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生完孩子后,为什么老公变成了合租室友?

2019-07-31     北辰宝宝的小课堂

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前不久有一部热播的日剧《坡道上的家》,讲述的故事围绕了一个全职妈妈里沙子,她作为候补国民陪审员,参与一桩刑事案件的审理,无独有偶,这个刑事案件的被告,也是一位全职妈妈,可她却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将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溺死在浴缸里。

刚开始,里沙子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这个女人不配为人母,虎毒尚且不吃子,但她却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可随着案件的审理,里沙子发现被告的经历,有点似曾相识,简直和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如出一辙:

那就是——丧偶式育儿。

那个被告妈妈,她和天下其他母亲一样,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殚精竭力,她会因为自己没有奶水而自责不已,会因孩子发育迟缓而焦虑;她同样一直在学习着如何才配得上"母亲"二字。

可要逼一个女人崩溃,实在是太容易了。只要丈夫袖手旁观让她独自带娃,就够了。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完全不作为"让她陷入了黑洞般的绝望。

她的丈夫认为带娃是妻子应尽的责任,男人只管上班赚钱就好。他看到了妻子的疲惫,但是他认为每个妈妈都这样,因此并不放在心上。

"我还以为多大点事呢?"、

"别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你这样想不太正常"……

艺术源于生活,不仅是剧中的妈妈如此,现实生活中独自承担着育儿艰辛的妈妈比比皆是,明明有老公,却过着如同单亲妈妈一般的生活……

思绪渐渐飘远,我想到了之前独自带三个孩子的日本母亲,她也亲手摔死了自己最小的孩子;

我想到了那些带着孩子站在高楼之巅,站在湍流之旁的母亲,她们害怕犹豫着,却仍然轻吻孩子的额头,最后牵起孩子的手,离开了人世间;

我也想到了自己,那时曾经哭泣着咆哮着质问丈夫:"你就不能给孩子换个尿裤吗?你就不能和我们母子俩睡一个房间吗?"

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已经和他分房8个多月了。我不想丈夫在孩子的成长里缺席,一次又一次地央求他参与到亲子之间的互动来,但真的被他看似无所谓又嫌弃的态度折服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男人总是心安理得地认为孩子与家庭是妻子的责任;他也不明白,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为什么非要两个人做?

是啊,我可以一个人给孩子洗澡、给孩子做饭、给孩子打扫房间、给孩子喂奶、换尿布,为什么需要你?因为你是孩子他爸啊!

因为互不了解,原本山盟海誓的两个人,因为孩子吵了无数次架,身心俱疲。两个人,在偌大的房子里,犹如两个合租的室友,住在不同的房间,过着自己的生活,我带我的孩子,他打他的游戏。

二、女人是筑巢动物,男人是野生动物

英国行为学家兼幸福学家Paul·Dolan公布的最近研究显示:

当女性结婚和成为母亲后,幸福感普遍有所下降。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性面临的家庭责任和育儿责任更艰巨。

是啊,在结婚后,女人努力承担起母亲,妻子,女儿,儿媳的角色,特别在做母亲上,她们怀胎十月,与婴儿共享心跳,看着怀里的这个小家伙,女人自觉地快速成长,不断更新观点,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

反观男人,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一书中指出:许多男人在婚姻中仍把自己当成一个婴儿,让妻子继续延续母亲的角色,他们没有跟随孩子二次成长,甚至角色缺失,把所有家务和关于孩子的一切都推给同样在上班的妻子,难怪曾有网友打趣道:自从生了女儿,感觉自己"儿女双全"了,照顾完小的,老公下班后又得照顾他去了……

这就是丧偶式育儿和守寡式婚姻。

早前韩国的一部短片《告白夫妇》里,张娜拉扮演的一位全职妈妈将丧偶式育儿和守寡式婚姻诠释得淋漓尽致。

比如,妈妈甚至没有独自上厕所的时间,只要孩子在外面哭闹,只能打开厕所的门,无奈地拥抱孩子;

妈妈吃饭的难易程度全看孩子,原本想趁着孩子睡了赶紧吃饭,可"混世魔王"醒了后,只能一手抱着孩子,另外一只手负责吃饭;

妈妈的手,由于长期抱孩子而酸痛不堪,贴上难闻的膏药;

妈妈也想如花季少女般打扮得亭亭玉立,可身上的衣服,总在喂孩子时不经意地留下污渍

孩子生病时,爸爸还在外应酬,一顿海喝,而妈妈焦头烂额地在家照顾孩子,把所有的错都揽在自己的身上

灯火阑珊时,已是夜深人静,妈妈终于把孩子安抚好了,而这时收到了丈夫"今晚加班,不能回家"的短信,击溃了她白天坚强的伪装。

一如她自己所说的,这是她第33次想离婚了。

有了孩子,妈妈得学会成为自己的铠甲,全副武装起自己的软肋……

社会仿佛变得畸形了,男人在不断地逃离家庭的责任,而女人被家庭责任逼得越来越强大:我一直很佩服自媒体中育儿领域的妈妈们,她们除了需要懂得各种婴幼儿护理知识,同时还要涉猎儿童疾病健康、心理学、教育学、婚姻情感问题、厨房烹饪;对外形有所要求的辣妈们还得懂得产后恢复、纤体瘦身、美容养颜、穿搭时尚;为了孩子兴趣全方位发展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得背得全中华国学,最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男人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席?

1. 这其中第一个理由恐怕要追溯到上一代,有的男人从小是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背景下成长,所以和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长大后虽然有家室,但是心理上仍没有断奶,情感和精神都处于未成熟、未独立的状态,在育儿方面仍依赖于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逃避责任,拒绝长大。

2.其二,大概是因为女人和男人感受幸福的方式不同。那些琐碎细小的温暖,比如孩子会笑会闹会跑会跳的每个小细节,都能激发女人细腻的情感,柔软女人的内心,但却不一定能感染男人。你开心地和男人说:"孩子长牙了!",男人可能会觉得:这不正常的事吗?赶紧去做饭吧!

正如有人说,女人是筑巢动物,而男人是野生动物。

男性更多追求大目标的完成,比如事业上的突破,权力的掌控。只有这些远大而空洞的事物,能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从而带给他们踏实的愉悦;反而过多的家庭事务只会让他们倍感压力。

3.其三,传统社会分工的制约深入人心。一直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式家庭分工让人们普遍认为挣钱养家是男人该做的事,而相夫教子,打理好家庭细务是女人的分内事。

于是,男人有了正当理由将自己从家庭生活中抽离,用一个词就可以躲过家庭责任,那就是:我在挣钱养家!

社会似乎存在着一个默认的规则:男人只要会挣钱,其他什么都不做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女人会挣钱,不错,但同时你还要会喂奶、哄睡、带娃、洗衣服、买菜、做家务、做早饭、中饭、晚饭、陪孩子、陪公婆、带孩子打针、哄孩子吃药、督促孩子写作业……

婚姻,是两个成熟的爱人作为合格的家庭成员一起参与一场贯穿人生的长跑,这途中,需要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筋疲力尽,最后黯然退场。

三、 解开丧偶式育儿的死结

那么问题来了,若是发现自己处在了丧偶式育儿家庭的漩涡中,你会选择如何面对呢?是顾影自怜、哀怨度日?抑或是为了孩子委曲求全,继续边忍耐边寻求自我关怀?还是最后愤然离婚?

1. 放宽心情,给"慢热"爸爸充足的时间,不要期望他能一下子转变太大

美国特拉华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鲍勃·帕尔科维茨认为:男性可以在生理层面转变为父亲,但是并不容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父亲的角色。

当时北辰爸在对分房8个月的问题解决上,他希望北辰妈能直接断奶,然后把小北辰甩给他妈(也就是孩子奶奶),晚上让孩子去奶奶那睡觉,如此一来夫妻之间就能重新过二人世界了。

对此,北辰妈真的很不解,北辰爸为什么一点儿都不待见小北辰,宁愿把孩子撵走,也不愿意他自己晚上的睡眠被打扰,孩子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的确,对于父亲而言,他们与孩子之间缺乏生物学上的牵绊,也不存在应承担的生物学责任。所以,别指望他能对面前这个只会嚎啕大哭还把他老婆抢走的小baby有多少责任感。

正如演员包贝尔在《你好爸爸》中说,他十分期待孩子的降生,但当他真的看到孩子的时候,却找不到想象中应有的,那种强烈的连接感。于是,等孩子两三岁了,可以交流了,他才开始介入孩子的教养。

各位妈妈,爸爸们是需要在日复一日为孩子的付出中,才能拥有为人父亲的感觉,才能逐渐学会扮演父亲的角色,承担起父亲的职责,所以放宽心情,先给爸爸门一个“考察期”吧!

2. 学会当个"甩手掌柜",表达家庭对丈夫的需要

很多妈妈明明希望爸爸能多参与进家庭生活,可在实际行动上却仍对家庭细务大包大揽,让爸爸觉得自己回家躺下就可以了。

无论多不放心,妈妈也要适当示弱,多创造一些父子间互动的机会。比如自己遇到问题,或者孩子遇到问题时,本可自己解决的,这时就留给爸爸发挥吧。让他刷一波存在感,让他知道老婆孩子是需要他的,这样爸爸也就更有成就感,更加愿意陪伴孩子了。

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曾说过:''如果真的想让爸爸多参与家庭生活,就必须承认——他很重要,家里没有他不行。"

现在不妨给电话那头的孩子他爸打个电话,温情地告诉他:"我和孩子都想你了。"

抱怨不会让丈夫放下工作,但充满爱的家庭可以。

3. 让家成为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相对于细水长流的平凡家庭来说,事业、名利、酒局饭局游戏局都更加有吸引力,甚至还有一些狂蜂浪蝶,都在召唤这孩子他爸走出家门。而为了能让男人更愿意回家,那么试着让家成为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吧。

当他愿意和你聊天时,即便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努力地集中精力,专注地和对方交流;当他每次离开家门时,你可以在门口柔情相送,让他带着叮嘱和祝福出门;当他推开家门,用你热情的怀抱迎接他……

好的婚姻,是让对方一次又一次地爱上你;而不是在埋怨与争吵中渐行渐远。

橘灯温染,呢喃相拥;亲子融融,骨肉相弥。

4. 若是无法改变,一别两宽也是种选择。

改变是两个人共同的努力,如果对方仍旧一成不变,这个家庭再也没有爱维系,那么一别两宽也是种选择。

离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可怕的是不作为,可怕的是你明明想离开,却留下来时刻在忍耐,每天都在崩溃爆发的边缘挣扎。

一个没有温情的家,孩子目睹的只有不幸。

离开,不代表永别,而是学会爱自己。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学会更好地爱孩子,学会爱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你曾经给予他人的光和热,不会使你越来越暗淡,而会在未来也照亮你自己。

就像马伊琍在与文章离婚后接受采访所言:"每个人都要有自我,这是女性生存的基础。你不经历很多事情,你没有你年龄的积淀,你怎么可能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

写在最后,愿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疼妻子的丈夫与一个主动参与育儿的父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g9vYGwBUcHTFCnfxV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