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恶屡见不鲜?明辨是非,从小抓起:把握儿童道德成长5个阶段

2019-11-18     北辰宝宝的小课堂

孩子作恶事件频发

不久前,"7岁女童眼睛被同学强塞纸片"的事件让人揪心,可愕然的同时,心情又不由得沉重起来,有个问题在脑海里盘桓了许久,你们说,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似乎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被"孩子作恶"的事件充斥着:今年10月末的"大连10岁女孩被杀案",凶手是一个14岁不到的初中生;

同样是10月下旬,四川仁寿城北初中内一名15岁的学生因在校内违规弃自行车载人被老师教育后不满,便用砖头从该老师背后多次击打其头部,致人当场昏迷。

还有2017年7月,湖南一2岁女童被5岁男童抱进电梯按下18楼,由于18楼的护栏尚未装上玻璃挡板,结果女童不幸坠亡。看着监控视频中,小女孩形单影只、颤颤巍巍走出电梯的背影,她不知道,她所迈出步子的地方,是绝境。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必然有着一个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家长!他们嘴里嚷嚷着:"他还是个孩子,哪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句话,仿佛总能成为熊孩子作恶的开脱借口。可孩子的善与恶,不在一念之间,也不在于与生俱来,而在于耳濡目染。

孩子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截然不同,如若没有父母的道德观输入,孩子们就不会实现所谓的道德成长。古人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一个明辨是非、高情远致的人,家长也必须成为那股墨绳,成为那柄磨刀,在每个阶段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价值基础,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参考了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就道德判断的“三大水平,六个阶段”之下,以及联系到自身的育儿、教育经历,北辰妈综合出了儿童道德成长的5个阶段以及提出了每个阶段孩子道德培养的一些建议。

第1阶段:婴儿期(0-1岁)

婴儿除了对凭自己的感觉分辨对与错之分外,他们是没有任何没有道德观念的。

在子宫中的9个月里,婴儿一直处于时刻被满足着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当婴儿来到了我们的世界后,他们在潜意识里是渴望着被继续满足的。

于是乎,从来没有饿过的小宝宝们,当他们肚子饿时,感觉到胃会痛,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饥饿是错误的!"

一直以来小宝宝们都是被温暖的子宫,体贴的妈妈包围着,当他们发现没人看管时,竟会如此吓人,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孤独是错误的!"

一向都是有求必应的小宝宝们,当他们嘶声力竭地哭喊却得不到回应时,他们被浓浓的绝望包围,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家长没有回应我是错误的!"

婴儿期的小宝贝们觉得自己便是世界的中心,他们所认为正确的感觉,便成为了他们这个阶段的"道德规范"

建议: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家长自己要放宽心态,及时并充分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守护宝宝们的安全感。要知道,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的基础,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有安全感,为日后的真正独立奠定基础。

第2阶段:幼儿期(1岁-3岁)

当宝宝到了18个月的时候,他们开始对"他人"产生了一定的认知,知道了除了自己以外,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还有很多很多的人都与自己一起分享着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且他们跟自己一样,也有着需求和权力……

但幼儿期的宝宝们还没有能力判断某件事情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们依旧想一如既往地凭自我感觉来做事。——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比如说,当他们发现垃圾桶里的垃圾看上去好像很好吃,便想伸手去拿;当他们外出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手上的玩具很好玩,便想跑过去抢走;而往往在这个瞬间,爸爸妈妈总会一个箭步挡在宝宝的身前,阻止他们的行为。

一开始宝宝们可能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竟然处处有着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可慢慢地,宝宝们会在爸爸妈妈不断重复的"XX是错误",或是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会得到惩罚这一过程中,获得最初步的是非观念。

换而言之,对他们来说,那些爸爸妈妈所期待的以及会给予自己奖励的事情,也更为了他们乖乖服从的"道德规范"。

建议:家长们别小看宝宝3岁前脑发育的黄金期,同样2-3岁是宝宝行为规则形成的关键期。有着如同海绵般的“吸收性心智”的宝宝们已经逐渐听得懂大人的话,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试探父母的底线,所以,父母在此阶段要做的就是定下规矩,并且果断说“不”。

但是,当孩子做错时,爸爸妈妈的惩罚方式必须要与孩子需要学习的规矩或出现的不良行为相匹配,比如:当孩子摔坏了东西,便让孩子帮忙修补或是寻找替代品。当孩子打伤了其他小朋友,便让孩子去安慰对方并道歉,并学着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单纯的吼骂、打一顿并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什么,相反孩子只会记住被骂被打的感觉。

第3阶段:学龄前儿童(3-7岁)

在孩子3岁时,他们的道德发展会遇到第一个重大的转折,那就是——孩子开始内化家庭价值观。对父母来说重要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同样变得重要了。

好比说,在一个养猫的家庭里,当他们6岁的孩子放学时看到路上有受伤的流浪猫,他可能会上前照顾小猫,并对同学说:"在我的家里,我们一家人都是很爱猫咪的!"这便是内化家庭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孩子在家庭中长期接受到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有点类似于古代的"家风",它会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当然,要想孩子的行为受到这些内在的规则指导,父母除了频繁的提醒和强化外,自己的身体力行也是必不可少的。

建议:孩子3-7岁是道德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家庭,则是孩子最好的启蒙场地。父母积极的价值观以及付诸于行动的实践,诸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都将会成为孩子心中的"道德楷模"。

比如以下这位父亲,女儿坐在他的肩上,手上还提着一个大包裹,远远地拿出一瓶矿泉水,这位父亲朝路边的环卫工人喊道:“你好,请问可以帮我打开这个水吗?”在环卫工阿姨为他打开水后,他说:“我的女儿想和你干杯!”话音刚落,他马上为阿姨送上了一瓶矿泉水。

炎炎夏日里,这位父亲的举动,在女儿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名为善良的种子!

孩子作恶屡见不鲜?明辨是非,从小抓起:把握儿童道德成长5个阶段
孩子作恶屡见不鲜?明辨是非,从小抓起:把握儿童道德成长5个阶段

第4阶段:学龄期(7-10岁)

也许很多爸爸妈妈都不知道,这一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对权威产生质疑啦!当孩子自己的权益遭受到侵犯时,当爸爸妈妈强硬地要求他们遵守规则时,当他们的耳边尽数充斥着"应该做"和"不应该做"时,实际上他们的小脑瓜可能是在想:"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呢?我觉得我才是对的!"

可以这么说,7至10岁的孩子会萌发很强的公平意识,他们了解规则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为自己"小孩子"的身份发声,努力争取和大人一般的权益。这有点类似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中描述的前习俗水平的第2阶段——利己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懂得自身的利害关系。

举个例子,小铭妈妈想让小铭学会分担家务,于是便对小铭说:"如果你同意和妈妈一起做家务的话,这个星期六妈妈会带你去看电影。"小铭想了想,便开心地答应了。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包含利己因素的谈判是有意义的,父母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公平感实现道德培养。

建议:

1.惩罚要有技巧

这个时期的孩子,做事的时候往往会先考虑利弊,选择免受惩罚的方式。家长如果对孩子过于严厉,经常惩罚孩子的话,孩子为了自我保护,那么时间久了,就会开始撒谎、以欺骗的方式逃过惩罚。慢慢地,谎言和欺骗还会向其他地方蔓延。

因此,在惩罚孩子时,我们需要有技巧。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做到不回避、不掩饰,教育孩子承认错误;再者不急躁、不愤怒,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让其用力所能及的行动承担后果。

比如今年6月份一个孩子在商场打翻粥,尽管商场里会有保洁,但妈妈仍然坚持让孩子承担清洁的责任。

还有一男孩在电梯里撒尿,他的父母要求他给小区的物业管理处写下检讨书,并让孩子扫5天电梯作为惩罚,并监督他旅行承诺。

2.积极利用孩子喜欢获得大人表扬的心理特点

当见到孩子友好、公正和帮助他人的行为要及时称赞,作出合理的评论。你的嘉奖与鼓励便是为孩子心中道德的种子洒下温暖的阳光,能够帮助孩子尽早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3.在制定家庭规则时邀请孩子参加决策

针对孩子追求公平的特性,在制定家庭规则时让孩子参与决策能够帮助孩子思考为何家庭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转,让孩子学会体谅与爱护亲人。

孩子认识有限,大多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行为,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错误,家长可以保持一个宽容冷静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可多通过讲故事、跟孩子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孩子。

第5阶段:青少年和少年阶段

如无意外的话,10——16岁的青少年道德认识水平已经到达“习俗水平”,他们对于社会的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而且在做道德选择的时候,也是会倾向于寻求认可和遵守法规秩序。

可是有些父母会发现,一直以来很乖巧的小孩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过去说教的道理现在对孩子来说犹如耳旁风一般,左耳进,右耳出。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容易受到社交圈内同伴的压力和同伴价值观的影响。孩子们为了在他所在的群体有一定的立足之地,他们会在内心中梳理哪些价值更适合目前在群体中的自己,同时也会对过去的价值观产生动摇,甚至是抛弃。

建议: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说明外界环境对个人道德品行影响的重要性,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为孩子选择有着良好道德风气的校园环境

2.父母同样是孩子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夫妻间良好的关系,孩子与父母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家的后盾支持。同时,家长要积极与老师、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社交情况,及时询问孩子是否遭到同伴交往的矛盾,并及时给出适当的建议。

3.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多媒体文化逐渐成为了影响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因素之一,其中多元的网络结构文化让孩子很难感到有什么中心或规则的存在。而因为感受不到规则的约束,他们的道德意识逐渐弱化,责任感淡化,随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横冲直撞。

因此父母要继续进行良好道德的日常渗透,在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时多加留心,适时引导。

写在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引导下,知善恶,辨是非,识好歹。

参考文献:

1. 柯尔伯格, 劳伦斯. 10-16岁思维模式的发展与选择. Ph. D. dissertation,芝加哥大学. 1958.

2. 柯尔伯格, 劳伦斯. 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道德适当性的要求. 哲学杂志. 1973, 70: 630–646.

3.皮亚杰, 让. 儿童的道德判断. 伦敦: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and Co. 1932. ISBN 978-0-02-925240-6.

4.李秋洁.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因素[J].卷宗,2018,8(34):187. DOI:10.3969/j.issn.1005-4669.2018.34.172.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dUkhm4BMH2_cNUgj7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