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人生价值的第一次升华所必需,全面超越古人的人生价值观

2019-09-29   赋灵

对于常人来说,17岁之前之所以充满欢乐,一是个人感性的磨损还不明显,一是父母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能够满足我们大多数欲望;25岁之前之所以还可以无所顾忌和在意,笃信“我就是这样的人”,并以此肆意地做选择,是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即使身为碎片也可以心安理得,丝毫未知身为碎片的可怕。人生的碎片化问题,没个三年五载地梳理,都不会有什么头绪的,可人们又往往提前知道这个梳理的价值,也并不会主动把这份梳理嵌入到日常生活中。等意识到混乱时,其实早已深陷,这时又往往在梳理之初,就因为不得法而过于无力,更倾向于回到过去,固守初见人生的美好(童年)而停止突破混乱。

未经梳理的人生,等待着的是步入中年前夕的无力感,是面对庞大人生体系的渺小,是卷入混乱的深渊。人到中年或而立之年,待你要围绕自己全方位打造体系时,要亲自背负起自己的人生四维度时,一方面看不起父母曾经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看不上父母努力后的人生模样;另一方面又对这四个人生维度知之甚少,仅有一些看似美好的点式认知,远远无法形成追求的人生动力。突然发现自己毫无积淀?自身也只是个无力抗整复杂人性的碎片,爱情支离破碎,与家人的关系若即若离,事业也日复一日地退化为工作,沦落到不过就是个生存糊口的途径,早已与梦想天地相隔。这个三年五载的梳理,跳是跳不过去的,不论你贫贱富贵,这都是你之所以是你,以及要成为什么样的你,所必须去经历的一段苦难人生。因为梳理自我人生真的累极了,比替老板工作辛苦千百倍。

人生价值:汗水以换取,梳理以阶跃

辛苦工作的每个人,都理应得到尊重。只是你的人生价值如果一直是用汗水换来的,那便会很有限。你累死累活能有多少汗水?一天不过24小时,一年不过365天。要完成人生价值的蜕变,需要借用哲学梳理出来。由于传统哲学是基于“二元论”来解释世界的,便注定了在传统哲学中的诸多人生理念中,一定可以找出完全相反的两种说辞,并且其中任何一方说辞都会得到很多事实的支持。世人懵懂,只知信仰或者反信仰,却不知这些看似对立的理念只是人生循环过程中的碎片,是可以闭合的。世界并非二元的,更非对立的,生与死、爱与恨、阴与阳,其实都不是严格对立。只是由于人类是采用二元论解释这个世界,而导致人们已经惯性地认为,这些就是对立的。在以后更详细的文章中,会将所有看似对立的东西一一化解,既然不是对立,那么就不会再出现抵消。如果形成了统一场,那其价值不言而喻。

所谓梳理,是将自己的认知融合成一个可以应对感性摇摆和凌乱的闭合循环;将所有的理念,链接成一个可以协同达成同一目标的统一场,不舍弃,不偏信;将所有的理念还原到最适合的场景,将看似对立的理念放到一个事件的循环中,就会形成统一的力量。要想把世间的理念全部还原,须弄明白说这段话的人是从什么境界出发,要应对的人又是什么境界的。人分三境,而三境之人的内心和话风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之所以和他人难以达成共识的根源往往也是源自于此。

比如:人的情绪会在悲观和乐观之间循环往复,并不会绝对单一化,但我们往往会偏向于其中一个,而排斥另一个,往往希望能简单依赖乐观或悲观去应对一切人:包含自我和他人。看似压制了其负面影响,同时也破坏了其益处。通常我们会认为乐观要比悲观好,乐观的人容易满足、幸福。然而,悲观可能会使人深刻,乐观容易使人肤浅。之所以人性会如此难以调控,就在于任何一种性格的影响都是耦合多方面的,非单线影响,都不能轻易舍弃。就算是人们口中所说的恶,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恶,当然了,在传统哲学的二元论中,恶是真实存在的。由于对立的存在,行为的价值一直在相互抵消;由于舍弃,我们会用另一种痛苦代替此刻的痛苦,但始终不能同步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一个人做不到乐观,而又排斥悲观的时候,我会建议其在这二者之间加入“观而不语,继续收集经历,直至体悟完整”。这种不择会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以后详述赋灵的体系时,会讲到“一分为三,携带混乱前行”,意识维度里的“四言论”,都会引入不择的行为。学会如此,直至视角完整,自然就会得出盘活后的答案,而不会急匆匆地择一而处,丢失一部分自我。

每个人身上都有其他所有人的影子,每个人的内心也会有无数个自我,使得内心混乱。我常用“一化千人,千人合一”来比喻梳理自我内心的这个过程。在三爱一体的循环中,也是通过你的最真爱之人的内心,包含了全世界的投影,来完成的。即“不博爱世人无以挚爱一人的完整内心;不挚爱一人无以真爱世人的人生” ,集博爱、挚爱、真爱于一体的三爱修行。从个人成长视角来说,事业的尽头是应对人性,已知的尽头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尽头是解释神学,而哲学是这必经之路中的方法集。哲学是每个成长之人所必经,你可以通过停下成长来回避。否则,在人生、爱情、家庭、事业中所遇到的人和苦难,都会把你送到现有的“诸子百家、希腊三杰、七大宗教”体系之中去,哲学,就在你的人生前方等你,等着你来升华人生。

赋灵:回不去的过去,只能融合并超越

我们需要明白,现代人是回不到过去的信仰体系下的,一方面,过去的信仰体系,是一个没有女性参与的时代,是一个感性被压抑的时代;另一方面,现代的互联网便利了人们的自我表达,迎合了人们的即时性感性,而这些统统都是理性来不及发挥作用的死角。呵护感性,直接对感性进行养护和调理,从合理回归合感,并重新走向感理并重,感理合一的路上,才是人们共同的归处。

人们在面对混乱带来的不安时,都会本能的怀念过去。小到你与爱人吵架时,我们会怀念初见的美好,甚至是与前任的那些甜蜜时光;大到在《道德经》中,老子为了平息当下人性的混乱,而提出的“小国寡民”(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妥妥的一副原始人的生活光景。可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只会距离小国寡民越来越远,人口越来越多,混乱越来越复杂。道德经,可以称得上是传统哲学中的巅峰之作了。然而,二元论的认知局限性,是所有传统哲学的上限。

传统哲学,通过舍弃或束缚个人的感性,以跳过人间混乱,直接追求天人合一,之后再回过头来成就人间平和。赋灵则追求直接以“三爱一体”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纷争,以感理合一使得人们最终同归天地,不同化他人的逻辑方法理性等,按照人类的自然成长路线去一路解决问题,不强行拔高世人,不利诱逼迫世人进入天地境界。君子并不高尚,小人亦不卑微,只是因为双线驱动的缘故,使得人们的成长呈现两种特性,而后者更是主体人群属性。

赋灵与经典哲学,今人如何全面超越古人?

有人说今天的人没有信仰,这明显不是事实。很多年轻人都有接触佛学、道学,我身边也有不少师弟师妹,是有宗教信仰的。更何况,佛系青年,道系青年还曾作为网络热词火过一段时间。既然如此,为何今人缺乏信仰的呼声却还是越来越高呢?一方面,古人学习哲学是较为系统的,而今人学习哲学多是自发的、零碎的。但零碎的哲学根本不能支撑一个人的完整人生,信仰也是忽隐忽现,人与人之间还会因为这些信仰而起更多的冲突;另一方面,古人学习哲学的年龄比今人要早许多,今人在相应的年龄多在学习科学,而不得不要把哲学后推到第二人生阶段来。相当多的人,长大以后并不会继续学习,以至于今人在内心的修行上普遍不如古人。

事实上,如今的人们拥有最迫切的哲学需求和最适宜学习的年龄段。我们并非不如古人,而是要在达成自己的时代基础后,去融合吸纳超越他们。而且,我们一定会这么做。当人们到达中年时,既有中年危机驱使人们寻求哲学的帮助,同时丰富的经历足以令其对传统哲学产生足够力量的质疑,如此则可以更好地体悟其中的智慧与缺陷,减轻四书五经所造成的迂腐。美中不足的时,由于经典哲学的种种先天弊端,使得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爱情方面的、家庭方面的,这恰是赋灵产生的历史背景的一部分。在三学一体系列的开篇中,就有说过:每个时代都会有很多敏感的人提前感知到,一些解读未来的未知部分的体系即将出现。便耗尽精力去为我们呈现一个可以“融合过去,梳理现在,容纳未来数百年”的认知体系。对于个人的人生而言,就变成了一个可以“融合过往经历,梳理当下混乱,为余生埋下种子”的认知体系。

传统哲学深陷内容外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尊重每个人的感性,贴合每个人的感性而去使其自发追求三学,让所学都对此生真正地有所回报,并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是今人的努力方向。赋灵对传统哲学的总结为:追求合理,则必然追求同化,同化的过程注定引发冲突;追求合感,则追求同源(同心同德),需直面内心深处的共通欲望。从合理回归合感,探索人的内心深处的共通性,而不追求逻辑上的共同;追求感理合一,则可同归而不求同化。

赋灵不是纯哲学,而是三学一体的思想体系。传统哲学中的理念、方法论和本原,只是作为人类完整认知的一部分,成为赋灵所观测的一部分对象。所以对于传统哲学中的具体理念并不一一讲解,而是先探讨如何看待哲学本身。先弄明白传统哲学在整个人类意识维度的定位,就容易避免具体理念中隐藏的应用缺陷。日后会有详细地用赋灵体系去解释诸子百家、希腊三杰以及七大宗教的部分。但现在,我们必须先理解赋灵的体系根基,方能明白为何要如此简化传统哲学中的碎片理念。赋灵的哲学部分,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成长阶段性、知与行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双线成长,沿着每个人如果此生一直成长下去,就必然会经历的“一生双线三境四维”展开描述,其中三学一体、三爱一体的众多人生视角或方向,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