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老师谈教育
看完《少年的你》,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一群正值最美好青春的高中生,却经历着不一样的青春。
这部电影讲述了校园霸凌的故事:陈念的家庭环境很不好,母亲被人追债躲在外面不敢回家,她想通过高考走出自己的生存现状。离高考还剩2个月,她因为自己的正义和善良,为跳楼自杀的胡小蝶盖上了衣服,受到校园欺凌。一次意外,他救了挨打的小北,二人相识。又一次被欺凌后,陈念寻求小北的帮助,在不断的相处过程中,两人相互关心,相互依赖,暗生情愫。然而事情并不如所愿,陈念失手杀死了霸凌自己的魏莱,小北为了保护陈念,宁愿背上强奸的罪名被判刑几十年,要为陈念顶罪,给陈念一片自由的天空。在警察郑易的追问和帮助下,陈念自首,4年后她再次参加高考,后来成为一名英语老师,而小北出狱后继续保护她。
在这部影片中,死了2个学生,一个是被长期霸凌的胡小蝶,一个是长期霸凌别人的魏莱。两个学生在最美好的青春因犯罪而坐牢,一个是优等生陈念,一个是心地善良的小混混刘北山。虽然影片最后是一个相对温暖的结局,然而,生命的消逝,青春的耽误都让人无比心痛。
这一场场悲剧始于霸凌,终于霸凌。如果中途有任何一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可能结局都会不一样。可是,裹挟在这场旋涡里的所有人,都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停留在原地,无所作为,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
作为观影者,我在思考:为什么胡小蝶宁愿跳楼也不愿意寻求大人的帮助?为什么陈念备受欺凌也不愿意再找郑易警官,反而去找小混混帮忙?为什么大人们,包括老师、学校、家长、警察不能及时的介入?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已经给了我们3点非常现实,却又无奈的答案。
一.校园霸凌的隐蔽性
影片的一开始,以胡小蝶的跳楼自杀开始,引入了校园霸凌的背景。围绕校园霸凌,我们发现学校的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三类:霸凌者,受害者,围观者。即使是心地善良的陈念,在第一次面对警察和老师的时候,也仍然没有告知他们胡小蝶真实死亡的原因。
若不是陈念被霸凌者顶上,一个同学鼓励他打了电话,胡小蝶的死亡原因永远都会被埋藏在知情者的冷漠里。警察老杨对警察郑易说:校园欺凌这种事情,非常棘手的原因就在于难以取证。果不其然,当郑易去学校调查的时候,学生们都表示不知情。
- 施暴者,围观者,被欺凌者的异常团结
学生们真的不知情吗?我们发现施暴者,受害者和围观者在隐瞒真相上变得异常团结。施暴者极力的否认和隐瞒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不想承担责任。在对胡小蝶施暴的三个霸凌的女生面对警察的时候,主犯魏莱先是花言巧语否认,听到警察说喊父母来的时候,则是毫无愧疚之情,一派诡辩之词。而另外两个女生则是推脱责任。
胡小蝶在跳楼自杀之前,问到:为什么你们什么都不做呢?为什么任由她们欺负我?虽然她内心痛苦,但是她却没有向老师,同学和父母求助过。哪怕是看到凳子上是一滩污水,也在犹豫之后毅然坐到凳子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无助和绝望。我想,很大一方面原因,就在于一次两次的求助只能带来更严重的欺凌,以及被同伴们更严重的孤立。
至于那些围观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实也是施暴者,因为他们不仅没有施以援手,反而以围观为乐,助长施暴者的气焰。陈念的母亲被人追债后,有人把陈念母亲的照片发到了班级群,引来了同班同学的起哄。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去安慰陈念。
在这场施暴和霸凌中,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集体失声。
- 霸凌的形式不只是肉体暴力,还有精神暴力
小北有一天晚上因为警察审问,没有及时保护陈念。陈念被霸凌者施以严重的欺凌,欺凌手段包括打骂,扇耳光,甚至撕碎她的衣服羞辱她,减掉她的头发,撕掉她的书本。这是赤裸裸的暴力,对于这些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是超出年龄的残忍。然而,霸凌的手段并不仅仅是暴力,比肉体暴力更加令人难受的是,是无形的精神暴力。
为什么胡小蝶被同学们孤立,被同学们排挤。因为施暴者的威胁,围观者不得不站队,如果帮了被霸凌者,很可能会受到同样的下场。所以孤立,嘲笑,谣言,恶言恶语等都算是精神暴力。老师可以管住孩子的行为,但是却管不了孩子的社交。精神暴力相对于肉体暴力,更加隐蔽,伤人于无形。
二.大人介入的滞后性
- 社会,学校,老师到学生的系统滞后
胡小蝶跳楼自杀的原因曝光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心理疏导,加强宣传,甚至给每层楼焊上了防护网。警官老杨给我们揭示了社会、学校、老师、家长整个系统的滞后性:出了问题后,社会将责任推给学校,学校领导只能找班主任,班主任只能找家长。但是有的家长却长期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到一回孩子。
所以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因为家校是脱离的,系统的每一层作用力,都延迟了。
系统不仅有滞后,而且系统每层的作用力不一定是同一个方向。在陈念揭示了胡小蝶因为校园霸凌自杀的真相后,陈念的班主任被辞退了。而主要的施暴者魏莱,她的父母不仅没有认识到孩子的错误,自己作为父母的失职,反而将责任推给了胡小蝶的脆弱和学校管理的疏漏。
- 大人只能介入肉体暴力,却无法介入精神暴力
陈念在寻求小北的帮助之前,是比较相信郑易警察的。当她被三个施暴者追赶躲到垃圾箱里的时候,她给郑易打了电话。然而郑易没有接到,反而差点暴露了陈念。那个时候,陈念意识到,郑易没有办法时时刻刻保护自己。当新来的班主任看到陈念的凳子被泼了红墨水时,虽然做出了一定的行为,但是也没有办法避免陈念被霸凌。而陈念的母亲就更加帮助不了她。
这就是陈念为什么找小北寻求帮助的原因。因为大人们无法提供时时刻刻的保护,并且大人们只能在施暴者施暴之后采取行为,却无法真正有效地做到预防。此外,大人们只能介入肉体暴力,却无法管控精神暴力。
所以,陈念看清了未成年世界的一套自己的规则,只能用未成年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三.青春期的孩子和失职的家长
- 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点
人性本恶吗?从陈念,陈念的同学和小北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善良和正义。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都选择集体失声,选择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本性是坏的,而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有一套未成年世界自己的规则。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像学龄前的儿童只崇拜父母,也不像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只崇拜老师。高中的孩子受到同伴的影响更大。所以能否得到同学们的接纳和认同,是否可以在同伴中找到存在感,是否合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孤立和排挤,属于精神暴力的一种,变成了他们不敢发声的压力。
其次,这些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行为。在一场集体狂欢中,裹挟在情绪中,不能理性的看待问题,很可能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 家长沟通不及时
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四个家庭,包括小淼的父母,魏莱的父母,陈念的母亲和小贝的母亲。我们发现这四对父母,恰恰是四种典型的不成熟父母。
小淼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女儿参与校园霸凌被停学后,当着一众学生和老师的面,直接踹翻了自己的女儿。而魏莱的父母则极力的维护女儿,把女儿塑造成正面的形象,把责任推卸地干干净净。陈念的母亲虽然关心女儿,但是自己一事无成,躲在外面不敢回家。小北的母亲把自己不能嫁人的责任推卸到儿子身上,之后甚至直接搬家,不认自己的儿子。
这四对父母都是不合格的,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前面两个女孩儿,变成了施暴者,陈念和小北,既是受害人,也是犯罪者。这四个孩子,本质上都是缺爱缺沟通的。这场悲剧的出现,他们的父母有无法推脱的责任。
因为校园暴力太隐蔽了,作为父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及时和孩子沟通,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给孩子足够的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一方面,避免孩子成为施暴者,另一方面,如果遇到霸凌,也能够及时向父母寻求帮助,直面校园霸凌,维护自己的权益。
《少年的你》正视当今校园中普遍而隐蔽的校园霸凌,并且揭示了这三层原因。我们在惊叹演员的演技外,得真正地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对策。这样,才真正体谅到这两个多小时导演和演员的苦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