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货,听说这是年度必追

2020-10-30     第十放映室

原标题:验货,听说这是年度必追

忘了有多久,没有再体会到如此酣畅淋漓的追剧体验。

且不说剧中主角的颜值、服装、布景、滤镜等各项视觉要素,都相当养眼。

叙事也轻盈有度,起承转合皆如丝般顺滑。

一口气刷完7集,都不嫌腻。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正确答案。

今天要聊的,正是它——

《后翼弃兵》

本剧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的同名小说,由斯科特·弗兰克操刀剧本,讲述了“天才少女” 贝丝·哈蒙(安雅·泰勒-乔伊饰)的成名之路。

早在多年前,本剧就放出过改编的风声。

可惜由于种种变故,项目最终还是搁浅。

现如今,它终于迎来华丽的翻身。

豆瓣评分 9.2,烂番茄新鲜度 100%,MTC上的近八成媒体打出好评。

毋庸置疑,这将是今年质量最硬的美剧之一。

破局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母亲不幸去世后,无依无靠的贝丝·哈蒙被送进了孤儿院。

踏入孤儿院的第一天,她就陷入了漫长的煎熬。

从统一的着装、礼仪、文化课程开始,大人们急于抹去她的个性。

不仅如此,教工还会定时分发绿色的镇静剂药丸,用来“帮助”她保持安静。

因为唯有那些足够安分的女孩儿,才会有人愿意收养她们。

至于那些不服管教的刺头儿,比如乔琳,通常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教育。

无比压抑的氛围,反倒滋长了小小的叛逆。

贝丝时常会偷溜进孤儿院的地下室,享受短暂的欢乐时光。

在那里等候她的,正是引导她走向棋艺道路的启蒙导师——校工萨贝。

两人偶然的相遇,改变了她的一生。

相比起课堂上枯燥的内容,摆在萨贝面前的棋盘激发了小贝丝莫大的热情。

通过暗中观察,她摸透了国际象棋的入门规则,并提出想进一步学习。

萨贝却一脸冷漠地表示,下棋可是男孩子的游戏。

这点小小的挫折,遮盖不住天才少女的锋芒。

没过多久,老头就已经不是小贝丝的对手了。

他意识到,她的天赋不该被就此埋没。

于是,他决定把对方引荐给棋艺学会的老师甘兹,希望她能走的更远。

看到这,可能有人已经准备打退堂鼓了。

毕竟国际象棋的规则,确实有点复杂。

但本剧妙就妙在,它完全没有追剧门槛。

作为观众,我们只需要静静欣赏人物与叙事的魅力。

就拿这场贝丝vs棋艺学会全体成员的车轮战来说吧。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

一片死寂的教室里,只听得到小贝丝的脚步声。

在纯男性构成的包围圈里,她就像老练的猎手般,一边游走全场,一边挨个打败了所有人。

非要类比的话,这大概和我当初读到张无忌在光明顶轮战六大门派的剧情时,感觉差不多。

除了爽,还是爽。

话说回来,制作组为何要和“国际象棋”这个冷门题材死磕?

原因嘛,不仅在于ip的潜力,更在于国际象棋的特殊性。

过去,它曾是被男性长期垄断的职业领域。

借用玛丽·比尔德的话说, 这是个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

无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是参与者,主角统统都是男性——

棋艺学会里清一色的男性学员、专为男性设立的分组。

最讽刺的,是连“天才”这个词都被霸占。

要想挑战这个架构,绝非易事。

除了战胜对手之外, 还要与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抗衡。

正如很多社会学研究著作所揭示的那样,“社会性别(gender) ”是后天建构的产物。

许多所谓的性别特质与差异,实际上都源自社会环境施加的暗示:

“男孩喜欢蓝色,女孩喜欢粉色。”

“男孩擅长理科,女孩擅长文科。”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就是真理。

就像甘兹老师送给小贝丝的见面礼不是国际象棋,而是个金发碧眼的洋娃娃。

很显然,可爱、温顺、任人打扮的洋娃娃,完全符合人们对于女孩儿的期待。

贝丝转身就把洋娃娃丢进了垃圾桶

不止贝丝,几乎所有女性都承受着性别歧视的约束——

大众默认女性归属于私人场域,而男性则负责掌握公共场域的话语权。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全职主妇和文职人员仍是女性的唯二出路。

当养母惠特利夫人听说贝丝喜欢下棋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鼓励,而是质疑和打压:

“你应该多去扩充社交圈子。”

“女孩子更适合去跳舞和加入社团。”

意思是,比起当职业棋手,做个社交名媛才是正道。

除了长辈的打压,还有来自男性的凝视。

面对初出茅庐、长相稚嫩的贝丝,锦标赛的参赛选手们一致展露出十足的傲慢。

于是,让人气恼的一幕出现了。

赛场上,有人边梳头边和她对战,随意到好似在喝下午茶。

也有人姗姗来迟,到场后还不停打着哈欠,满脸的漫不经心。

从神态到动作,这些男棋手反复传达着同一个信号:

这个小丫头太嫩,不值得我全力以赴。

赛场之外,还有更多围观的男性观众。

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其实是在等她落败,想看她出丑。

根本没有人相信贝丝有机会打进决赛。

好在,女主没有让观众失望。

在她的迅猛攻势下,上届州冠军被杀的落花流水,最后乖乖认输。

或者借专业术语一用,这叫checkmate.

此时,她不过刚满15岁而已。

拿下肯塔基州冠军之后,贝丝一战成名。

赛后,有不少记者慕名而来。

她抽空答应了记者的邀约,并坦诚地分享了迄今为止的心路历程。

可等到文章发表后,她却大失所望。

因为对方压根没有把自己的话当做一回事,而是一味地抓住“女棋手”的身份标签,大做文章。

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非比寻常的专注与执着。

他人的傲慢与偏见,撼动不了贝丝的求胜心。

就像她说的, 64个格子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在棋盘之上,她才是唯一的主宰。

但如果你以为《后翼弃兵》就是女主拿着龙傲天剧本,然后不停“开挂”、打怪升级的纯爽剧。

那你就把它想的太简单了。

从头到尾,本剧最想强调的点就是:

天才的光环之下,亦有阴影。

从默默无名的小镇少女,再到问鼎全美的天才棋手,最后是享誉全球的国际象棋大师。

一路走来,贝丝经历过不少艰苦的对局,甚至是至暗时刻。

比如对战天才少年、班尼瓦茨、博戈夫,三场比赛接连触碰到了她实力的天花板。

但真正阻挠她走向巅峰的绊脚石,从来不是某个难缠的敌手,而是她自己。

正如萨贝所说,贝丝心中藏了太多的愤怒。

被母亲抛下的怨恨、被孤儿院常年管制的不甘、不被他人理解的痛苦。

每至深夜,这些童年梦魇就会浮现,慢慢啃噬她的内心。

每晚在天花板上想象VR棋盘(误),就成了自我排解的唯一出路。

靠着这份热忱,贝丝才熬了过来。

常看美剧的盆友应该都了解,美国的校园氛围向来是排斥学霸,欢迎校霸。

换句话说,成绩越好,人缘越差。

更何况,孤傲、偏执、冷漠,这些不讨喜的天才特质,贝丝统统都有。

因此和谢尔顿一样,她也被同学当做性格古怪的nerd,动不动就被排挤。

对棋艺的全情投入,又导致她的个人生活与外界彻底断层

在一堆只关心流行文化和恋爱话题的女同学里,她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被人邀请去参加派对,全体合唱时,她就呆呆坐在一旁。

同样的,对于爱情的探索,她比同龄人也迟钝的多。

当同学试探性地问起,她有没有遇到过心动的对象,她误以为指的是切磋对象,又被一顿嘲笑。

趁着其他人不注意,她落荒而逃。

然而,天赋索取的代价,远不止这些。

从小,贝丝就生活在孤独无助的世界里。

唯有对棋局的掌控,才能带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久而久之,她变得极度抗拒失败。

每当遭遇劲敌,陷入紧张的状态,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求助于镇静剂。

面对失败的恐惧、逆境中的自我否定、镇静剂的抚慰效果,像恶性循环般促使她继续沉沦。

当剧情步入后期,她的成瘾问题愈发严重。

此时,故事的悬念不再是贝丝能否夺得世界冠军,而是她能否走出精神上的困境,摆脱心魔。

欲望与情感

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美剧,《后翼弃兵》与前辈们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以女性与社会议题的碰撞为基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更重要的是, 对于女性情感与个人价值的探索,绝不局限于婚姻关系

干脆点说,专注搞事业,它不香嘛?

就这点来说,每个入坑《后翼弃兵》的观众都可以安心地做女主的事业粉。

大多数时间,女主都忙着下棋,爱情线基本忽略不计。

此外,女性角色也在剧中占据着绝对C位,不必担心被人抢戏。

相比之下,诸如《三十而已》《白色月光》等“她题材”国产剧最令人意难平的点,在哪里?

不就是编剧揪住“抓小三”、“离婚主妇逆袭”“情敌撕逼”等狗血套路不放,从而强行塑造出“女性的喜怒哀乐必须围绕男性打转”的错觉么?

一味地挖掘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可能性,只会暴露出编剧想象力和自身水平的贫瘠。

事实上,围绕女性个体和情感关系,有太多可以延伸拓展的想象空间。

比方说,剧中着重表现的 母女关系

剧中并未用肉麻的语调,去歌颂母爱是多么伟大。

相反,它选择以“母爱的缺席”作为起点。

无论是生母还是养母,女主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都是不完美母亲。

一个逃离丈夫,渐渐在生活的泥淖中无力自拔。

最终,自我毁灭的冲动战胜了求生本能——她试图带着女儿一起自杀。

结果,贝丝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

另一个则是被丈夫冷落,整日醉醺醺的全职主妇。

起初,是丈夫提出要收养贝丝。

目的则是借机平复妻子失去女儿的心灵创伤,希望她别再沉湎于悲伤。

谁能想到,惠特利夫人却不买账。

她对这个新来的养女不上心到什么程度呢?

要不是丈夫提醒,她都没有考虑到要给贝丝准备套新衣服。

为了完成丈夫的任务,她直接买了一堆过时的打折货,全然没有顾及到贝丝会因此受到同学的嘲笑。

除了提供物质上的庇护,养母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疏离、客套、漠不关心。

即使女儿半夜才回家,她也只随口问了两句就作罢。

说白了,就是塑料母女情。

直到婚姻破碎,母女俩的关系才迎来转机。

当贝丝低声地问道,她是不是会被送回孤儿院。

惠特利夫人拼命忍住哭腔,带着颤音回道:“我已经不是妻子,但我相信可以学习当个母亲。”

与惯常的想象不同,没有人生来就能胜任“母亲”这一角色。

何况,有时母爱还会输给人(兽)性。

排除本能赋予的保护欲、社会施加的养育压力之外,“母亲”一词还包含着需要后天习得的部分。

学习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情感互动则决定了“母爱神话”的走向。

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

除此之外,剧中还有两处触动我内心的瞬间。

养母带着贝丝四处参加比赛,替她请假、安排生活琐事、关注业界动态等等。

经过再三思索,她提出想作为经纪人,抽10%的佣金。

语气中,带着几丝犹豫。

她不太确定贝丝是否会同意自己的请求。

没想到,贝丝只稍微思考了三秒,就主动回答,“我给你15%。”

再看惠特利夫人的眼神。

柔软、温情、慈爱,传递出无限的信任与宽慰。

此刻起,这对母女的关系才真正走向质变。

飞机上,养母一边翻看报纸,一边制定未来的度假计划。

女主若无其事地摆弄着棋盘,简单回了一句,“好啊,妈。”

下一秒,养母默默用手掌盖住女儿的手。

从“惠特利夫人”,再到“妈”,这不单是称呼的转变,更是心态的变化。

这表明,她们终于接纳了彼此。

该如何准确描述这对母女之间的羁绊呢?

它既不是“春潮式”的互相怨恨、“都挺好式”的互相漠视,也不是“小欢喜式”的双向捆绑。

要我说的话,应该是 双向救赎

剧中用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两颗濒临破碎的心是如何靠拢、汲取力量,最后又是如何在互相拼凑中变得完整:

对于惠特利夫人而言,抚养女儿的责任感,带领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

对于贝丝而言,母爱就像是一张安全网,不断托住自己的生活,防止它继续下坠。

除了女性之间紧密的情感张力之外,剧中的情感刻画也非常动人。

无论是少女情窦初开的生涩,熟女被爱滋养的热烈,亦或是女儿对母亲的占有欲。

对于种种微妙情愫的捕捉,本剧可谓细腻入微。

依然以这对母女为主视角。

举两个例子。

时隔多年,贝丝与暗恋对象在拉斯维加斯偶遇,并在独处时擦出了火花。

借着给贝丝拍照的借口,两人越靠越近…

仔细看,汤斯连握着相机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坐在床边的贝丝缓缓抬眸,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你很清楚,这是随时要接吻的节奏。

如果换做是三流编剧,会如何续写?

我猜,大概率会从侧面表现贝丝内心是如何的小鹿乱撞,比如穿插几句独白。

然后安排两人紧张地对视、眨眼。

最后,镜头拉近,怼着两人kiss的特写拍足15秒。

总之,按照甜宠剧的套路来,越甜越好。

论打光的重要性

但《后翼弃兵》的编剧,选择了更高明的处理方式。

既没有内心独白,也没有真正的肌肤相亲。

光听呼吸声,你仿佛都能感受到空气中情欲的流动,让人忍不住面红耳热。

就在气氛最焦灼的时刻,一切戛然而止。

暧昧的火花,便也转瞬即逝。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一种广为流传、自带双标性的社会迷思。

人到中年,就意味着该默默凋零了吗?

对于惠特利夫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最起码,丈夫的背叛使她总算有机会从这段困顿的婚姻关系中得到解放,去寻找真爱。

飞机落地,她就和私交多年的墨西哥笔友上演了一段“全城热恋”。

跳舞、派对、旅游,两人几乎整天黏在一起。

全然沉浸其中的惠特利夫人,焕发出少女般的活力与激情。

而这份全身心投入的狂热,引来了女儿的嫉妒和不满。

母亲居然把男人看的比自己的下棋事业还重要?!

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出格”行为。

出人意料的是,这段恋情并未持续太久。

惠特利夫人在阳台抽着烟,向女儿宣布了自己被分手的消息。

分手前,她用亲身经历向女儿证明了一点:

下棋固然重要,可它终究不是人生的全部。

虽说贝丝嘴上不承认,可她确实开始试着接受内心的欲望。

比起冷漠、强势的天才棋手,她天性中更“女性化”的一面被释放了。

为何我们总在关心尺度问题,对电影里被阉割的几秒镜头念念不忘?

道理很简单, “性”与“爱”都是向内探索自我的最佳途径——

图书馆里的窥探、与暗恋对象若有似无的触碰、不明就里的初夜,甚至是一根略显冷漠的事后烟。

又或者,是段快速燃尽的恋情。

这些私密的情感体验,使角色愈发饱满的同时,也构建起女性形象的另一种维度。

它可以保守,更可以坦诚、毫无保留。

正如豆瓣评论所说,《后翼弃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女权剧。

“天才”、“棋手”、“女性”,每一层身份标签,都对应着不同面向的社会话题:

当职业道路不再具备挑战性时,还能否找回最纯粹的热爱?

我们要如何打碎社会施加的枷锁,挑战性别框架下的游戏规则?

面对童年阴影和难解的创伤,人们又该如何重塑自我?

比起构图、运镜、视觉效果等,构成所谓“电影质感”的要素。

这些能够不断产生回响的文本表达,恐怕才是决定一部剧集品质的“金线”所在。

你最近在追哪部剧?

[email protected]

致命女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mKgenUBLq-Ct6CZaj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