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历经沧桑的汉口老巷,藏了20多年伴随成长的味觉记忆

2019-10-25     武汉三镇吃喝玩乐

每个城市都有许多美食聚集地,但是家门楼下、学校附近的美食,往往都是记忆最深刻的,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铭刻了那些年少时难以割舍的记忆。

当你渐渐长大离开家乡远涉他方,偶尔回忆起故乡回忆起母校,脑海中还储存着什么记忆呢?是家门口摇着蒲扇的大爷、是校园里幽静的风光,是儿时玩伴挚诚的友谊,还是完全属于本能的味觉记忆。

也许在这份念想里

有着懵懵懂懂的初恋时光

有着惴惴不安的犯错经历

有着恣意欢笑的青春岁月

更有那家老店里几十年不变的老味道

既暖了胃,又重塑了青春。

清末时期的老巷子,

汉味生活的小缩影。

也许说到大董家巷,许多人都不会知道,但是提起大兴路、花楼街,这也算是老汉口的地标性路段了,大董家巷就夹在二者中间。东南起大兴路,西北至花楼街,清末时期就已成街巷,巷道弯曲且狭长。小巷周围的民权路、大兴路近几年由于汉口片区大肆的拆迁改造,都已不复从前的模样。

但走入大董家巷,路边闲坐的街坊、开着小门订鞋的鞋匠、树荫处支起的麻将摊,这里的节奏和外面仿佛是两个世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阳光洒在躺椅上的惬意。这条长约340米的巷弄,狭长弯曲,从巷子口走到巷子末端,这里与其它的老汉口里份并没有多大差别,或细长或短小的巷弄中,住着最市井的武汉人家。

阳光微温,让小编也忍不住坐在路边与婆婆们闲聊,婆婆告诉小编,在汉口开埠前,大董家巷曾是老汉口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的中心,曾经鼎鼎大名的谦益银号便设在大董家巷,但是辛亥革命的那场大火,让这里的一些历史房产尽数焚毁。而大董家巷也渐渐在历史中沉寂,但是模样却不曾改变。

婆婆指了指旁边三层楼高的破旧房屋:“那个都是上世界20年代修的,战争时期还有不少党员在这里避难咧。”曾经的风雨已尽数散去,但是这里仿佛还存留着上个世纪那种清淡平缓的节奏。寻常巷陌,微温烟火,存在于多少老汉口记忆中的一切,在这里仍然不紧不慢的重复着。

深巷里的30年老店,

多少人孩童时代的回忆。

也许经常会听到旁人问,怀不怀念念书的日子啊,其实又有谁不怀念呢?怀念在校的青春,以及学校不远处那间便宜、分量大、烟火气重的小吃店。

那个时候兜里再没钱,也要硬挤出几个钢镚,下学后呼朋唤友勾肩搭背,浩浩荡荡的走向那间熟悉的小吃店。而现在,不知道是那时油水够足还是心情使然,如今格调再高的馆子,也给不起那样的满足感了。

在大董家巷、花楼街、汉来广场附近长大的,或是在大兴路小学、第七中学、人民中学读过书的孩子们,一提起学生时代记忆中的味道,必定不会绕开这家店。

这家藏于大董家巷中,开了近30年的火土肝,也许更为周边读书的孩子们熟知的叫法是“三个一”,全部的菜品就是土豆、牛肝、火腿肠和玉米肠,以及早到才能尝到的火土肝绝配红豆粥。

原本悠闲的大董家巷到火土肝的门口才显得分外热闹起来,小小的简陋门面旁排了长长一队,顾客走到门口都自来熟的点单,“三块钱的土豆,三块钱的肝,土豆要脆一点地,再来一碗红豆稀饭”、“两块钱的土豆,三块钱的肝,加一根王中王,肝炸的老一点。”

老板利索的将一切切好,再将食材倒入油锅之中,大火烹炸,捞子在锅里熟练的翻动,食材的口感全凭婆婆这么多年来对油温和火候的把控,老顾客根据个人不同的喜好把要求告诉婆婆,婆婆总可以在同一口锅中炸出让每个人满意的不同口感。

土豆都是事先炸好的,放在一旁的小桶里,要多少加多少,经过初道烹炸的土豆只是炸熟,根据客人的要求回锅炸粉或炸脆。店里的牛肝都是婆婆一早到附近的肉联去买的,为的就是一口新鲜,婆婆说,吃的多数都是附近的学生和多少年的老顾客,肯定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吃。

店中最先开始炸的都是猪肝,但是婆婆发现牛肝炸起来比猪肝更筋道也更加鲜美,于是店内便都换成了日常难以吃到的牛肝。不喜欢吃内脏的人可以将婆婆家的牛肝作为初体验,牛肝没有一点腥味,处理的十分弹嫩咸香,炸过之后滑嫩中带粉,搭配上婆婆独家秘制的蘸料,麻辣鲜香十分带劲儿。

门口的台面上三口锅里盛着婆婆秘制的三种酱料,孜然酱、咸酱和辣椒酱,熟客都是根据自己的口味灵活添加,遇到第一次来吃的人,婆婆也会帮着给调料。

看起来颜色清淡实则香味浓郁的孜然酱一定要多加几勺,直到没过碗里的炸好的火土肝,再根据个人口味加上点辣酱和咸酱,最后撒上些许孜然粉,也许这就是儿时放学回家的味道。

深巷中的小吃,

几代人的味觉记忆。

小编在店门口没站一会儿,就发现几乎每个来的顾客婆婆都认识,都熟悉对方的口味喜好,甚至还有顾客上来直接喊道“妈妈,老样子来一份”。这家开了二十六七年的老店,见证了无数人的青春。多少曾经在店门口买吃的的小孩子,现在都已牵着自己的孩子再来光顾了。

回忆起刚开店的时候,婆婆笑着说道,我们店从一开张生意就很好。那时候婆婆刚下岗,女儿也还在读初中,家中的父母也无人照顾,于是婆婆便腾出了在大董家巷的老宅,开始做起了炸炸生意。

初开店时,就像许多学校周边的炸炸摊一样,品种十分丰富,年糕、鸡腿、鸡架应有尽有,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有老两口操持的小店渐渐开始有些吃不消了,于是便留下了点单率最高,孩子们评价最好的“火土肝”。

几十年来,每天早上四点开始准备食材,12点开门,一直到晚上7点卖完收摊,几十年如一日,只有寒暑假孩子们都放假了才会歇息。而不少附近长大的孩子,在这里也吃了几十年。不少毕业了十几年的孩子偶然间回母校,也一定会绕道这个小巷里看看曾经的小店,以及那个幽默的婆婆,十几年来也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门口有位姐姐买完还和婆婆在聊天“我在您屋里吃了十几年了,看我今天把小孩带来了,他都一岁半了。”婆婆听着笑的嘴都合不拢了,而这样的顾客其实不在少数,有长大后带着父母来的,有带着小孩来的,甚至还有位带着孙子来的,这个小店深藏于他们的青春记忆十几年,现在已像一个亲切的人,只要有空去见上一面,就会觉得万分熨帖。

其实毕业后,当远离了那个纯粹青春的环境之后,总是会怀念。但提起学生时代更多的是那时的回忆和校园的风景,那种埋藏在记忆中的滋味,却极少特别去着墨。但是当你有机会品尝到那个藏于记忆中的味道,回想起的却不只是那份咸香爽辣,而是与曾经的故友在一起的一幕幕青春的印记。




文字:公子七

排版:公子七

图片:公子七、商家提供、网络

十分武汉&江城Style联合发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_SEA24BMH2_cNUgDt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