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哈尔滨的百年记忆

2019-12-06     银角大王W

每座城市,都有其不一样的文化与记忆。


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不仅仅是一个标志性地点,更是百年文化的积淀,承载了无数老哈尔滨人的情感。


就像没登过长城就不算到过中国,没到过中央大街,就不算真的来过哈尔滨。



哈尔滨的我们一定都听过这样的话,

端午节,走啊,去中央大街踏踏青。

中秋节,走啊,晚上去中央大街赏月。

国庆节,走啊,去中央大街逛街。



不管是丁香盛开的春天

还是晚风习习的夏夜

不管是天朗气清的秋天

还是冰雪覆盖的冬日

只要一句,走啊,去中央大街

你总能找到陪伴你的伙伴


哈尔滨人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既是建筑艺术博物馆也是著名的商业步行街,哈尔滨人乐此不疲的在这条街上乱逛。


倒不是为了逛街买什么东西,而是单单走在石头路上就有一种难以表达的归属感,哈尔滨人在中央大街上压马路都是一种踏实。



炎热的夏天,到中央大街来散散步,吃一根马迭尔冰棍,凉出一天的好心情。


马迭尔旁的马车可是小时候去中央大街时,最爱干的一件事。现在还记得夏天坐上去那滚烫的感觉。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没准你还能看到你喜欢的网红,在中央大街打卡呢。


走累了,席地而坐,看来来往往的人群,好像和行人置身两个世界。


逛一逛开在寸土寸金中央大街上的中央书店,暂时与世俗的喧嚣隔离,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


走走停停,坐下来让画家为你画上一幅肖像画,看看画家笔下的你。


这可是从中央大街到江边的必经之路,穿过时也可以在里面的商场溜达一下,那可是哈尔滨的潮流地之一呢。



蹒跚学步的孩童,承载父母殷切的希望;滑旱冰的少女,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仅为老街注入了生命力,更像是代表了哈尔滨人一代一代的传承。



自带茶水小桌的老人,在二阶滑板的少年,也许这就是百年老街独特的魅力,才让老与少的相处变得如此和谐。



在老街上逛饿了,锅包肉、羊肉串、烤红肠、华梅面包...任君选择,边走边吃也别有一番风情。


中央大街不仅是哈尔滨近代历史的缩影,更是承载了哈尔滨人世世代代的情感和眷恋。有太多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快乐的,失意的,惊喜的,美满的...


端午节时的水泄不通;啤酒节时的花车游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专场演出...都是哈尔滨人业余生活丰富的体现。


对于我们来说,带着好友去中央大街走一走,就是对朋友最好的招待。


临江的中央大街

沿着中央大街走到尽头,就是防洪纪念塔了。

位于松花江边的防洪纪念塔,建于1958年,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造,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设计师为巴吉奇、李光耀和兹耶列夫。整座塔高22.5米,刻有“塔镇江天”,由20根7米高的古罗马式回廊围绕。如今度过了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此处变成附近居民茶余饭后,闲庭信步的场所。


防洪纪念塔的右手边是松花江铁路桥,随着时间的推进已不再使用,虽然老江桥旁边建了一座新桥,但是老桥并没有被遗弃。


经过翻新,老江桥不再是风烛残年,锈迹斑斑。而是成为了人们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了年轻人的打卡网红桥,在夜色下,沿着灯带散步,拍照拍出不一样的美。


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是哈尔滨避暑游览地之一,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与太阳岛隔江相望,是为了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两次特大洪水而建立的。


现在的斯大林公园更成为了人们一个丰富业余生活的活动场所,老年人打太极、跳新疆舞、练大合唱、吹唢呐...年轻人滑旱冰、玩滑板、弹吉他...这里更像是哈尔滨人展现生活方式的一个窗口。



历史中的中央大街


现代生活中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了哈尔滨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地方,现在让我们走进历史,看看历史中的中央大街又是什么样的。



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西洋风情的所在。这条大街的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


当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


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又被称作面包石


面包石路是中央大街标志性的符号,因铺路用的长方块花岗岩中间凸起、细腻光滑、四边倒角,形状像极了俄式面包而得名面包石,铺设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了。九十多年过去了,任车碾人踏,依然精巧光亮。


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值一块银元,一块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整条街粗算用石87万块,也可谓是黄金铺路了。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不久,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


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这些商人在此大兴土木。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建筑艺术博物馆

中央大街的建筑包含了西方建筑史上的四大建筑流派,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市级保护建筑13栋。


常见的有起源于十五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等等。


走在这条街上,等于走进了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01

中央大街1号,原为法国万国储金会

属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造型严谨,装饰丰富

门前古典门柱

使得整栋建筑庄严肃穆


02

中央大街92号,原为伊格莱维纤商店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比例均衡,设计随性

浮雕搭配半圆形窗帷

彰显独一无二的形式美


03

华梅西餐厅,建于1925年

以俄式西餐为经营重点

兼营法意式菜系

落地窗,古铜色

感受旧俄贵族没落前的须臾

体验饿式经典的罗曼蒂克


04

马迭尔宾馆,1913年落成

属于法兰西式的新运动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第一次政协筹备会议在此召开

线条柔媚,优雅名贵

几经周折

生命依旧,飘然于飞


05

道里秋林,原为俄国商人开办的商行

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色彩清新,造型明快

品尝俄罗斯浓烈的酒

置身莫斯科郊外的夜


06

中央大街57号,

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和谐理性,黄金分割

延续古典的美

缠绵忧郁的街


07

教育书店,原为松浦洋行

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

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摒弃浮夸的矫揉造作

建筑整体尽显宽伟雄阔


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各式建筑风格陈列在中央大街上。


黄色,绿色,棕色,白色...众多建筑色彩,在一起融合、碰撞,强烈的反差给百年老街带来了一种新的感觉。


鸽子伴着悠扬的音乐,从房檐跳到屋脊。漫步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从黎明走到黄昏,从一头走到另一头

碰撞与融合,过去与现实

在一百多年的时光里

这条老街大抵是不会孤独的吧


END


#今日话题讨论#


你在中央大街上有什么难忘的回忆?

写留言和小编互动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lAI324BMH2_cNUg_B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