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约3500字,配图16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说起火焰喷射器这种威力恐怖的武器,十个军迷中估计有九个会想到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使用火焰喷射器攻击日军碉堡、坑道和洞穴,将负隅顽抗的日军烧得鬼哭狼嚎、痛不欲生的场面,以至于这种武器常年占据“日军最惧怕武器排行榜”的榜首位置。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岛屿争夺战中,美军使用火焰喷射器攻击日军藏身的工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热映的《八佰》中也出现了火焰喷射器的身影,给笔者印象较深的有两处:一是守军利用火焰喷射器的燃料罐制作简易炸弹摧毁日军的装甲挖掘机;二是老兵“洛阳铲”操纵火焰喷射器将攀窗而入的日军烧成火人,也玩了一把烧烤鬼子!这些桥段让笔者颇生疑惑,在以往的印象中,在中国战场上尤其是抗战前期,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很罕见的武器,中日两国军队都鲜有装备和使用的记录,那么《八佰》中的火焰喷射器是否有历史依据可循呢?
影片《八佰》中四行仓库守军用火焰喷射器烧烤日军。
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利用喷射火焰射流产生高温火焰杀伤人员和装备的特殊燃烧武器,发明于20世纪初,在一战时期被德军首先运用于西线战场上,攻击英法军队的堑壕碉堡阵地,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因此战后《凡尔赛和约》中禁止德军装备火焰喷射器,但其他军事强国在两次大战之间都将这种武器列为制式装备。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也重新研发并装备了火焰喷射器,在二战期间大量使用。不过,当时能够制造并装备火焰喷射器的国家中肯定不包括中国,因此如果在1937年的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确实使用了火焰喷射器,那么只有两种途径可以获得这种武器,一是外购,二是缴获。
一战西线战场上德军士兵使用火焰喷射器攻击堑壕内的目标,当时这种武器比较笨重,需要两人操纵。
在全面抗战之前,能够向中国出售火焰喷射器的国家只有德国。1933年纳粹掌权后,德国陆军很快启动了新型火焰喷射器的研发工作,于1935年列装了Flammenwerfer 35型火焰喷射器,但是这种武器并未出现在对华军售的清单中。众所周知,中德两国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大宗的军火贸易,以步兵武器和少量炮兵武器为主,对于火焰喷射器这种特殊武器,中国军队并无特别需求,在目前笔者接触的资料中也没有发现中国军队在抗战前期装备火焰喷火器的记录,但在战争后期倒是获得了美国援助的火焰喷射器,用于对日作战。此外,《八佰》中出现的火焰喷射器在外观上与德制Flammenwerfer 35型火焰喷射器差异明显,后者的油瓶组为两个钢瓶,而片中的火焰喷射器为三个钢瓶,由此可以判断影片中四行仓库守军使用的火焰喷射器只能是缴获的日军装备。
二战时期,德军士兵使用Flammenwerfer 35型火焰喷射器进行火攻。
影片《八佰》拍摄现场演员与道具师在检查火焰喷射器,其油瓶组为三个钢瓶,不同于德制火焰喷射器。
日本陆军也装备过火焰喷射器吗?当然有。这个答案可能让很多人感到诧异,实际上日军研发、装备火焰喷射器并不比欧美国家晚。一战时期派驻欧洲战场的日本军事观察员就注意到火焰喷射器在堑壕战中的作用,意识到这种武器在对付碉堡、掩体、坑道等坚固防御工事时的价值。日本陆军在日俄战争时的旅顺围攻战中吃尽苦头,尸山血海,刻骨铭心,因此对这种攻坚利器颇为关注,在获取相关技术资料后立即着手开发同类武器,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完成了一号及二号火焰喷射器(日语称为火焰发射机或火炎放射器)。
日本陆军最早装备的一号火焰喷射器。
一号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单人携带的轻型火焰喷射器,全重45公斤,使用压缩氮气或液化二氧化碳作为喷射动力源,可装载14升燃烧油料,最大射程为28米,喷射时间为10秒。一号火焰喷射器的燃烧油料由汽油、石油(原文如此,具体成分不详)和重油按照1∶5∶2(夏季为1∶10∶6)的比例混合而成。二号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大型喷火装置,由4人操纵使用,其工作原理和燃烧油料配方与一号火焰喷射器相同,全重88公斤,装载油料40升,最大射程45米,喷射时间为12秒。
日本陆军装备的二号火焰喷射器属于大型喷火装置,需要由2~4人抬行。
在一号火焰喷射器的基础上,日本陆军在1933年研发成功了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并列为制式装备。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在构造上与美军装备的M1/M2型火焰喷射器十分相似,由油瓶组、输油软管和喷火枪三部分组成,空重约20公斤。油瓶组由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钢瓶构成,其中两个燃料罐长38厘米、直径15厘米,可容纳12.3升由汽油和焦油混合而成的燃烧油料,压缩气罐尺寸略小,容纳压缩氮气作为喷火推进剂,钢瓶内的压力为150大气压,通过燃料罐顶部的手动阀门调节喷射压力。油瓶组上安装有背带,可由单兵背负携行。
日军九三式火焰喷射器结构图,注意右上角转轮式点火装置的细节,由美军情报部门根据缴获装备绘制。
日军士兵使用九三式火焰喷射器的现场照片。
九三式火焰喷射器的输油软管长1140毫米,由强化橡胶制成,软管两端均有黄铜螺帽,分别连接右侧燃料罐底部的输油口和喷火枪尾部。九三式火焰喷射器的喷火枪长1.2米,重约4.5公斤,其主体是一根直径25毫米的钢管,在尾部装有燃料喷射手柄,喷嘴直径6毫米,在靠近喷嘴处装有点火装置。九三式火焰喷射器最初采用电热丝点火,但在冬季气候寒冷的中国东北地区使用时发现,这种点火方式并不可靠,时常发生喷而不燃的冷喷现象。日军遂将点火装置改为类似转轮手枪弹仓的转膛机构,内置10发手枪空包弹,在打开燃料喷射手柄时就会击发,点燃油料。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可以进行10次短点射,每次喷射1秒,也可持续喷射10~12秒,有效射程为22~27米。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缴获的一〇〇式火焰喷射器。
在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列装后,日军继续对其进行改良,于1940年推出了一〇〇式火焰喷射器,其基本结构和燃料容量与九三式相同,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喷火枪的设计。一〇〇式火焰喷射器的喷火枪长度缩短到0.9米,重量4公斤,其喷嘴由九三式的固定式改为可拆卸式,并配有甲乙两种喷嘴,在使用甲型喷嘴时可以持续喷射10秒,最大射程25米,使用乙型喷射时可以喷射15秒,最大射程20米。一〇〇式火焰喷射器生产交付较为迟缓,未能取代九三式火焰喷射器,两种型号并行装备,直到太平洋战争结束。日军还装备过一种九五式小型火焰喷射器,但资料极少,可能是九三式的轻量化版本。
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检查缴获的日军火焰喷射器。
一战之后,日本陆军预计未来遭遇堑壕战的情况不多,将火焰喷射器视作攻坚器材和反坦克武器,准备用于预想中的对苏作战,装备数量很少。日本陆军将火焰喷射器装备在步兵师团下属的工兵联队,并组建了专门的喷火中队,每个中队装备6~20具火焰喷射器,但并不是所有的部队都会装备这种特殊武器。此外,日本海军陆战队也有少量装备。
日军陆军伞兵部队在着陆后以战斗队形展开,近处的伞兵携带一具火焰喷射器。
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在列装后首先被用于中国战场,在与装备低劣的中国军队以及地方军阀武装的交战中,火焰喷射器给对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南方作战中,日军在菲律宾、马来亚、缅甸都曾使用一〇〇式火焰喷射器进行攻坚作战,在进攻荷属东印度石油重镇巨港的战斗中,日本陆军伞兵部队也携带了火焰喷射器,但由于空投偏离预定位置而未能发挥作用。到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已经转为守势,而阵地防御中火焰喷射器难以得到有效运用,只是偶尔作为反坦克武器用于攻击美军坦克,取得了少许成功,但因为喷火射程仅有20米,基本等同于自杀攻击。在1944年反映硫磺岛备战情况的新闻宣传片中,出现过日本海军陆战队员训练使用火焰喷射器的镜头。另有资料显示,为了弥补前线装备的不足,日军甚至把老式的一号火焰喷射器也拿出来继续使用。
在1942年的巴丹半岛战役中,日军工兵使用火焰喷射器攻击美军碉堡。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缴获了一定数量的日军火焰喷射器,并对其进行了测试。就总体性能而言,九三式与一〇〇式火焰喷射器略逊于美军装备的M1/ M2型火焰喷射器,后者的射程可达33~40米,在重量、喷射持续时间和射击次数上则比较接近,最让美军感兴趣的还是那个独特的转轮点火装置。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当年为了克服寒冷天气而设计的这种点火装置,在太平洋战场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反而暴露出更大的可靠性问题,直接削弱了作战性能。总之,美军对日军火焰喷射器的评价不高,美军的作战报告也从未将其视为严重的威胁。
1944年1月,美军在布干维尔岛格洛斯特角缴获的一〇〇式火焰喷射器,一名美军士兵将其背上拍照。
通过回顾日本陆军发展、装备和使用火焰喷射器的历史,笔者可以判定在《八佰》中出镜的火焰喷射器为中国军队缴获的日制九三式火焰喷射器。但是,目前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史料中并无日军使用火焰喷射器的记载,更没有守军缴获此类武器并用以反击日军的情况,所以影片中火烧鬼子的情节是编剧基于当时日军的装备情况,并结合战斗实况而进行的合理虚构,毕竟进攻四行仓库这样的坚固建筑物正是使用火焰喷射器的适宜场合。
影片《八佰》拍摄现场,演员余皑磊背上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剧组能够复刻出这种少见的日军武器,可见在装备考证上是相当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