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上海好像没那么堵了

2019-07-25     点赞上海

每个在大城市工作的人,都有一个个“痛不欲生”的早、晚高峰。堵车的痛,可能也只有“当局者”才能真正领悟!

近日,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出炉,公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10大拥堵城市:重庆市、哈尔滨市、北京市、长春市、呼和浩特市、大连市、济南市、沈阳市、兰州市、西宁市。

数据作为一种证据的存在,印证了不少市民关于“堵”的切身体会。网友纷纷表示:实至名归,自己的家乡终于上榜了!还有一些网友纳闷,为何自己的城市还没有拥有姓名。

值得注意的是:和2018年相比,这次十大拥堵城市榜单没有了上海和广州。去年拥堵排名,广州名列第二,上海则是第八。

近两年上海致力于“上海交通大整治”行动,高频次、高强度、不间断整治,拥堵情况得到了极大缓解;不得不说,这些效果还挺明显。事实证明,拥堵不是城市的宿命。有效治理一下,城市也可以淡定告别拥堵榜的。

其实破解“堵城”的难题,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因地施策。比如韩国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系统,在首都首尔,地铁几乎可以到达市区内任何一个地点。而且韩国还实行鼓励政策,市民如自愿每周少开一天车,他的汽车就会被贴上一个专门的标签,在停车和经过某些收费站时能享受一定的优惠。

美国可谓“车轮上的国家”,但在道路规划和管理方面可谓多管齐下:在不少城市,红绿灯是自动感应而非固定时长的,它会根据路口车辆的到达时间、等候时间、数量等因素,自动切换指示,这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对症下药”可谓是不少国家治理交通拥堵的主要方式。而在中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等先天因素,加上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不均衡的后天原因,再加上人们出行习惯和环保意识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堵车的痛是相似的,但堵车的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的现状,似乎没有一剂药方是能包治堵城百病的,而这也就格外需要地方城市管理者在治堵方案上量体裁衣。

堵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交通问题。

堵车的问题产生与解决都是交通管理与整治众多分支的其中一支。上海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为契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交通大整治。今年,上海开展道路交通大整治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超百万机动车车主的守法意识有了明显提升。根据近阶段市民反映的道路安全中的突出问题,三月份,上海市公安机关明确,大整治重心将向非机动车和行人倾斜,按“全警动”的要求,着力强化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的“全维度”监管。

从4月3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交通大整治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来看,上海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已近三年,新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也已实施近两年。尊法、守法的意识也日渐深入人心,上海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持续下降,2018年同比分别下降了6.3%、5.2%和6.8%,创历史新低,日均交通类110警情同比下降12.4%。交通违法少了,文明礼让多了,城市更有序了,上海更安静了。

让上海的“交通秩序之美”成为常态,使上海真正形成现代城市文明交通环境,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免责声明:

1.本图文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上海市政府、澎湃新闻;图片来源:网络。

2.凡注明转载来源的图文信息,均为其他媒体或平台的作品,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如有侵权,请及时留言告知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Pv5KmwBmyVoG_1ZA1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