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科学的代价:感性被冲裂、认知碎片化、行为工具化

2019-09-08   赋灵

科学改变了生活,但笃信科学,却会毁了生活的味道。随着知识大爆炸,人们的认知有些跟不上节奏。“分科而学”解决了人类的学习难题,降低了个体生存的认知要求,但也意味着认知越来越碎片化。另外,科学具有逐利极限化的倾向。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说,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是让每个环节的利益都最大化,这并没有把人的感性因素考虑在内。但科学就是不会去考虑这些的。要榨干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就势必会让这个人尽快抛弃感性,人便越来越工具化。只是,这样产生的科技效益或许很高,但社会效益远不是最佳状态。将人性撕碎也不会将人的价值最大化,反而会滋生很多问题,抵消其所产生的价值。后来,约翰纳什在其博弈论中,通过解析“囚徒困境”,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在三学一体时代,科学内部会进行简化,再次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只是在抵达这个时代之前,我们需要对笃信科学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达成共识,好让我们有动力前往新时代。

感性被冲裂

科学对感性的冲击,是通过科技产品满足人的即时性感性需求,来让人们放弃对主感性的追求,以节省精力的支出。人对主感性的欲望被即时感性的满足所替代,如此则让人们无暇铸造永恒,于浮华过后也无法留下任何东西。同质化的满足,在漫长的岁月中,会以空虚反噬,让人无能为力。比如爱情就已经被冲散了,人们对爱的欲望一直在被更容易获得的欲望所占据,对爱的冲动也越来越淡薄。

科学的便利,不仅轻松地满足了我们的即时性需求,还批量低成本地制造了极为廉价的归属感,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追求即时性感性的成本,让人们失去了追求主体感性的耐心。比如很多影视剧,会在主线剧情更新后,单独放出男女主的出镜合集,就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极端化欲望。失去了追求主感性所需的耐性,也就失去了对他人的容忍心。就算你抵抗住了,你身边那些感性脆弱的人,在被这些冲击所攻破后,你还要面对“与他们的不合群”这种二次冲击,也是极为折磨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弄明白如何呵护主感性。

认知碎片化

当人们青睐于,采用单一学科来解释问题时,就会导致认知碎片化。比如,在科学眼中,人之所以感觉到开心,是因为身体内分泌了某种激素。它不在乎为何有的人因为这开心,有的人因为那开心。这种局部的科学解释,会让很多人觉得开心没什么神奇和珍贵的,不过就是激素的作用,忽略了那些让我们开心的存在,可能是非常稀有、非常难得的,如何呵护或达成那些存在,才是我们个人最应该关注的重点,明白了其中的作用机理不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味道的。难道真的直接给你注射一些激素,你就会觉得开心?

科学本身就是片面强调的。很多人都会把自己所在的学术领域吹嘘成“决定了世界模样”的学科,真的很自欺欺人。我曾从事过一些较为前沿的科研工作,每每讲述自己的课题时,都会突显其对人类的贡献。直到有一次,有幸参与到了国家下一个五年科学技术规划的项目中,才发现在国家的眼里,你一直夸夸其谈的科学改变世界,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学科,一个完全不会影响国家如何发展的小领域,不过就是小科研圈里的自我狂欢。

人的认知,本就受限于对认知体系的共鸣能力,而呈现出点式对立混乱创合(体系)的顺序,点式碎片的阶段在浩瀚的科学理念海中被无限拉大了。本系列的预告篇中,以“学海无涯然而有境”作为主题,就是在指明这种碎片化的同质化学习,并不会升华我们的人生本质。我们的人生价值一直是在靠增量来实现,但面对混乱,我们需要梳理以升华。

在接受知识的时候,科学可以提供海量理念。你能数的清,每天有听到多少种观念吗?各种跨学科的那种。学科之间本质一定有其相通之处,但学科交叉一下,就似乎有了什么了不得的成果。用生物学解释一下经济学,宇宙,人类的行为;用经济学再解释一下动植物的行为,人们的选择,各种科学术语彼此杂交。什么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的?有时候,面对这些浩瀚如海的理念结论,真的不如闭上耳朵,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看看电影综艺,嘻嘻哈哈的过一天。如此又被冠上娱乐至死的恶名。真是悲哀,永远都是不完整的,怎么做都是错的。可一旦你有丁点的欲望,又都会被抓住做成产品,榨干你最后的价值。就连当你有了焦虑,都会有人跳出来,用鸡汤安抚你的焦虑,唯独缺了全方位顾及你内心、认知的那种,但这种产品是极难做出来的。

我试着去做体系,可当我拿出来的时候,却没办法与现在的“科学分类”所匹配。比如目前比较火的这几个平台号,入住平台号的时候,就需要你先把自己细化到某个领域中去。好不容易,你凑合着选了一个比较沾边的领域,但当你要去讲述某个问题时,却又面临着欺骗机器来让自己正确的分发到适合的读者面前。写文章原本最该考虑的是读者需要什么,可现下写文章,却要顾及机器会怎么将文章分类,又会将什么碎片的读者送到这个文章面前?我曾为了阐释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一口气写了八篇文章,想让读者一次性读全面。却在文章发布后,被分别推送到了四个不同的板块。这种人工智能的分类,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被撕裂,一个精心设计的体系,就这么变得不伦不类。当换了一种策略,终于写了一两篇受欢迎的文章时,却又在续写的过程中,最担心文章被AI算法给分类到其他分类之中。不过担心归担心,写文章的时候,仍然要以人为本,只在乎人们真正要变得完整会需要什么,大不了让文章变得无限长,也要让人真正的获取到什么。

碎片化的可怕,在于当你要推广一个体系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匹配的定位;在于当部分读者接触文章时,也不知道文章背后的完整体系是什么。对一个事物的完整认知,必然是同时涉及到许多方面的。过度的领域细分化,让所有人的认知都不可能完整。在科学的批量化链接下,我与我的读者是分隔开的,读者彼此之间也是分隔开的,只能通过一些固定的标签,不稳定地链接在一起。可能原本会相爱的一对男女,也是如此被分割到了不同世界中去了。科学所给出的算法永远不能与人性之间的奇妙反应所媲美。这种碎片与碎片的匹配风格,让我们即使相遇了,也不会有太多可聊的。

认知碎片化,还导致了我们对科学的盲从,只要冠以科学之名,我们总是会很容易相信:这就是真的。我们有了认知的能力,却还没有应对混乱的能力。比如,一篇科学文章刚刚告诉你:早上运动对人有各种坏处,然后另一篇文章,就会告诉你,晚上运动也不好。给你的理由又都是那么令人信服。难道不运动了吗?不,科学一定还会要求你,要科学地运动。

对于个人来说,碎片化最大的危害,在于会让人们误以为“此刻这个碎片形态下的自己,就是全部的自己”,而不知事实是“碎片化的经历在束缚着自己的成长”,这种碎片化会进一步导致“人们选择上的狭隘”。在这点上,我和大众有着截然相反的选择:世人多是在等待或寻找“适合这个碎片化自己”的他人,还为此起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名字“个性化”,即使这个“个性化”一直在让他失去:自我、爱人、家人乃至整个世界;而我则去寻找一个可以适合所有人的自己,其本质是适合一个人的完整人生阶段。不知世人何时才会挑战这个所谓的自我个性所设定的人生局限呢?你要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自己?其实你根本就不知道。人们往往是处于“碎片化和固守”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跳出来。

活在碎片中,你的内心真的平和吗?能找到人生意义吗?在赋灵的体系里,爱的知行三境会去分析所有的形态,比如:意趣相投/一见钟情的爱可以支撑3-7年;三观一致的爱可以通达一生,三爱一体的爱可以超越生命限制。或许有的人觉得少了爱的主线,一个人零零碎碎的活着也挺好?可你那一击即碎的心,真的好?爱,作为感性修行的极限,只是用来享受的吗?那是人的四维人生方向之一。为了最真爱的那类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存活的世界,而不是活在科学提供的认知囚笼里,任由他们在这个世界里悲苦。

行为工具化

当认知是碎片化的,行为又怎么可能会很有价值呢?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成熟,很多人的初级行为,都被轻易的替代了。比如:你能判断,弹幕里的99%,是由真人花了精力发布的,还是由机器批量发的?评论区里那些明显没有细读文章,或根据内容有所思考就发表的激进评论,是不是人写的?要不要理会或与之辩驳?有些人付出了真心,价值却淹没了。我做过试验,精心写的文章和随便糅合的文章,在平台上得到的推荐和打开率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敷衍彼此,而是为了传播这些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在有限的范围内按占比去接触一些真正会接收其中内涵的人,为以后的真人节目,为了能真正地升华人类做基础。这一路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如何借助工具来应对“三境世人”的第一境:那些已经工具化了的人群,往往也需要借助工具来聚拢其微弱的个人价值。

对于被时光推着前行的人来说,三境世人的形成往往和年龄挂钩,却又会随着年龄增长,自身不再成长而渐渐与年龄脱钩。只有主动思维和突然的顿悟,会打乱这个规律,但这很看一个人的命运。通常来说,对于仅仅拥有科学认知(一技之长)和哲学碎片的人,其工具属性非常明显。拥有一技之长让自己不被淘汰,用哲学碎片安抚内心,却不足以蜕变。所谓哲学碎片,一般是从“诸子百家、西方哲学、七大宗教、通俗民间哲学(民俗谚语)”中,听闻到的一些理念,远不构成体系。没有站在科学的顶端,你不会质疑科学;同样,没有抵达哲学的顶端,你也会偏信所选的信仰,而难知其根源缺陷。人的工具化,碎片化,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认知背景下的。

科学的迅猛发展,覆盖了很多行为的价值。人生第一阶段的学习,又把人推向工具化。很多人质疑:我们为什么学习?很少父母会有足够的认知来告诉子女,人活着的三个阶段所各自拥有的美好与缺陷,又该如何调和你的追求和付出。他们所描绘的人生第一阶段,,总是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以“工具”的定位活下去:等你长大了,我就不再管你,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挥霍都可以。如果不把子女当成工具,并能真正地引领他们的三段人生,相信就算“管”他们一辈子,也不会被拒绝的。然而事实却是,当他们渡过第一人生阶段,挣扎于内心的工具化而迷茫时,你只会说:为什么不能接受现实呢?

除了自身存在的工具化,我们还越来越多地与工具,而非人类打交道。比如,也许你不知道你每天看到的很多内容,可能都是AI写的,或者就是工具搬运到你面前的。很多工具已经可以做到从内容库里,直接批量的发文。科学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几乎一无所知的人,通过工具欺骗多少世人呢?被骗的人又判断的出来吗?我见过很多营销号,东拼西凑了一些哲学文章,可能运营营销号的人自己都不会读的,但却能吸引到不少关注者。我鉴定读者是不是真人,就是把东西写的必须有深度思考才能懂。我甚至曾对朋友说过,我写东西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人能轻松读懂,而是为了让其有价值。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不少人将其理解为:因为我能思考,所以我是存在的。但我的理解是:我只有在思考的形态下,才是存在的,才具有价值。

然而,要传播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则需要获得高推荐量,这时要考虑如何欺骗AI算法,将内容尽可能分发出去。急于求成的人,势必会把如何欺骗AI算法作为写作的首要因素,而不是内容能够带给人多少有价值。这时,我们面对的是一款工具,而不是真正的用户。人工智能只能对已有的东西进行分类,可对于创新的部分,它又能分析出什么价值,并根据其价值来推荐呢?这些新思想的价值,别说机器了,就是相当有智慧的人,都未必能尽数理解。对于被平台号分割的你我来说,人们产生价值的局限性很大。不少写作的人,也会在利益驱使下,用生产更多的碎片来抢占读者的视野,而碎片的东西往往就是满足人们的即时性需求。所以娱乐原创,总是最火的板块。而这些深耕过的作品,却可以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对读者仍然是有帮助的。

不成为工具,也要让自己避免一直在面对工具,进而影响决策。科学能取缔一个人的工具属性,但无法取缔大脑的全部能力。在三学一体中,科学的地位是很客观的,是数十亿人类经过努力自得,而不是被赠予的,不需要供奉起来,凌驾于人类之上。科学是我们用以生存、认知世界的工具。人的成长性,注定了,会有一些人无法突破科学的囚笼,但那些成长到二境和三境的人们,必须学会运用人的梳理能力,蜕变出体系的价值,让所有的工具在一个体系灵魂的驱使下,成就四创之地的幸福。赋灵,让你成为知识(三学)的主人。

人类一直在用科学技术自我淘汰(迭代)

人类一直在用技术和科学,淘汰一部分自我,只是到了科学时代,由于人自身的碎片化持续加重,这个淘汰将相对地变化为对认知形态的人群(假定这部分人群不再成长)进行淘汰。目前很多企业的淘汰制度已经有了这个苗头。科学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超以往,这几乎注定了每个行业都无法撑过一代人的盛年。只是相较而言,过去淘汰的是人的一部分技能,解放了人的另一部分,但现在人们往往本身就只拥有其中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已经彻底被破坏掉了。即便是目前最为火爆的行业,都可能会很快的成为过去。一旦人的技能上限被工作锁死,持续地进行碎片化的重复工作,在其生命的盛年结束前,大概率会面临失业问题。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新生代换工作过于频繁,似乎他们总是不能稳定下来,甚至会固执地认为,他们迟早会明白自己的苦心。可稳定下来,就会变好吗?

我妹妹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便同她说:如果你的导师让你一周七天,全部都用来做学术都还无法完成全部任务,连一天梳理自我人生的时间都不留给你的话,那你一定要与之翻脸。因为以工具的形式,活过最巅峰的年华后,余生可是完全没有骨架的。要打造余生,再聪明的人,都要花上5-7年来锁定人生方向,寻求方法,积淀基础的。这时,人们所要做的已经不能再全部是增量,而是培养梳理能力。可想而知,如今的996等工作模式,是如何将人们逼向了深渊的?不给你空间成长,如果你始终是碎片,那你的可替代性会越来越高。因为你没有发挥身为人的完整能力,没有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价值。

科学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是纯逻辑(理性)思维的,而人脑还有具象(感性)思维和灵感思维等。所以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类的工具属性,而无法取缔人类,因为存在的意义是从感性中得到的,而逻辑是基于理性的。科学的崛起恰恰为感性的回归带来了足够的空间。我们需要从哲学、神学中,将身为人的这部分能力重新激活,并建立自己的四维人生,而不只是工作。在三学一体并得到简化的时代,人们的学习成本会越来越低,人们的学习内涵也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