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约4800字,配图26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瑞典
早在LT-vz-38轻型坦克赢得捷克斯洛伐克陆军主力坦克的选型竞标之际,CKD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在军方允许下将新车型对外销售,引起不少潜在客户的注意,其中瑞典表现得最为积极,于1939年初与CKD公司签订了购买50辆坦克的合同,车型代号为TNH-Sv。然而,合同墨迹未干,捷克斯洛伐克就被德国吞并肢解,这项交易也被搁置。二战前夕,CKD公司改组为BMM公司,开始为德国军队生产LT-vz-38坦克,德军称为PzKpfw 38(t)或Panzer 38(t)。
保存在德国装甲博物馆内的一辆Panzer 38(t)S型,这个型号原本是为瑞典生产的。
1939年底,瑞典政府向德国提出购买坦克的要求,德国需要瑞典提供铁矿石、机械轴承等战争物资,因此对这一要求没有表示反对。1940年3月,BMM工厂与瑞典签订了制造90辆坦克的合同,首批15辆将于1940年6月交付,至同年10月交付完毕。然而,1940年7月18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决定将这批坦克收归德军使用,以满足法国战役后扩编装甲部队的需要,以Panzer 38(t)S型的名义列装部队,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令瑞典非常不满。
瑞典 斯堪尼亚-瓦比斯公司的坦克生产车间,正在制造Strv m/41型坦克,即捷克LT-38坦克的特许生产型。
刚出厂的Strv m/41型坦克,在局部细节上与捷克原版坦克有所差异。
正在进行越野训练的Strv m/41型坦克,注意炮塔顶部有两具潜望镜。
瑞典自产坦克被命名为Strv m/41型,全重11吨,长4.6米,宽2.14米,高2.35米,总体设计与Panzer 38(t)早期型号相仿,车体及炮塔正面装甲厚度25毫米,采用四人车组,发动机为斯堪尼亚-瓦斯比1664型汽油机,输出功率142马力,最大公路速度4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00公里。Strv m/41型使用瑞典国产武器,主炮为一门博福斯37毫米m/38型 坦克炮,即博福斯37毫米反坦克炮的车载型,在200米距离上可击穿55毫米垂直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8毫米m/39型机枪。与捷克原版相比,Strv m/41型在外观上有细节差异,最明显的是炮塔顶部装填手座席上方增加了一具潜望镜,炮塔后部外形也有所不同。由于消化技术、组建生产线耗费了不少时间,Strv m/41型坦克于1942年12月才开始交付,至1943年8月全部完成,最初装备第3装甲团。
上两图今日保存在瑞典坦克博物馆内的Strv m/41 SII型坦克,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更多细节。
瑞典坦克博物馆内的Sav m/43型105毫米突击炮。
20世纪60年代参与野战演习的Pbv 301型装甲运兵车,由Strv m/41型坦克改装而成。
斯洛伐克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将其肢解为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后者成为德国最早的仆从国,并在1939年9月参与了对波兰的入侵。在波兰战役后,斯洛伐克陆军希望延续前捷克斯洛伐克陆军的快速师组建自己的装甲部队,而 柏林并不情愿为其提供装备,因为德军新建装甲师也需要更多的坦克。经过交涉,德国于1940年4月勉强同意出售给斯洛伐克10辆LT-38坦克,但拖到1941年2月10日才交付完毕。1940年9月,德国与斯洛伐克签订第二份协议,再出售20辆LT-38,迟至1942年6月交货。
1941年3月14日,斯洛伐克陆军装备的LT-38坦克参加阅兵式,喷涂着捷克风格的三色迷彩。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前夕的斯洛伐克LT-38坦克侧视图,注意炮塔侧面的双十字架标志。
在BMM工厂内还有21辆战前为拉脱维亚生产的LTL轻型坦克,尚未安装武器。LTL坦克是LT-38坦克的原型之一,尺寸重量略小,原计划安装20毫米机关炮。德国人同意为LTL坦克换装斯柯达A7型37毫米坦克炮,交予斯洛伐克使用,于1940年11月交货,命名为LT-40。由于武器交付延迟,有7辆LT-40将炮塔正面开口封闭后改为指挥坦克,其余14辆于1941年12月安装了武器。
从一群德军官兵面前驶过的斯洛伐克LT-40坦克,原本是为拉脱维亚生产的LTL轻型坦克。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初期,斯洛伐克军队的1辆LT-38坦克被击毁,车体近乎散架,炮塔翻倒一旁。
1941年6月,10辆LT-38、7辆LT-40指挥型和20辆老旧的LT-35组成一个坦克营,作为斯洛伐克机动群的一部分伙同德军参加了“巴巴罗萨”行动,在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从 利沃夫一路打到基辅。在7月间,机动群扩编为机动旅,坦克营在得到补充装备后也升格为坦克团,到8月底机动旅又升级为机动师,但大部分坦克都已过度损耗,无法作战,被送回斯洛伐克翻修。大约2个坦克排在10月底返回俄国前线,在东线南部及 克里米亚作战,在1942年1~2月的战斗中损失殆尽。斯洛伐克机动师在克里米亚战役中失去了大部分装备,虽然尝试向德国购买更多的LT-38以补充战损,却屡遭拒绝,最后机动师于1943年8月改编为步兵师。
1941年夏季东线战场上的斯洛伐克LT-38坦克纵队。
1941-42年冬季在东线作战的斯洛伐克LT-38坦克。
1943年6月,德国批准向斯洛伐克出售57辆Panzer 38(t),此时这种坦克早已停产,因此从维也纳陆军武器仓库的存货中调拨,从1943年8月到1944年7月陆续交付37辆,都是半旧不新的二手大杂烩,包含从A型到G型的各种型号,有13辆LT-38坦克参加了1944年8月的斯洛伐克反德起义,仅有少数坦克遗留到战后。
今日陈列在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博物馆内的LT-38坦克。
匈牙利
匈牙利陆军参加了1941年6月的“巴巴罗萨”行动,其快速军装备60辆意大利L3型超轻型坦克和81辆国产38M托尔迪轻型坦克,这两种车辆都已经相当过时,不适合东线的战场环境。德国不愿意提供现代化的III号、IV号坦克,匈牙利只好选择购买102辆Panzer 38(t)F/G型,以改善装备水平,命名为斯柯达T-38,在1941年11月到1942年3月陆续交货。匈牙利陆军利用这批捷克坦克组建了第1 装甲师,在1942年底又获得了3辆Panzer 38(t)C型。上述坦克均来自德国陆军的库存装备。
二战时期匈牙利陆军装甲车辆的十字徽标,采用匈牙利国旗的颜色绘制。
1942年春季在匈牙利境内行进的T-38坦克。
在1942年夏季,匈牙利第1装甲师参加了德军的南线攻势,在 顿河沿岸地区与苏军进行了一系列交战,相比T-34和KV坦克T-38无论火力和防护都全面处于下风,在1942年的战斗中第1装甲师损失了一半的坦克。1943年1月12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的顿河前线发起猛攻,匈牙利第1装甲师与两个德军步兵师联手防御,力不能当,一气后撤70公里,然而重新建立防线的企图仍归于失败,只能继续向顿涅茨河沿岸撤退,于2月8日退到别尔哥罗德附近才稳住阵脚。在苏军的冬季反攻中,匈牙利第2集团军遭到重创,而第1装甲师是唯一还保持编制完整的部队,但除了少量留在国内训练的T-38外,其他捷克坦克都被遗弃在苏联南部的茫茫雪原上。
匈牙利第1装甲师在1942年进行演习时的照片,近处是T-38坦克队列,背景中可见“猎手”自行高射炮。
罗马尼亚
战前,罗马尼亚已经获得了斯柯达LT-35坦克的特许生产权,以R-2坦克的名义装备本国装甲部队,并投入1941年6月的“巴巴罗萨”行动。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罗马尼亚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正是由于苏军突破了装备低劣的罗军防守的战线,才导致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崩溃和第6集团军的覆灭,这一事实促使德军对之前吝啬苛刻的军援政策做出调整。
罗马尼亚坦克兵与德国援助的Panzer 38(t)坦克,摄于1944年春季的克里米亚半岛。
为了重建罗马尼亚军队,德国于1943年3月将50辆德军淘汰的Panzer 38(t)直接海运到库班桥头堡,补充给在此坚守的罗军部队,这些坦克大多来自即将被解散的德军第22装甲师,被编为一个独立坦克营,但最多只有一半的坦克能够参战,其余坦克需要维修。这个独立坦克营先在库班作战,之后经刻赤海峡撤到克里米亚,后于1944年4月撤到 塞瓦斯托波尔,从那里海运回到罗马尼亚本土,此时兵力和装备都已大幅减少,仅为连级规模,先后配属于第10步兵师和骑兵师,在1944年夏季战役中被苏军消灭。
几名罗马尼亚士兵站在一辆Panzer 38(t)坦克上,炮塔侧面隐约可见罗马尼亚军队的箭十字标志。
保加利亚
与德国的大部分仆从国不同,保加利亚拒绝配合德军进攻苏联,因此在1941年到1943年间德国也拒绝向保加利亚提供军事装备,这一状况直到1943年5月才得到改变,德军从库存中调拨了10辆Panzer 38(t)援助保加利亚,这批坦克混杂了A、B、C、E、F、G各型,都是德军淘汰的二手装备。保加利亚军队用这些旧坦克编成 坦克旅第9连。当1944年9月保加利亚宣布倒戈,这个连调转炮口配合苏军向德军发起进攻。
属于保加利亚坦克旅第9连的Panzer 38(t),注意车体首下正面涂写的连队番号。
苏联
在1941年到1942年冬季,苏军在战场上回收了相当数量的Panzer 38(t),它们大多因机械故障而被德军遗弃。这些捷克坦克和其他缴获的德军车辆被送往莫斯科的工厂接受维修和改装,其车载机枪更换为苏制DT机枪,在修复后被补充给西方面军使用。苏军在1942年夏季利用缴获的德军坦克至少组建了两个独立坦克营:涅比洛夫营和字母B营,前者配属于第20集团军,后者配属于第31集团军。涅比洛夫营装备10辆Panzer 38(t)、12辆III号、6辆IV号和2辆III号突击炮,但到1942年10月上述车辆大多战损。苏军缴获并重新使用的Panze 38(t)的确切数量不明,可能有数十辆。到1942年底,由于捷克37毫米炮的弹药补充困难,苏军为残存的Panzer 38(t)更换了苏制45毫米坦克炮。1944年,少量Panzer 38(t)在高尔基的第92号工厂接受改装,配备了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作为自行火炮重新服役,具体改装数量不明。
1942年7月,数辆被苏军修复的Panzer 38(t)坦克乘火车开赴前线,车体和炮塔侧面都绘有白色五角星标志。
1942年冬季苏军装备的Panzer 38(t)坦克,采用白色冬季涂装。
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重获统一和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在境内搜集了数量可观的德军遗留装备,包括大量坦克,捷军计划加以修复后自用或用于出口。这些战利品中至少有50辆Panzer 38(t),一部分来自前斯洛伐克军队,另一部分则是德军仓库的存货。有31辆Panzer 38(t)在修复后以LT-38/37坦克的名义加入捷克斯洛伐克陆军服役,37表示装备37毫米坦克炮。在经历多年波折后,这款经典战车才得以交到最初的客户手中。这些坦克被配属于第21、22坦克旅,分别属于第1和第3摩托化师。LT-38/37坦克在捷军中服役到1950年代,之后被苏制装备取代,但有2辆LT-38/37在训练单位使用到1959年。
20世纪4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陆军装备的LT-38/37坦克,炮塔侧面绘有捷克国旗标志。
在20世纪4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陆军计划以“追猎者”底盘为基础设计一款新型侦察坦克,安装全新的斯柯达57毫米坦克炮,称为TNH-57,可以视为LT-38坦克的延续,于1949年完成原型车,采用焊接车体和新设计的大型炮塔。然而,迫于苏联的压力,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从50年代初开始全面引入苏式装备,TNH-57项目也随之取消,捷克斯洛伐克军工企业也全部转而特许生产苏式武器,CKD工厂也转产 T-34-85坦克,而负责改造生产线的总工程师就是LT-vz-38坦克的设计者安德烈•苏林,捷克斯洛伐克独立设计坦克的历史就此终结。
1949年12月的TNH-57侦察坦克设计图,装备一门长身管57毫米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uoEXgB9wjdwRpvTj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