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2019-07-27   西清悦Love

不知道在生活中你会不会有这样的一面:与陌生人相处时,表现得彬彬有礼,不管对方给你带来多大的麻烦,都能忍受并做到理智对待;而在亲近的人面前,就变成了另一副样子,只要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压力太大,就冲他们发脾气,甚至还会说一些恶毒的话,不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就绝不罢休。那个有修养的自己瞬间被抛到脑后,即使到了最后,意识到自己错了,也拉不下脸来主动道歉。

平时在外面,老师同学都认为郭阳是个温和善良,很懂礼貌的孩子,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家人面前他就是一个毫不讲理,没有修养的人。

有一天夜晚,郭阳在卧室复习功课,正因为一道题解不出而烦恼,恰好妈妈敲门进来,给他端了一杯牛奶。他没有接过杯子,而是对着妈妈狂吼:“你刚才不是已经给我送过牛奶了,怎么还来啊?你老进我房间送东西,我还怎么复习,你烦不烦啊!”

妈妈看到他怒气冲冲的样子,没有辩解,委屈地退出了房间,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落泪。

结果后来郭阳出来喝水,妈妈还主动去跟他道歉:“阳阳,对不起,妈妈错了,刚才不应该打扰你。妈妈更年期到了,做事总是颠三倒四的,自己给你端过牛奶也不记得了,希望你原谅妈妈。”

听到妈妈的话,郭阳才醒悟过来,自己对待妈妈太粗暴了,妈妈是关心自己才会给自己送牛奶的,他不应该朝妈妈发脾气,还说了那些多伤人的话。

其实,很多人这样做是因为知道家是我们的港湾,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家人都会包容我们。可家人也是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当我们总是拿最坏的脾气对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难过。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把最好的一面留给陌生人呢?

心理学上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相对于亲人,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是因为我们在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他们的了解是需要花时间去沟通的。但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有限,是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所以不需要额外再花时间去沟通。

总的说来,我们之所以总把坏脾气留给身边最亲的人,大致要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对亲人的期望过高。按照一般观点,越亲近的人就越能理解和支持我们。但其实即使是家人也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对我们百分之百的理解,一旦碰到亲人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理解我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但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亲人期望过高,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2. 不堪承受亲人对我们的压力。相对于别人来说,面对亲近的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因此我们会给自己添加许多无形的压力。

3. 对亲人有放肆心理。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当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和压力时,往往会选择到家中进行宣泄。这是因为我们依赖亲人,对他们存在着放肆性才导致的结果。

在宣泄过程中很多人容易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攻击性的语言,虽然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了释放,但也给家人带来了伤害。

4. 容易对亲人陷入单级思维。所谓的单级思维,就是我们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状态下,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不实现就不罢休,死死地纠缠于这个目标,最后走不出来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很容易让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亲人身上,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他们一反对,我们就会用更激烈的语言和方式去制止,闹出不愉快的矛盾。

亲人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要因为他们爱我们,就认为自己可以肆意妄为,无情地去伤害他们,忽略他们的感受,我们理应好好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在与他们有矛盾的时候,可以坐下来,试着像朋友一样友好地沟通,只有家人之间相互理解了,矛盾才有缓解的可能,而不是给彼此带来更深的伤害。

所以,从现在开始,收敛我们的坏脾气。就算家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那也没关系,给他们一个体谅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因为,他们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有他们才有我们的港湾。

总之,要记得,不要只把耐心和宽容交给陌生人,却把坏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留给家人,不要让最亲近的人因你而受到伤害。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广大朋友留言评论,喜欢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谋划哥小课堂,工作职场、生活情感、福利娱乐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