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心理的表现
朋友家有个儿子叫小胖,马上快五岁了,小胖一直由妈妈带着,很听妈妈话,可让妈妈一直担心的就是这孩子“一骂就哭,一赞就笑”,所以她很少骂孩子。可小胖比较好动,经常把家里弄乱,还把妈妈花盆里的花都弄死了,把家里鱼缸里的鱼也扔得到处都是,这时妈妈就实在忍不住呵斥了几句,这下可把小胖委屈地不行,哇哇大哭起来,哭了很久,直到妈妈过去抱他,这才不哭了。
既然孩子骂不得、说不得,那就多鼓励、多表扬吧。这下可好,有次妈妈包饺子,小胖也要过来包,于是妈妈夸他捏的真好看,没想到这孩子开心不已,居然将剩下的面全包了,把馅也弄得乱七八糟,好好的一顿饭就让孩子糟蹋了。
所谓的"蛋壳心理"指的是: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心理很脆弱。
小胖明显就是“一骂就哭,一赞就笑”的“蛋壳心理”,可孩子总是会犯错的,难道就为了不让孩子哭就不骂吗?朋友想知道孩子的“蛋壳心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蛋壳心理”呢?
孩子的“蛋壳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一骂就哭,一赞就笑”,就觉得这孩子内心太脆弱了,听不得别人说他不好,只能听人夸他,这样他又怎么能知道自己的问题,怎么去成长进步呢?可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很多时候是有父母引起的,如不当的家庭教育、父母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忽视孩子遭受的挫折和困难、对孩子缺乏关爱等,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一骂就哭,一赞就笑”。
孩子内心之所以脆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处理问题的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价、渴望关爱等,父母要想解决孩子“蛋壳心理”的问题,就必须正视孩子的内心情感需求,并帮助孩子逐渐修复和掌握更多控制情绪的能力。
给孩子“蛋壳心理”补钙的三个方法
1.正确的爱是改善孩子“蛋壳心理”的首要条件
孩子之所以出现“蛋壳心理”,从情感需求方面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需求满足的太多;二是需求满足的太少。
有些父母非常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事事以我为中心,父母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到孩子的玻璃心。有些孩子却是因得到的关爱太少,他们渴望听到父母的赞扬,因为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关爱,一旦被父母批评,他们就会伤心。
要想解决孩子因情感需求得到太多或太少而导致的“蛋壳心理”问题,父母就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
- 一是要有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 二是多交流,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做法;
- 三是要多关怀,给予孩子安全感。
2.夸奖和责骂孩子都要讲究方式方法
当孩子的“蛋壳心理”已经形成了,怎么办?一味责骂,担心孩子情绪长期受到压抑,会导致孩子个性出现问题;一味夸奖,又使孩子盲目自信,出现问题再后悔也来不及。
其实,父母责骂和夸奖孩子都没有问题,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父母在责骂孩子时,应尽量保持冷静,及时告知孩子具体错在哪里,并及时鼓励孩子下一次努力一些就好了;在夸奖孩子时也要多注意过程而非结果,注重努力而非聪明,这样能让孩子明白勤劳、奋斗的意义。
3.对对错要实事求是,对孩子要量力而行
很多父母为了不去触碰孩子的玻璃心,就会尽量让自己忍着,甚至动不动就夸两句,这其实是不对的,父母应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即使他会哭,你也得说。
对于一些原则问题,父母一定要实事求是,该说就说,该夸就夸;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问题,父母尽量采取鼓励措施,并尽量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告诉他尽力就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父母最好以身作则,告诉孩子怎样做会更好。
孩子心理“缺钙”不要紧,只要父母及早给他“补钙”,一切还来得及,一旦等到孩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再想“补”就很难了。
话题:你的孩子有蛋壳心理吗?
我是幼教咖,幼儿园园长、早教师,传播更好育儿干货。欢迎关注,您的点赞、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