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13”​●​蓝 星||​我的大伯蓝蔚

2019-09-20     天府散文

我的大伯蓝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南地区著名的戏剧艺术家,五十年代西南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导演,七十年代被迫改行在杜甫草堂与古书为伴达十年之久。



蓝蔚,字鸿远,号堃泽,解放初期与曹禺、陈伯尘等戏剧家同为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五、六十年代编导了许多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剧、话剧,其代表作有街头剧《抓壮丁》,话剧《川西茶馆》等。川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他也参与了现场导演。然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那一代艺术家却被迫放弃了自己从事的专业,派遣到了聚集了省内文学艺术界学者、专家的成都市文化系统的百工堰"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后又被集中到了全市文学艺术界在文殊院的学习班(当年的文殊院作为四旧的产物是不对外开放的)。所谓学习班就是每个学员认真检查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给社会主义带来的危害",这个学习班一驻就是大半年,虽然不能回家,但家里的人还可以进文殊院探视。当年我二十来岁已参加工作,休息日我骑自行车从青白江几进文殊院,除了和我大伯神聊文学艺术之外,还在学习班里认识了川剧艺术家竞华、金钱板大师邹忠新,还有一些现已记不起名字的艺术大师。在幽静的文殊院内,门口有戴红袖套的人守卫。一大清早,院内各种练功的、打拳的、练嗓音的等等,整个文殊院内的清晨热闹非凡;到了七点过,大家又统一拿起工具一起打扫院内卫生,一个近百人的成都文化艺术界名人队伍,硬是把这个佛教圣地大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早餐之后,开始一天的集中政治学习。我当年在文殊院与竞华老师交谈中,她还教我怎样学习唱川戏,介绍川戏的几个基本调式等。她说川剧是众多剧种之母,中西部地区许多剧种都是由川剧演变而来,你们这一代青年人要培养对川剧的认识和爱好,千万不要在年轻人中丢了川戏啊!这就他们那一代人对艺术的钟爱。

在文殊院学习班那段日子里,大伯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他说,学习本不是坏事,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些原来还没有完全弄的东西是好事,集中学习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艺术家更深入的交流,还能吸取更多的养分,对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都是有益的。他在对我说起艺术家最大的特长就是把人们的喜、怒、哀、乐,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释放正能量,鞭跶社会丑恶现象,这就艺术。他慎重地说,艺术一定要植根于大众,决不能胡编乱造,哗众取宠;不管是哪个艺术门类,都一定是源于生活,在艺术形式中又高于生活。你看鲁迅先生写了那么多艺术形象,在生活中都能找到他(她)们的影子,特别是鲁迅写的祥林嫂、润土、阿Q等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这样的生活原型。这就艺术的高超之处。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他特别要求我在"读书无用"的年代要多读书,对各个门类的书都要认真读,认真写好读书笔记,知识集累多了才能丰富自己,对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有帮助,对社会的贡献都是有益的。



大伯对艺术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对名利十分淡泊,特别是对作品的署名他并不十分看重。比如解放初期他写的街头剧《抓壮丁》,后来改编成了话剧,开始还有个说明,本剧是根据蓝蔚的街头改编,后来这样的文字就没有了。当年我问过大伯怎么不要回着作权,他说只要大众喜欢,署谁的名字并不重要。历史会记住本来事实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已是在国内有名的高产的戏剧作家,由他编导的戏剧、歌舞剧活跃在巴蜀舞台。当年他在金牛坝体验生活后写的本土话剧《金牛坝的春天》在四川剧场上演,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该剧歌颂了翻身解放后的川西成都平原金牛坝民众,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建设洪流中可歌可泣的故事。由大伯的朋友、同事,四川省人艺专职编导苏枚先生编剧、蓝蔚导演的本土话剧《保路风云》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我现在还收藏着《保路风云》的手写剧本。

经过长时间的五七干校和学习班的改造,我的大伯蓝蔚被分派到了与他的专业毫不相关的杜甫草堂博物馆,负责清理博物馆偌大的藏书楼上的许久无人碰过且布满灰尘的古装线书。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后院的一幢青瓦房的阁楼上,存放着数千册历代有关杜甫的各种线装书籍。当年我也跟着大伯上去过这个神秘的藏书楼,上面确实堆放着大量的古装书籍。据大伯当时讲,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藏书真是太珍贵了,有许多清代杜甫诗的刻本和手钞本,有些版本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在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书就是命根子。他接手整理这一偌大的藏书楼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清理工作中,除了把布满灰尘的全部书籍整理分类外,还撰写了上百万字的整理笔记,其中还有许多是対杜甫的研究论文。一代戏剧大家,不放过任何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干一行爱一行,并力求做到更好。我当年在大伯身边阅读过他的许多手稿,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所做的工作执着。他在杜甫草堂一干就是十年,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市有关部门请他归队再干戏剧,他婉言谢绝了。一则已快到退休年龄,再则他对杜甫的研究已到了着迷的程度,也不原意离开杜甫草堂博物馆了。在草堂的十年里,他为了静心研究杜甫,潜心写作,从城里把家都搬到了藏书楼的旁边的小屋住了下来,回城里只是为了取些换季的衣服。



大伯对我们这一代要求是严格的。除了要求我们子侄努力工作,诚实做人,更要努力学习。他说,知识永远是不会过时的。对孙辈的学习他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当年我的儿子蓝天石读小学三年级用作文给大爷爷写了封信,大伯还十分慎重地给蓝天石写了封热情洋溢和寄予厚望的回信,并寄到了天石的班上。班主任老师还在班上朗读了蓝天石大爷爷的回信。

伟大的共和国成立七十年了,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那一代文化艺术大家要是还活着,定能写出许多讴歌这个时代的好作品。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蓝 星,五零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理事,成都市老记协会员,金牛区作协会员,青白江书协会员。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t62T20BJleJMoPMFM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