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篇”没有家魂,我们会与父母家人,世世代代殊途同归吗?

2019-07-24   赋灵

为了能够世代相传,古人也是想尽了办法,各种家训、家规、家风,不绝于耳,频频出现在世代大家的传说之中。即便是到了今日,凡兴旺之大家族,想要延绵个三五代而不于二世而亡者,也必然是有家风、家训、家规来将其稳固的。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又或者“富不过三代”之说。从古人家族的兴衰那里可以看到:家训依旧在,家族又何去何从了呢?当年创立家训的人,如今若活着,还与后世子女还有共同语言可以交流吗?所谓家训、家规、家风,多不过一些行为上的规则和理念,可怜丧失了自生性,又岂能真正与每个人具体的经历相融合在一起,帮助其成长呢?

家魂,从家规、家训、家风中走来,剔除其中束缚家庭可能性的部分,是为了理解这些构成家庭的种种身份而来,而不是去限制家人的所思、所言与所行。家魂是可以跨越时代、跨越阶层的,为了与人的内心形成共鸣,这同样需要每个人养护自己的心,彼此呵护,将其养护到足够深,不仅能装下人生理念,还要装的够多,直至可以验证诸多方法论的梳理效果,最终显现人生本原。因为《赋灵》是尊重了人的知行本原(认知本原:经历与智慧共鸣的双线本质,认知三境、行为三境以及知行三境等),人生的成长本原(双线、三境、四维:本体维度,意识维度,身份维度,天地维度),沿着每个人的从生到死,身份的逐渐叠加,直至四位一体(男/女,夫/妻,父/母,子/女),以此为主线展开。这与外在世界如何天翻地覆,如何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皆无关,只与人的内心本性(七情六欲等)相联。不然你去看这数千年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早已天翻地覆,可我们对内心的认知都还是2600年前的那一套,虽然形式、语言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却始终没有跳出轴心时代的圣贤(诸子百家、希腊三杰、释迦牟尼以及后来的七大宗教等)所告知我们的人性本原。难道真的就不会再有圣贤超越他们了吗?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这个人到底对内心的挖掘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解开了混乱,能够让所有人在知道路以后就纷纷度过,最终抵达“四创之地”这一殊途同归之处。而家魂,便是让我们与父母,与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能够在内心上通达成为一体的部分。即便过了数百上千年,对于我们身为人,拥有内心这一本质,依然可以无障碍交流。

世间的混乱纷争皆出于理念不同,家庭纷争不过是个缩影,我常同家人感慨: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彼此竟也有着如此巨大的三观差异,何况一国?父亲的通俗大众信仰,多是传统人生信念的碎片;母亲的感性少了许多方向感;姐姐的知足常乐,妹妹的金钱至上,还有我的创合之心。我们不一样,人生阶段不同,经历不同。但我们又都是人呐,明明有着相似的愿望,相似的成长,相通的痛苦,缘何如此难以交流协作呢?常有摩擦,则在于我们所表达的对各种事物的理解都仅存于理念层面,且是支离破碎地从古人或周边的认知体系中学来,皆不完整而不自知,但这又是认知传递过程中的必然。不仅每个人面对人类完整认知时,所共鸣到的理念是极度碎片化的,这些理念本身就因为其“四言属性(即:信、疑、中立、本原碎片)”呈现出对立与混乱性。没经过什么商量,我们便聚在了同一个家里。要想家和万事兴,又岂能没有一个可以融合所有观念的人存在?

要想融合出家魂,就必须有一套能够融合所有对立言行的方法和本原。其实我们不需要自卑,觉得那些圣人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要知道,他们当年在世的时候,都是没能说服他们的对手,诸子百家之间从来就没有和平过,不然诸子百家早就成了一家了。赋灵以为,所谓圣贤就是在混乱中为人们缔造了思想与言行方向的人。而对于一个家来说,不通过暴力和束缚,还能够调节所有纷争的人,就会成为这个家里更圣贤的存在。从齐家,再治国,最终平天下。然而修身与齐家之间总是少了点什么,少了一份对爱的完整理解,而家魂也恰恰要从爱中寻找。然而我们知道,孔子否定了女人的那种非理性的存在,也以“过庭之训”束缚了子女。自那时起,我们华夏的家族理念中就丢掉了三爱中的一爱:真爱使人自由(其它为:博爱使人完整,挚爱使人深刻)。赋灵在创爱中指出了爱的极限是:三爱一体,也揭示了人与家之间最需要的是爱。

爱是共鸣万物本原的关键,也是理解两个对立的言论,那些中立的言论共通的本质,对传统理念进行融合与提升,并非否定。很多人以为爱可以消除纷争是通过压制与战胜?不,爱真正能化解家庭混乱,是通过梳理,得见人与人之间的互通本原。家魂的生命力寄生在每个人的人生磨难中,通过理解并给予每个人在其人生关系中最需要的源动力,来让每个人变得更加坚强。虽然家魂没有具体规则理念去指导你在每一个具体行为中的选择,但它所提供的是你对完整人生的把控,是一种无所谓你如何选择,但总是能让你最终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本原统一力量。家人是我们完整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身为人能拥抱的完整幸福的一部分。不论遭遇什么,你都需要这个家,并将其永远延续下去,保持自己的完整,也保持家魂的完整。

所谓家魂,比如有:“以爱代孝,有敬无顺”、“家之三境:从生存文明到文化文明”、“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痛苦和伟大”,再比如有“记录你的人生,以‘人生三读(一曰以度为享,二曰以省为搬,三曰以融为创)’来解读你自己,并为你所在的家提供一个人生样本”。从你的孩子第一次问出和人生相关问题开始,便告诉他/她,如果还找不到自己完全满意的答案,不要着急,你有一生的时间来解答。先记录下来,收藏好,那是你未来伟大的源头。回望梳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全部人生,我才突然发现,我的四个人生种子早在十余年前,甚至近二十年前都已经埋下了。我的人生所经历的一切,其实就是在寻求那些答案。

写下这些家魂,记下自己真实的心路变迁,也好让我们未来即将面对的孩子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但你们一定要记得,如果有一天我对你的决定说了“不”,他可以去我曾经的完整意识变化中,即我的那些人生日记里寻找答案,找寻另一个时间线上的我,如果那个我也没有摧毁你的决定,那他会反过来帮你搞定我。

篇幅所限,家魂里的诸多理念并不一一列举。我常同父母讲,我如此努力,怎么可能是刻意与你为敌?我们列举某些父母的作为时,你们又何必着急为之辩解?你们也是我修行父母这个身份的万千样本之一,但作为最有缘的一家人,我深知从你们身上承继了很多,也因为你们的伟大而喜欢上了一些人生品性。但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个阅尽认知体系,都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到底要如何解:纵然我们已经此生有缘成为父母子女,可在我们的人生尽头,会能够殊途而同归吗?而你们想与我殊途同归吗?如果不,又怎么下辈子继续成为一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