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性消费时代,钱应该花在哪些地方?

2019-11-13   微笑书写青春

又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全民狂欢购物节,无数的消费者陶醉在这个折扣满天飞的时刻,用最少的钱买最优的商品。正是这样的消费热情,带动了中国双十一的线上销售规模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惊人的消费成交额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众盲目的消费心理。
我们现在的消费更注重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消费本身给我们的精神带来的愉悦感。关于这种盲目消费的行为,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方式出了问题。如果一味消费,而不懂投资,不会理财,富有和贫穷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与普通人相比,富豪们是如何消费的呢?

“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电影《大腕》中的这句经典台词,虽然是戏谑,但却反映了千禧年前富豪们的消费观。富豪们用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方式标榜自己的身份,以维系在社会圈层中的地位。比如购买奢侈品、豪车代步。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提出这种消费模式叫“炫耀性消费”,专指那些用于炫耀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实用性消费。
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豪车名表、名牌包等各种以前的“高端”消费品变得日益大众化,标志社会地位的作用逐步弱化。富人阶层消费的重心从人们看得见的奢侈品牌转移,进入到一种“隐秘的炫耀”的消费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开始选择不那么炫耀式的生活,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越来越趋于低调。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他常吃汉堡包,衣服也只买打折的,他的车平平无奇,售价不过10万元,而他最喜欢的手表是一种特别老式的电子表,售价仅仅10美元。巴菲特每天的早餐只用2-3美元,只穿一种版型的西装,他对穿衣有句名言:一件衣服要是穿不到3年,就不要买。再看看世界上最年轻的富豪扎克伯格,他永远都穿灰色T恤和套头衫。

2018年,在Reddit上一篇题为《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的爆款文章,适时把握了国外富豪消费观念转变的动向,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已经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们有了更高级的方式。
富人阶层避开了过度的物质消费,把越来越多的财富投入更优质的教育、最好的医疗保险、文化等“投资性消费”领域。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伊丽莎白•科瑞德-霍尔基特在她的新作《昂贵的小幸福:关于有志阶级的理论》中就分析了美国当代社会富人阶级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相比于中产阶级把大量的钱花在购买传统的奢侈品上,现代的高收入群体更愿意把钱花在教育、医疗、食品等看不见的方方面面。

富人阶级从注重炫耀性消费到注重隐形消费的转变已经发生。数据显示,在教育、育儿、SAT补课班、政治和其他诸如此类的隐性消费上,美国的富人阶级比其他阶级更舍得花钱,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隐性消费的比例开始明显上升。

从炫耀性消费到投资性消费,这一趋势在国内富裕人群中也已经开始显现。近年来,国内富豪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他们的主要关注点由物质的享受转为精神层面的提升,把大笔资金投向文化、教育、退休和医疗等无形消费领域。根据全球最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富人受“地位”驱动的消费观已经变淡,中国富裕阶层在继续消费以证明他们富有的同时,也已经将艺术品收藏和旅行作为他们花钱的方向。中国富裕人群对艺术品收藏的热情达七成,越来越多的人收藏投资顶级艺术品,并由此积累财富。

近年来,中国富裕人群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胡润研究院2019年9月发布的“2019中国超高净值人群消费价格指数”显示,名校教育价格连续13年上涨,是所有统计品类中涨幅最大的一项。除了企业家愿意就读商学院课程之外,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也是高净值人群的一大核心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兴富有阶层选择送子女出国留学,而且留学年龄日趋低龄化,他们希望子女能够从小获得最优质的教育,站在更高的起点放眼整个世界。
炫耀性消费本身就是终点,而健康、教育、养老等非炫耀性消费都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改进下一代的社会流动性。对于今天的富裕阶层而言,选择非炫耀性消费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