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 探寻未来之路—PARP抑制剂是否会在肺癌治疗领域开疆拓土?

2019-08-09     医脉通呼吸科

医脉通导读

PARP抑制剂已经在BRCA突变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成功,在BRCA突变胰腺癌中也获得了重要进展,而在肺癌中的进展相对较少,研究显示,小细胞肺癌(SCLC)中也发现几种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异常,PARP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靶点。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综合癌症中心副教授分析了PARP抑制剂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PARP抑制剂已经在BRCA突变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成功,在BRCA突变胰腺癌中也获得了重要进展,而在肺癌中的进展相对较少,研究显示,小细胞肺癌(SCLC)中也发现几种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异常,PARP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靶点。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综合癌症中心副教授分析了PARP抑制剂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BRCA1/2突变、SLFN11突变和杂合性丢失(LOH)可能是肺癌患者对PARP抑制剂有应答的生物标志物。

PARP抑制剂已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SCLC中开展相关研究,能否将PARP抑制剂在其他类型肿瘤的成功转化到肺癌中,让我们拭目以待。多年来,PARP抑制剂的成功或失败参半,有些临床试验显示,PARP抑制剂可能在肺癌中发挥一定作用。

PARP抑制剂用于肺癌的证据支持

2018年,一项研究评估了替莫唑胺(temozolomide)联合PARP抑制剂veliparib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SCLC的疗效,结果显示,总人群中无进展生存(PFS)没有明显获益。替莫唑胺联合组和替莫唑胺单药组的4个月PFS率分别为36%和27% (P = 0.19)。中位总生存(OS)分别为8.2个月和7.0个月(P = 0.50)。

但是,在SLFN11阳性的患者中,联合组和单药组的中位PFS分别为5.7个月和3.6个月(P = 0.009)。同样,SLFN11阳性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2.2个月和7.5个月(P =0 .014)。

PARP抑制剂导致HRD患者“合成致死”

PARP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DNA修复途径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主要参与碱基切除修复,通过与PARP1/2催化位点的结合,抑制细胞的碱基切除修复功能。而存在BRCA1/2和其他DNA修复蛋白肿瘤细胞的同源重组修复会被抑制,这种抑制作用联合PARP抑制剂的作用会诱导产生“合成致死”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PARP抑制剂已获批用于BRCA突变的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今年ASCO大会的POLO研究也显示,PARP抑制剂在BRCA突变胰腺癌患者中也有很好的疗效。

正在探索的研究

II期Lung-MAP SWOG S1900A研究(NCT03845296)正在进行,旨在探索PARP抑制剂rucaparib用于BRCA1/2突变和LOH升高IV期NSCLC患者的疗效。

Lung-MAP S1400G正在探索PARP抑制剂talazoparib用于相关DNA修复突变肺鳞癌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其反应率为4%,不幸的是,结果未达到疗效阈值,期望能找到更多生物标志物,比如LOH,或许能筛选出更多对PARP抑制剂应答的患者。

下一步研究和未来之路

BRCA1/2突变和LOH被认为是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的生物标志物。PARP抑制剂的下一步研究是寻找能让更多患者获益的合适生物标志物。SWOG S1900A研究正在探索PARP抑制剂rucaparib用于BRCA1/2突变和LOH较高患者的疗效。另一方面也在探索高LOH和BRCA1/2突变能否作为PARP抑制剂疗效增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LOH较高或许是同源重组修复缺陷肿瘤患者对PARP抑制剂优先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如果SLFN11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在SCLC患者中显示获益,SLFN很可能成为未来临床研究的较好的生物标志物。

PARP抑制剂还未获批用于NSCLC或SCLC患者。一般而言,PARP抑制剂是先用于一线治疗后进展的患者,但也要看未来生物标志物驱动临床研究的结果如何。目前也在进行联合治疗的相关研究,探索化疗或免疫治疗联合PRAP抑制剂,再使用PARP抑制剂进行维持治疗的疗效。从理论以及临床前研究来看,PARP抑制剂或许可以更好地联合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Pietanza MC, Waqar SN, Krug LM, et al.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I study of temozolomide in combination with either veliparib or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sensitive or refractory small-cell lung cancer. J Clin Oncol. 2018;36:2386-2394. doi: 10.1200/JCO.2018.77.7672.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U15d2wBvvf6VcSZLN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