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卢斯出昏招,没坦克的装甲兵统统当步兵,葬送三个装甲师

2021-02-06     崎峻战史

原标题:保卢斯出昏招,没坦克的装甲兵统统当步兵,葬送三个装甲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有多惨烈#

(温馨提示:本文约5100字,配图24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943年2月2日,持续五个月一周零三天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德国第6集团军的覆灭落下帷幕,德国军队遭遇了自二战爆发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第一次有 集团军规模的重兵集团被成建制歼灭,包括一个集团军司令部、五个军部和20个陆军师消失在伏尔加河畔的包围圈内,至少25万久经沙场的德军官兵死亡或被俘,如果算上围城以来的伤亡,德军的人员损失将高达40万人!作为德军核心战力的装甲部队同样在这场世纪血战中遭受重创,有3个 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被苏军的红色风暴吞噬,数以万计的 装甲兵埋尸瓦砾雪原,并在装甲战史上留下了城市坦克战最典型的失败战例。

1943年1月31日,一名苏军士兵在枪炮声日渐平息的斯大林格勒战场上挥舞红旗,这一幕代表着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军获胜而告终。

兵临城下

在1942年6月28日启动的“蓝色”方案中,担负攻击任务的南方集团军群集中了东线德军七成的装甲部队,包括19个装甲师中的9个,13个 摩托化步兵师中的6个,21个突击炮营中的13个,东线全部2276辆坦克中的1582辆。在攻势开始时,上述装甲部队主要配属于第1、4装甲集团军,而 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仅有第40装甲军的第3、23装甲师和第29摩托化步兵师。随着战役推进,到1942年8月下旬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时,第6集团军的装甲力量得到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兵力的加强,已经增加到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它们全部被投入到残酷的巷战中。

1942年7、8月间德军B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推进的作战形势图。

在1942年时,德国陆军的装甲战术理念无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经受了实战检验,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胜绩,但是德军的装甲战术并非毫无缺陷,其中一个重要短板就是对于城市作战中的坦克运用,实际上德军的作战原则反对在城市中使用大规模装甲部队,原因显而易见,在建筑密布、道路纵横的城区内,坦克的视界和射界都将大为受限,坍塌的建筑废墟和路障也会阻塞道路,限制了坦克的机动性。在缺乏步兵掩护的情况下,敌军步兵和反坦克武器很容易在近距离利用坦克的观察/射击死角攻击得手,造成损失。

1942年7月22日,德军第16摩托化步兵师的1辆III号L型坦克停在沃罗涅日的列宁广场上,这座城市在“蓝色”行动初期被德军占领。

尽管存在不利因素,保卢斯还是决定将装甲部队投入攻城战斗,他这样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中曾有过德军装甲师单独夺取苏联大城市的先例,比如第12、20装甲师在1941年6月26~28日攻占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但是考虑到战争初期苏军遭到突然打击,仓促应战,组织混乱,难以构成坚固的城市防御,这种经验显然不能复制在苏军重兵据守且背水一战的斯大林格勒;其次,保卢斯手上缺乏足够的步兵,而希特勒却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占领斯大林格勒,这就迫使他将所有可用的力量都投入攻坚作战,同时他也希望借助坦克为步兵提供支援,摧毁苏军的防御。

1942年夏季,德军第24装甲师的坦克和半履带 装甲车纵队穿过南俄草原向斯大林格勒推进。

第一支冲到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军装甲部队是汉斯-瓦伦丁•胡贝中将指挥的第16装甲师,该师于8月23日傍晚率先抵达伏尔加河西岸,并在次日组成3个战斗群约50辆坦克,包括2个装甲营、5个摩托化步兵营和1个工兵营,向斯大林格勒北郊发起进攻,妄图在行进间夺取这座大城市,却在拖拉机厂遭到苏军至少50辆T-34的反击,攻势受挫,陷入孤立,与友邻部队的联系也一度被切断,所幸在德国空军的有力支援下,德军击退了苏军反击,但显然通过装甲师的快速突击占领城市的企图已经落空了。

1942年8月23日,第16装甲师侦察营率先抵达伏尔加河畔,一名德军士兵站在装甲车上用望远镜眺望东岸。

险恶战场

在意识到苏军严阵以待后,保卢斯只能认真策划攻城方案,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后于9月14日发起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第14、24装甲师、第29摩托化步兵师和5个步兵师投入战斗,第243、245 突击炮营的III号突击炮也加入火力支援行列。实际上,在巷战开始时德军装甲部队已是疲惫之师,自6月以来不间断的作战使其兵力和装备都有不小的损耗,以第24装甲师为例,在9月14日攻势开始时全师仅有22辆坦克可用,兵力也仅为编制员额的56%。

1942年8月底,进抵斯大林格勒郊外的德军第24装甲师的III号坦克。

装甲师开进城区后,受战场环境所限,只能拆散成连排级规模的小部队,分散配属给步兵单位,执行 火力支援任务,这显然与装甲兵之前所受的训练相差甚远,也丧失了装甲部队赖以成功的冲击力,在野战中风驰电掣的铁甲战车如今全变成了在瓦砾堆和残垣断壁间缓慢蠕动的移动碉堡,在危机四伏的城市中如履薄冰般地前行。由于废墟间隐藏着致命的苏军狙击手,而坦克兵这样的技术兵种又是优先狙杀的目标,德军坦克在城市战斗中被迫采取闭舱模式,即关闭所有舱盖,只能通过视界狭窄的观察口搜索攻击目标,这样做显著降低了坦克本就不佳的视野和态势感知能力,增加了作战的难度,任何敢于将身体探出舱口的尝试都要冒着被一枪爆头的风险。

1942年夏季,一位德军坦克车长在指挥塔舱口用望远镜观察战场,背景中可见斯大林格勒高大的粮仓。在巷战中这样做十分危险,容易遭遇狙击手射杀。

2辆属于第24装甲师的III号坦克行进在斯大林格勒的街道上,旁边可见一辆被遗弃的有轨电车。

除了恶劣凶险的作战环境,德军坦克也不太适合城市巷战。作为对1941年“T-34危机”的反应,德军装甲师在1942年夏季已经部分换装了装备60倍径50毫米炮的III号及48倍径75毫米炮的IV号坦克,长身管坦克炮有效提高了穿甲能力,但在巷战中由于弹道低伸,反而不易攻击障碍物后方的目标,而且较长的炮管导致在狭窄的街道中炮塔转向不便,限制了射界,III号、IV号坦克较高的外形也比较容易暴露。相比之下,装备24倍径75毫米火炮的IV号早期型、III号N型和低矮的III号突击炮更适于在城市作战担负火力支援任务。

彩绘: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德军III号J型坦克,属于第24装甲师。

在1942年秋季的斯大林格勒前线,德军士兵搭乘一辆III号突击炮转移防区。

建筑废墟为苏军提供了极为隐蔽的反坦克阵地,他们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枪可以从近距离攻击德军坦克薄弱的侧面和后面。当从不同方向射来的交叉火力将德军步兵与坦克分割后,苏军步兵甚至可以进入坦克的观察死角内,用手榴弹、燃烧瓶进行贴身攻击,可以说是瓮中捉鳖。苏军同样在巷战中使用了坦克,但一线守军的坦克从未超过80辆,经常只有40辆左右。与德军坦克不同,苏军坦克的作战以静态防御为主,通常进入事先构筑的射击掩体内充当火力支撑点,整合在步兵阵地中,支援步兵防守。在经过精心伪装后,它们完全可以对进入视野的德军坦克和步兵给予奇袭。

1942年10月,在斯大林格勒城区被击毁的 T-34坦克

隐蔽在建筑废墟内的苏军反坦克步枪小组,等待时机伏击德军坦克。

废墟苦斗

在9月中旬的第一次进攻中,在第14、24装甲师的支援下,德军控制了斯大林格勒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位于城北的第16装甲师则在友邻部队和空军的配合下挫败了苏军一次凶猛的坦克反击,德军在交战中击毁了341辆坦克,但是城外的胜利对于城内的苦战并无多大助益。9月27日,保卢斯又组织了第二次攻城作战,计划占领斯大林格勒北部城区,第16装甲师在北,第24装甲师在南,总共出动100余辆坦克支援4个步兵师展开攻势。第24装甲师在两天内推进了6公里,这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绝对是个奇迹,但该师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作战的德军IV号坦克早期型,属于第14装甲师,其24倍径75毫米炮更适合巷战。

在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III号突击炮在步兵伴随下向前线开进,

战至10月初,在斯大林格勒前线的3个德军装甲师均消耗殆尽,很多装甲兵失去了坦克,摩托化步兵也同样七零八落。然而,保卢斯命令没有坦克的装甲兵都作为步兵参战,这无疑是极不明智的,是对受过专业技术训练的优质兵员的无谓浪费。同时,第6集团军的后勤状况也日益恶化,各装甲单位都出现了燃料、 弹药和食品的匮乏现象。10月中旬,德军继续在坦克的支援下向城市深处推进。10月14日,第14装甲师支援步兵夺取拖拉机厂,在24小时内达成目标,但该师伤亡138人,损失坦克30辆!两天后,第14装甲师在对“街垒”火炮工厂的攻击中又有17辆坦克被埋伏的T-34坦克击毁!尽管损耗严重,保卢斯却拒绝将3个装甲师调离前线进行整补,直到11月19日苏军发起反攻,这些装甲部队大多还滞留在城内和城郊。

第16装甲师的一辆IV号F2型坦克停在步兵隐蔽的壕沟旁,没有步兵掩护坦克在巷战中十分危险。

一辆第24装甲师的III号坦克与掷弹兵在斯大林格勒前线作战,背景中可见燃烧的民房。

实战表明德军坦克的75毫米炮在面对坚固建筑物时威力不足,1942年9月,希特勒授意开发设计一款火力支援车辆,阿尔卡特工厂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这就是33B型突击 步兵炮,该车利用III号突击炮的底盘搭载一门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同时配有封闭式战斗室和较厚的装甲,从而能在巷战中提供近距支援。33B型突击步兵炮总共改装了24辆,其中12辆于11月初在第244、245突击炮营编成内加入斯大林格勒战场,在个别战斗中发挥出预想的作用,但毕竟数量太少,投入也较迟,未对整体战局产生显著影响。剩余12辆也被送往斯大林格勒前线,但在抵达前第6集团军就陷入了包围。

彩绘:德军33B型突击步兵炮,这种车辆是专门为应付斯大林格勒的巷战设计的。

全军尽墨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动代号“天王星”的反攻作战,由1560辆坦克构成的钢铁洪流冲垮了第6集团军两翼罗马尼亚军队的防线,向保卢斯的背后猛冲。在第6集团军后方纵深仅有德军第22装甲师和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担任机动预备队,两个师总共只有150辆坦克,面对十倍于己的苏军部队难以抵挡。保卢斯对于战局突变反应迟钝,直到苏军进攻12小时后才命令麾下的三个装甲师撤出城区战斗,赶赴城外救急。

一名苏军士兵查看在巷战中被击毁的德军III号坦克。

当时,第6集团军尚有239辆坦克可用,3个装甲师各有30~55辆坦克,3个摩托化步兵师各有20~60辆坦克。尽管受到物资短缺的困扰,如果将这些装甲部队放在合适的位置依然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然而保卢斯尝试让实力不足的装甲部队阻挡苏军的浩大攻势,而不是保护命运攸关的交通线。由数个装甲战斗群仓促发起的反击毫无悬念地被占据优势的苏军击退了,位于顿河岸边的重镇卡拉奇因为失去掩护而被苏军坦克轻易攻取,从而掐断了第6集团军的后勤大动脉。在苏军包围圈合拢前,仅有第14装甲师的18辆坦克和1个装甲掷弹兵连向西撤退,其余部队均被苏军兜住。

1942年11月的“天王星”行动中发起进攻的苏军T-34坦克和步兵。

陷入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德军装甲部队包括第14、16、24装甲师和第3、29、60摩托化步兵师以及数个突击炮营,约占当时德军装甲部队总兵力的四分之一,更糟糕的是仅靠空运根本无法保障包围圈内装甲部队的物资需求,它们的战斗力恰如不断下降的温度持续衰减。德军在12月12日至19日间实施了代号“冬季风暴”的解围行动,由于希特勒的顽固和供给不足,第6集团军未能积极配合,从而失去了逃生的最后机会。

1942年12月参加“冬季风暴”行动的德军III号坦克和装甲掷弹兵。

到1943年1月初,保卢斯手下还有94辆坦克和31辆突击炮可以使用,仍能得到有限的燃油供给保持一定的机动能力。由于空军不能运来备件,德军只能从废弃的车辆上拆除零件保证残余车辆的运作,这种权宜之计导致越来越多的坦克被拆成废品。弹药同样匮乏,装甲兵们从损毁车辆上搜寻炮弹,以确保每辆坦克和突击炮能获得30~40发炮弹的弹药配额。第6集团军残存的装甲部队主要被用于保卫至关重要的机场,这是他们获得补给的唯一孔道,然而空运根本无法满足20万大军的消耗,整个第6集团军在饥寒交迫中缓慢地走向死亡。

斯大林格勒战场上被白雪覆盖的德军坦克残骸,它们的部件大多被拆除以供应尚能使用的车辆。

1943年1月10日,斯大林格勒血战的终幕终于上演,苏军发起代号“指环”的总攻行动,不断压缩包围圈,迫使德军残部逐步向斯大林格勒城区后退。随着一座又一座机场的陷落,第6集团军的末日终于降临了,剩余的德军坦克和突击炮不是被苏军击毁,就是因为弹药燃油耗尽而被抛弃,在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道路上随处可见冻僵的尸体和被冰雪覆盖的坦克残骸。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场的最后一支德军部队投降。

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被苏军缴获的德军III号和IV号坦克,很多坦克因为油弹耗尽而被抛弃。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对于德军装甲部队的打击是灾难性的,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被全歼,数百辆坦克和突击炮变成废铁,装备损失尚可补充,而人员损失却无法弥补。在被围期间,德军努力挽救装甲部队的核心骨干,在希特勒的亲自干预下,包括胡贝上将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师长在内的一批装甲兵指挥官乘飞机逃离包围圈,大多数基层军官和车组成员只能接受死亡或被俘的命运,而他们训练水准和丰富经验是无法简单复制的。令人不解的是,希特勒没有下令撤出3位装甲师师长,其中第16装甲师师长自杀身亡,第14、24装甲师师长被俘,后来加入了反纳粹的德国军官联盟,或许是对自己被抛弃的报复吧。

1943年4月,集中在斯大林格勒南郊的的德军废弃车辆,包括大量坦克和装甲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2Egd3cB9EJ7ZLmJ4M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