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秦岭山区“上山下乡”,所在的生产队有块叫“簸箕湾”的山坡地,面积不算小,每年种粮收获亦可,乡亲们较为看重。记得一年冬末,生产队队长对我们几个知青说:“带上镢头、铁锨,到簸箕湾挖盖楞走。”我们听了大眼瞪小眼,不知何为“挖盖楞”,但也不愿多问,怕被人笑话“连这都不懂”。队里的老杨是个公认的能人,他脑子灵光,干活利落,还有些文化。老杨见我们满脸狐疑,就大声告诉我们几个“城里娃”:“挖盖楞,就是把山坡上的熟土挖下来,扬到地里当肥料。”
我们跟着村民队伍出发,经过1小时左右,到达了“簸箕湾”。队长对我们说:“你们知青看我怎么干,就怎么干,一定要注意安全。”说话间,便抡起镢头一层层挖去地边塄坎上的熟土,而后熟练地用镢头背将挖下的土块敲碎,再将打碎的土团做一堆。女社员用柳条筐将盖楞土提走,男社员再将土扬进地里,等待来年犁铧深耕,增加土地肥力。
我组6位知青如法炮制,干着干着有位“插友”(插队的知青朋友)高喊:“陈队长,盖楞坡上的土更肥!”队长说:“那就挖下来,不要便宜了荒地!”于是,我们几位知青一股脑把旁边山坡上一些更有价值的“腐殖土”也挖下来当成了肥料。
人勤地不懒,老天肯帮忙。到了次年夏收季节,“簸箕湾”那片有盖楞土滋养的山坡地,小麦收成果然较好。回想起来,“挖盖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肥料难、肥料贵”的问题,这种土办法很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