去走走,军营也认识了这位“红军妈妈”,有跌打损伤的,就从“妈妈”那里取些中草药疗敷,有立功受奖的,也不忘与“妈妈”分享。
吴妈妈不仅遗传了父辈的中草药技术,还把这个技术传给了儿子小柳。小柳在父母的影响下,本想当一名军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但“爱军”两个字刻骨铭心。他除了陪母亲采草药,经常帮助战士疗伤以外,还扛起锄头,义务承担了军营的种菜工。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小柳变成了老柳,军营里都尊称他为“柳大爷”。几乎是每一天的下班后,柳大爷就开始扮演着“农民”的角色:扛起锄头到武警中队的菜地里开荒、铲草、施肥、浇水。
有好几次,柳大爷自己生病想在家歇一歇,但一想到中队里的事情他就躺不住了,战士帮助他,他还一再说:“你们的任务是训练,种菜还是我内行!”每年建军节的时候,柳大爷种植的蔬菜正是喜获丰收的季节,连柳大爷帮助饲养的肉猪也是膘壮起用时。每每庆祝聚餐时,柳大爷却悄悄地离开了。
时间到了1988年,柳大爷的母亲吴双妹临终前,还反复叮咛儿子“永远不要离开军营啊……”,柳大爷哽咽地点点头,含泪地抚平了老母亲的双眼。第二天,他就抹去了眼泪,来到了母亲曾经多少次带他去过的八面山采药,他把对母亲的思念,深深地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拥军行动之中。
武警中队里有一名叫张洪强的山东籍战士在训练中不慎扭伤了身骨,柳大爷得知后,深夜两点钟就起床采药研磨、煎药敷贴,不出一个星期,这位战士就康复了。中队二班班长孙龙发高烧卧床不起,柳大爷那天在训练场没有看到他,就前去探望,还自垫药费,配药煎汤送来让孙龙服下,两天之后,孙龙又生龙活虎参加军训了。
柳大爷从工厂退休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编外战士”,他每天至少要到中队一次,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假如那一天没有见到他,战士们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县中队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柳大爷热爱军营的心没有变,他从未向部队提过任何要求,只是有一次,指导员要调走时,年过古稀的他悄悄说:“我想入党”。
每当老兵退伍时,是柳大爷最为伤心的日子。临走时,柳大爷会对他们说:“你们只要留一张照片给我作纪念,我就心满意足了”。半个世纪过去了,柳大爷收藏的战士照片有几百张,他常常一个人静下心来看看他珍藏的几百张“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