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t坦克做不成主角当配角,万能底盘改啥都行,比主角还红

2021-04-18     崎峻战史

原标题:38t坦克做不成主角当配角,万能底盘改啥都行,比主角还红

38t坦克做不成主角当配角,万能底盘改啥都行,比主角还红

(温馨提示:本文约5100字,配图42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942年初,德军开始将Pz 38(t)坦克从一线装备中淘汰,同时积极挖掘其底盘的改装潜力,并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基于38(t)底盘设计、生产了型号多样、数量可观的各式变型车,充实了战争中后期德军装甲部队的力量。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介绍了“貂”I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情况,本文继续介绍由38(t)底盘发展而来的自行火炮、自行高射炮及侦察坦克系列。

“蟋蟀”自行火炮

德国陆军对于步兵部队的炮火支援非常重视,在步兵团建制内装备2门150毫米sIG 33型重型步兵炮,负责为步兵提供重炮火压制和攻坚火力,该型火炮发射38公斤高爆弹,最大射程达4700米,威力十足,但重量达1800公斤,在牵引机动时相当笨重,难以跟上摩托化部队的作战节奏,在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中就暴露出行动迟缓、支援延误的问题。为此,德军在波兰战役后采取措施提高重型步兵炮的机动能力,尝试利用坦克底盘开发自行版本,最初的成果就是基于I号及II号坦克底盘改装的“野牛I/II”型自行火炮。这两种轻型坦克底盘承载能力有限,搭载重型火炮颇为吃力,虽然在法国战役和北非战场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性能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德军在1942年初要求利用Pz 38(t)底盘研发新型自行火炮。

正在射击的150毫米sIG 33型重型步兵炮,该炮是德国步兵团编制内最重型的支援火器。

这幅彩绘再现了1940年5月法国战役期间的“野牛I”型自行火炮。

针对军方的要求,BMM工厂吸取了之前改装的经验教训,提出在原有坦克底盘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底盘,以适应自行火炮的性能特征和作战需求,这就是动力舱中置的M型底盘。不过,新底盘的开发需要时间,直到1943年初才基本成熟,而且优先用于自行反坦克炮(即“貂III”)的生产,所以BMM工厂以现有的H型底盘为基础推出一款过渡车型,先行投产,待M型底盘供应宽裕后再生产定型版本。原型车于1942年10月完成,正式生产迟至1943年2月开始,德军为这种新型自行火炮取名“蟋蟀”,官方编号为Sd.Kfz 138/1型,根据底盘不同又分为H型和K型两个子型号。

在BMM工厂生产线上组装的“蟋蟀”H型自行火炮。

“蟋蟀”H型以H型底盘为基础改造而成,依然采用发动机后置的传统布局,相比之前的坦克底盘更换了新型引擎,功率提高到150马力,以便在负荷增加的情况下保持机动性。“蟋蟀”H型在原坦克炮塔位置设置火炮战斗室,在车体前部中央安装一门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围绕火炮使用数块装甲板铆接成一个全包围结构、形似浴盆的装甲围壁,其覆盖范围相当大,前部将驾驶员席也包括其中,后部延伸到接近车尾的位置,将火炮和全部车组成员都置于装甲保护下,但顶部敞开,可搭设帆布车篷。车体正面装甲为50毫米,战斗室正面装甲为25毫米,侧面为15毫米,后面为10毫米。

“蟋蟀”H型自行火炮的右前(上)及侧面照片(下),可见战斗室装甲围壁面积很大。

“蟋蟀”H型为四人车组,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和装填手,其中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右侧,座席前方和右侧的围壁上开设了观察孔,取消了车首机枪,其余三人位于战斗室内。在车体首上位置安装一个H型行军固定锁,火炮炮管下方设有一个带有弹簧结构的挡板,可以随着火炮仰角增大而抬升,以遮蔽战斗室正面的开口。“蟋蟀”H型可携带15~18发炮弹,大部分置于装甲围壁内的弹槽中,少量保存在车体内,随车还配有1挺MG 34机枪作为辅助武器,备弹600发。“蟋蟀”H型战斗全重达11.5吨,机动能力有所下降,公路速度3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90公里。由于火炮位置靠前,车体前重后轻,在行驶时平衡性不佳,尤其在越野时容易前倾失衡,这是该车的主要缺陷。

“蟋蟀”H型的正面照片(左)火炮呈大仰角状态,后方照片(右)显示了战斗室内部的布局。

“蟋蟀”K型使用了重新设计的M型底盘,发动机舱转移到车体中部,战斗室后移到车体后部,布局更为合理,由于火炮位置偏后,整体平衡性明显改善。“蟋蟀”K型的车体造型与貂III系列的Sd.Kfz 138 M型非常相似,车体正面采用大倾角设计,装甲厚度20毫米,战斗室采用顶部敞开的马蹄形装甲围壁,后部设起倒式挡板,战斗室正面装甲15毫米,侧面及后面为10毫米。火炮炮管下方仍设大型弹簧挡板,可以在大仰角射击时封闭战斗室正面开口,保证防御效果。“蟋蟀”K型车组构成与H型相同,驾驶员在车体右前部的驾驶舱内,其余三人在后部战斗室内,携弹量、武器配置及机动能力均与H型相仿。

“蟋蟀”K型自行火炮的左前(上)及侧面照片(下),战斗室移至车体后部。

“蟋蟀”K型的正面照片(左)火炮呈大仰角状态,后方照片(右)显示了战斗室内部的布局。

行军中的“蟋蟀”H型自行火炮,属于第4装甲师第12装甲掷弹兵团第9连。

1944年在意大利战场作战的“蟋蟀”H型,车体周围进行了严密的伪装,但为了拍照特意露出了车体侧面的昵称。

“蟋蟀”H型自行火炮的彩绘,注意车体侧面挂着一支MP 40冲锋枪。

“蟋蟀”主要装备德军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的重型步兵炮连,配合装甲掷弹兵团作战,每连编有6辆自行火炮,战地照片显示存在一支部队混装H型和K型的情况。“蟋蟀”自行火炮的问世大幅提升了150毫米重型步兵炮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可以为装甲掷弹兵提供迅速有效的火力支援,深受好评,在除北非战场外的各条战线上表现活跃,不过由于防护较差,幸存的车辆很少,目前仅有一辆“蟋蟀”K型保存于美国阿伯丁武器博物馆。

进入射击阵地的“蟋蟀”自行火炮群,近处是一辆K型,后方则是两辆H型。

“蟋蟀”K型战斗室近照,4名炮组成员正在操炮,看起来十分拥挤,注意后部挡板上的待发炮弹。

今日保存在美国阿伯丁武器博物馆内的“蟋蟀”K型自行火炮。

38(t)型弹药运输车

“蟋蟀”自行火炮列装后,前线部队很快就发现该车的一个弱点,携弹量太少,按照2~3发/分的战斗射速只能维持6~9分钟就要哑火,难以持续输出火力,不利于长时间作战,因此必须有弹药运输车伴随作战,随时补充炮弹,保持压制力度和摧毁效果。对于弹药运输车这类辅助车辆,德军缺乏统一的标准设计,很多情况下利用现有车辆临时改装,而从后勤便利性考虑,弹药运输车与搭配的自行火炮的底盘相同或近似最为有利,因此部分前线部队将淘汰的Pz 38(t)坦克拆除炮塔和部分内部设备后直接改造成弹药运输车,装备“蟋蟀”自行火炮部队。

1942年底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利用38(t)坦克改装的弹药运输车。

38(t)坦克改装的弹药运输车的拆毁,只是将坦克炮塔拆除,并无特殊设计。

根据前线部队的反馈,BMM工厂着手设计“蟋蟀”专属地补给车辆,即38(t)型弹药运输车,其总体设计、车体结构和装甲防护与“蟋蟀”K型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拆除了火炮,将战斗室改为弹药舱,增设了弹药架,最多可以携带40发炮弹,在满载状态下全重近12吨,因此机动性方面也与“蟋蟀”相近。38(t)型弹药运输车的车组仅为2人,即驾驶员和车长,在进行补给作业时两人利用车载的简易搬运工具将炮弹转移到战斗车辆上。除了为“蟋蟀”补充弹药外,该车也可为其他战斗车辆提供后勤保障。比较特别的是,38(t)型弹药运输车在必要情况下还能转换成自行火炮状态,BMM工厂提供了改装套件,如果有可用的150毫米火炮,前线维修部队可以利用套件将其安装到弹药运输车上,从而获得额外的自行火炮,补充战斗损失。38(t)型弹药运输车在1944年1月到5月间制造102辆,在标准编制下6辆“蟋蟀”配备2辆弹药运输车。

基于“蟋蟀”K型自行火炮底盘改装的38(t)弹药运输车。

38(t)弹药运输车的正面(左)和后方(右),可见正面的火炮开口被封闭,战斗室内增设了弹药架,在必要时可以加装火炮,转换为自行火炮状态。

38(t)弹药运输车的彩色侧视图,基本上等于拆除火炮的“蟋蟀”K型。

38(t)型自行高射炮

进入战争中期,德国空军渐渐失去对战场制空权的掌握,使德军地面部队的防空形势愈发严峻,尤其是装甲部队时常受到敌方飞机的重点关照,亟需提升野战防空能力。根据战况变化,德军先后利用半履带牵引车和I号坦克底盘改装了几款自行高射炮,作为装甲部队的机动防空手段,但它们都存在防护薄弱,生存性差的缺点。1943年夏季,德军开始研发基于IV号坦克底盘的自行高射炮,因为技术问题进度拖沓,而前线对此类武器的需求十分迫切,于是根据希特勒在1943年10月的指示,BMM工厂在Pz 38(t)底盘基础上设计一款自行高射炮,填补IV号系列车型服役前的空缺,这就是38(t)型自行高射炮的由来。

彩绘:德军利用SdKfz 7型半履带牵引车加装四联装20毫米机关炮改装的自行高射炮。

利用I号坦克底盘改装的I号自行高射炮(右),安装一门20毫米机关炮。

为了节省时间,BMM工厂直接照搬了“蟋蟀”K型自行火炮的总体设计,包括底盘结构、动力系统和行走装置均原封不动地保留,仅对战斗室进行了重新设计。由于同样采用动力舱中置的M型底盘,38(t)型自行高射炮的战斗室也位于车体后部,车体上部构造加宽,与履带外缘齐平,在其上安装了呈倾斜造型的八边形装甲围壁,其中侧面和后面向外突出,以尽可能增加战斗室内部空间,便于炮组成员操纵,但依然十分拥挤。值得注意的是,装甲围壁上半部采用活动翻板设计,利用铰链可以放倒,从而为火炮提供360度全向水平射界,便于攻击低空飞行的敌机或打击地面目标。38(t)型自行高射炮的装甲防护相当单薄,车体正面最厚处为15毫米,战斗室装甲厚度仅为10毫米。38(t)型自行高射炮全重9.8吨,长4.61米、宽2.15米、高2.25米,最大公路速度为4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00公里。

38(t)型自行高射炮的左前(上)及侧面照片(下),利用“蟋蟀”K型底盘改装而成。

38(t)型自行高射炮在战斗室中央安装一门带有防盾的20毫米Flak 38型机关炮,是二战德军使用最普遍的轻型防空武器,最大射速480发/分,战斗射速180发/分,对空有效射程2200米,对地最大射程5800米,使用20发弹匣供弹,仰俯和旋回均靠手动,仰俯角度为-5~+90度,具有360度全向射界,但只有在上部挡板放倒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平射。除了对付飞机外,20毫米炮也适于打击步兵、非装甲车辆或轻装甲目标。38(t)型自行高射炮携带1020发炮弹,备用弹匣置于战斗室内壁的储弹架上,车上没有配备辅助武器,车组成员随身携带冲锋枪和手枪自卫。38(t)型自行高射炮配有4~5名成员,包括驾驶员、炮手、无线电员和1~2名装填手,由炮手或无线电员兼任车长,除驾驶员位于车体右前部的驾驶舱外,其余人员均在战斗室内。

从左上方拍摄的一辆38(t)型自行高射炮,可见部分战斗室上部挡板已经被放倒。

这两幅战地照片显示了同一辆38(t)型自行高射炮在战斗室上部挡板竖起(上)及放倒(下)的不同状态。

1944年4月,德军组建了数个装甲防空排,每排装备12辆38(t)型自行高射炮,配属给数个装甲师,包括党卫军第9、10、12装甲师、陆军第2装甲师等。有84辆38(t)型自行高射炮部署在西线,48辆部署在意大利,其余车辆用于训练,也有资料显示少数车辆在东线作战。大部分38(t)型自行高射炮都在诺曼底战役中遭到损失,面对盟军“台风”和P-47的凌厉攻击,单门20毫米炮的威力明显不足,装甲也很薄弱,防空效能欠佳,但对付地面软目标非常有效。38(t)型自行高射炮最主要的缺陷是需要释放上部挡板才能获得充足的射界,往往使其失去最关键的反应时机。目前世界上仅有4辆38(t)型自行高射炮存世,都是从诺曼底战场上回收修复的。

1944年6月在诺曼底前线作战的2辆38(t)型自行高射炮,均进行了伪装,隶属于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第12防空营。

彩绘:38(t)型自行高射炮在前线进行对空射击。

侦察坦克系列

早在1939年,CKD公司的苏林设计团队就计划研究38(t)的后续型号,继承了38(t)行走机构的基本特征,加强动力和防护,提升机动能力。此后,工厂被德国控制,集中力量生产38(t)坦克,新坦克的进展相当缓慢,计划于1942年秋季投产,取代38(t)系列。然而,随着38(t)失去主力地位,其后续型号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于1942年初以PzKpfw 38(t)n.A.的名义参加德军新型侦察坦克的竞标,与斯柯达公司的 T-15和MAN公司的VK 1303展开竞争,目的是替换现有的半履带或轮式装甲侦察车。

PzKpfw 38(t)n.A.侦察坦克原型车的前方照片。

PzKpfw 38(t)n.A.全重11.5吨,长4.7米,宽2.22米,高2.22米,总体设计与38(t)一脉相承,行走机构仍采用四对大直径负重轮和苏林式悬挂,车体结构以焊接为主,减少了铆接工艺的使用,安装一座新型炮塔,炮塔正面带有50毫米防盾,车体正面装甲为30毫米,侧面为25毫米,后面为20毫米。PzKpfw 38(t)n.A.安装一台八缸水冷汽油机,输出功率达220马力,最高时速可达60.8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200公里。PzKpfw 38(t)n.A.的主炮为1门改良的斯柯达A19型37毫米坦克炮,备弹60发,辅助武器为7.92毫米MG37(t)并列机枪1挺,备弹2100发,仍采用四人车组,即驾驶员、车长兼炮手、无线电员和装填手,车内空间较为拥挤。

PzKpfw 38(t)n.A.侦察坦克原型车的后方照片。

1942年4月,PzKpfw 38(t)n.A.的原型车向希特勒做了展示,之后5辆原型车于6月前往库默斯多夫试验场接受测试,与其他竞争车型进行性能对比。PzKpfw 38(t)n.A.在测试中表现出38(t)系列一贯的优良机械性能和可靠性,在3886公里的行驶过程中仅有少数机械故障,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悬挂板簧容易损坏,履带磨损较大,总体性能优于T-15,与VK1303不相伯仲。德军要求新型侦察坦克能够安装60倍径50毫米坦克炮,而炮塔空间不足的PzKpfw 38(t)n.A.难以满足这项要求,最后改进潜力较大的VK 1303胜出,这就是“山猫”侦察坦克。尽管落选,PzKpfw 38(t)n.A.的底盘成为后来“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的设计基础。

1942年6月接受军方测试的PzKpfw 38(t)n.A.侦察坦克原型车。

38(t)型侦察坦克的左前(上)及侧面(下),注意炮塔顶部的网罩呈开启状态。

38(t)型侦察坦克全重9.75吨,长4.51米,宽2.14米,高2.17米,使用的底盘型号不明,有资料称是重新设计的M型底盘,将动力舱再度后置,但也有可能使用原有的38(t)坦克底盘,动力系统和行走装置与38(t)坦克相同,公路速度4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10公里。38(t)型侦察坦克对车体前部上部结构进行了大幅修改,加大加宽,以容纳更多的通讯设备,满足战场侦察与通信的需求,炮塔则直接移植了SdKfz 234/1型轮式装甲车的六边形炮塔,其特点是顶部敞开,装有可以开合的网罩结构,炮塔内并列安装1门20毫米机关炮和1挺7.92毫米MG 34机枪。此外,BMM工厂还平行开发了火力支援型,配备一门24倍径75毫米火炮,安装在敞开式炮塔内。38(t)型侦察坦克的车体正面和侧面装甲分别为50毫米和15毫米,炮塔正面和火炮防盾为30毫米,侧面及后面仅8毫米。

一名德军军士站在一辆半完成的38(t)型侦察坦克旁,该车尚未安装履带。

安装短身管75毫米炮的38(t)型侦察坦克火力支援型,仅完成2辆。

在1944年2月到3月间,BMM工厂一共改装了70辆38(t)型侦察坦克,其中50辆安装20毫米炮,2辆安装75毫米炮,其余18辆以无炮塔状态交付,具体装备不明,有资料认为这些车辆计划安装75毫米炮。上述车辆在1944年初调拨给“大德意志”师和第3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使用,在东线北部和巴拉顿湖战役中损失殆尽。(未完待续)

高速行驶的38(t)型侦察坦克,该型坦克仅装备“大德意志”师和第3装甲师。

彩绘:在前线作战的38(t)型侦察坦克,该车数量不多,作战记录稀少。

收藏

举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hnt5HgBrsvY2_UuOw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