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顾不了注意头顶上飞来的炮弹,更不惧怕远处恶狠狠冲来的日寇,就站在半山腰,让战士们能够看到自己,扬起手指向远处,大声向在努力奔跑的战士喊道:“冲出山口,就是胜利,部队就在前面接应大家。”
突然,一颗炮弹的碎片,呼啸而来,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的头部,他就躺在了那个十字岭上。
左权将军的热血,就洒在了太行山上,染红了半边天。
1942年5月25日,年仅37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他用生命引领和保护的战士,顺着他指引的方向,翻过了山,冲出了日寇的包围圈。
左权
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年少当家,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凭借自己的勤奋终于考入中学,又在国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沙场。
他曾被党组织安排,到苏联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曾随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党前期重要的领导人物,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42年,日寇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左权负责中央机关总部的转移任务。在掩护总部时,在十字岭,被敌炮击中,不幸壮烈殉国。
左权,历任红一军团代理团长、八路局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牺牲的最高将领。用他37年的时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少有报国心,为国投笔从戎
左权,原名左纪权,1905年出生在湖南省黄茅岭。
这一年,日军在奉天会战中击败俄国的军队,占有了俄国在长春的中东铁路的大部分,将侵略的爪牙伸到了中国的土地。
同时,在中国,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其机关报《民报》上,孙中山在发刊词上第一次阐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
左权后来投笔从戎,与当时的国家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经济贫寒,时局动荡,左权的读书学习之路总是走走停停,几次辍学。
1915年,对于中国来说是蒙羞的一年,袁世凯不顾全国的学生、工人和爱国人士的呼声,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举国震怒。
正在小学读书的左权,虽年少,但也义愤填膺,视其为耻辱,写下“勿忘五九国耻”,并以年少的身躯,穿梭于村中,宣传反日反袁世凯的思想。
黄埔军校旧址
从那时候起,左权就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他年少便立下报国的志向,更在18岁成年之时,毅然告别乡亲父老,投笔从戎,奔赴了广州。那里是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是他能够施展抱负的地方。
1924年,左权考入孙中山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进,并在后续转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由此,左权由一个农家孩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著名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抗日战争中中外闻名的优秀军事指挥官。蒋介石为校长,一直视黄埔军校为培养自己心腹的地方。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还有聂荣臻等共产党人任教官。
三民主义
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十分看好左权,在校期间,周恩来曾两次亲自接见左权,支部更是对其进行了着重培养,左权也阅读了很多马列主义的书籍。
渐渐地,随着时局的变化,左权逐渐认识到国共两方的信仰的差异,从三民主义转而信仰了共产主义,并于1925年,经陈赓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候,黄埔军校囊括了大量的时下优秀的青年俊才,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学员成长迅速,逐渐成为了北伐军队的各级指挥官。
周恩来
1925年,第一期黄埔军校的学员毕业,左权被编入教导团,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不久左权升任连长,先随东征军回师镇压滇桂军阀的叛乱,后又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历次战斗中,左权表现非常突出,得到了军队高层的赏识,并委派他赴苏联继续深造。
在去莫斯科之前,左权先进了中山大学学习俄语。不过,国内形势突变,蒋介石违背革命信念,抢先发难,结束了国共的“蜜月期”。
当时,大部分中山大学的学生都回国了,但是党组织经过深思熟虑,依然让左权按照原计划进入莫斯科的苏联陆军大学,学习军事知识。
左权明白党组织如此安排的深意,在学习过程中格外用功,进步迅速。不过,身在国外的他,依然深切地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命运。
1930年,学有所成的左权奉调回国,后任新十二军军长。
左权将军
百团大战,痛击日寇
大家都知道,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的一次对日寇反击的重大战役。其实,左权在其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他的军事才能,在战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百团大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关键保障。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长驱直入,侵入中国腹地,国民党节节败退,大量国土失守。国家命运命悬一线,也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任副参谋长。
经过国共双方,以及全国人民和爱国人士的浴血奋战,终于抵御住了日寇前期的疯狂攻势,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痴心妄想。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对敌后中共根据地的日益扩大感到恐惧,更是对游击战不堪其扰。
此时,八路军总部制定了重大的军事行动,要主动出击,欲给予日寇以重击,这就是后称的“百团大战”。在制定主动出击的政策时,有很多将领持有怀疑的态度,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游击战已属不易,主动出击更加艰难,再者,八路军底子薄弱,主动出击,就是要正面对抗装备更加先进的日寇,损伤太大。
但是,总参谋长左权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军力对比上,八路军105个团共40万大军,华北日军最多只有30万人,己方占优,虽日寇有装备优势,但我方占据了地形优势和主动出击的主动性,获胜的概率至少有5成。
另外,此战必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若不主动出击,任由日寇的合力围剿,将来的日子就会更加艰难,面临的困境也会越来越多。
左权不仅从理论上说服了大家,更是从战术上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就是开战不硬碰,不以毙敌为首要目的,重在破坏交通要道。日寇的交通瘫痪了,机动性能大大降低,彼此不能相互协助,战斗力就大大降低。
依照此战略思想,以彭德怀为总指挥的“百团大战”正式打响。百团大战的胜利,是依靠彭德怀元帅出色的军事指挥,依靠了八路军将士们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而其中,左权的“智谋”,也不可或缺。
当彭德怀在为怎么样以最小的代价破坏掉“正太铁路”考量时,左权给出了建议,各部队机动性作战,瞅准机会,一点点打,一点点破坏,敌军来了撤退,敌军撤了就再去破坏。
通过这种方式,八路军在正太铁路线上,多点开花,让各处敌军疲于奔命,自顾不暇。终于,在我军的“侵扰”战术下,“正太铁路”被成功破坏掉,华北和西北的日军从此失去了有效联系。
经过彭德怀和左权的指挥,百团大战的两个阶段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华北地区的大部分铁路和公路被破坏掉,日寇的交通枢纽已然瘫痪是,所谓的侵华部署,也胎死腹中。
正太铁路
生命伟大,“牺牲”的热烈
“百团大战”给日寇造成的巨大损失,日寇恼羞成怒,对八路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更有不铲除彭德怀和左权两位指挥官不罢休的势头。
在左权的建议下,彭德怀果断采取战略后退,转攻为守,打起游击战。
日寇苦于找不到八路军总部,愤恨的拳头抬起来,却总是打个空。无计可施而又气急败坏地采取了“焦土计划”,施行了“三光政策”。拿无辜群众的生命,逼迫八路军现身。
危急时刻,八路军必须要舍身保护群众。虽然单从形势上讲,正面抵抗日寇是不理智的,但是左权理解彭德怀的一腔热血,于是尽全力配合彭德怀,制定抵抗日军的作战计划。
日军在扫荡时意外得知了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具体位置,派兵进行了破坏,彭德怀得知后派重兵前去围剿。左权分析到兵工厂既然已经被破坏,日寇的军队主力肯定会立刻开进,所以要先抢占“关家垴”要塞,围堵敌军的大规模进犯。果然不出所料,我军在占据关家垴之后,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但也由此得到了日军更严重的围剿。
这次他们改变了战略,大包围包抄,然后一点点收缩包围圈,但其主要目的,是要分散八路军的兵力部署,最后要直插八路军的指挥部。不过,彭德怀和左权已经识破了日寇的诡计。他们找到日寇兵力空虚的包围圈边缘,化整为零,以游击战的方式进行突围。
在分散转移的时候,左权将带领指挥部和北方局机关干部留在“正太铁路”地区,继续与敌人斗争的任务留给了彭德怀和自己。
在随后的转移中,日寇头目发现了他们转移的队伍,派出飞机进行了狂轰乱炸。在侦察机的指引下,对彭德怀和左权的部队逐渐完成了合围。
在左权和彭德怀的机智应对下,他们被敌军数次地围追堵截。但是日寇这次显然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他们的包围也越来越紧密。
左权担心彭德怀的安全,决定让他先行突围,他自己在必经之地“十字岭”进行掩护。敌军发现“十字岭”上有很多行进的八路军,集中所有火力,对该地区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在带领掩护队伍突围的时候,身先士卒,照顾到每一位战士。彭德怀到达安全地带后,派警卫队来接左权。但是危急时刻,左权决绝了,他不能落下一位战士、要在战士们的周围,给他们信心。
可就在“十字岭”最后一道山口,先去探路的左权,被在山梁上炸开的炮弹击中,不幸殉国。
敌人退走后,总部警卫连指导员带领战士返回十字岭,在附近的老乡那买了副老旧棺木,找到了左权将军的遗体。
形势紧迫,他们只能把将军就地掩埋。可是没想到,敌人截获了我方“左权将军失踪”的电报,于是杀了个回马枪,在十字岭到处挖掘,终于找到了左权将军的棺木。
他们为了邀功,竟然丧心病狂地又打开了棺木,给左权将军的遗像拍了照片,并刊登在敌伪报上。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哀。
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八路军优选了一支精锐“敢死队”,对这支杀害左权的日军展开疯狂的报复,最终日军的那支部队被打到溃败解散。
毛泽东和朱德
主席恸哭,全军哀悼
左权机智过人,文武双全,是毛主席称赞的“神枪手”“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过硬的将才”,朱德总司令嘴中的“模范军人”“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的优秀将领”,周恩来眼中的“足以为党之模范”,用他的勇敢、意志、才能、忠诚,一次次粉碎日寇的“扫荡”,与彭德怀一起在华北抗日前线,建立根据地,是我党军中不可多得的将才。
毛泽东获悉左权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不已。毛泽东和左权在左权赴苏留学的时候便已经认识了。当时毛泽东在欢送会上热情洋溢的演讲,给左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左权回国后的出色表现,也让毛泽东赞赏不已。
他们一起长征,共同对抗反动派,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得知消息后,他眼中含着泪水,沉默了很长时间才给彭德怀回了电报,怀着巨大的悲痛,写下:“总部被袭,左权阵亡,殊深哀悼……”,一字一句,异常艰难。
10年后,毛泽东在南下考察时,在路过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时,还特意下车,前去吊唁。
朱德同样与左权在很早的时候就熟悉了。左权的女儿出生时所用的襁褓,就正是朱德送的寿幛改制的。听闻左权牺牲的消息,朱德也十分痛惜。
他为左权作悼诗一首: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尽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以诗寄托哀思,令人动容。
为纪念左权将军的牺牲,八路军总部将驻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像左权将军一样的革命战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时代,也鼓舞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