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经结束,在今年,我们又送走了一批前辈。他们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备受大家喜爱,有的在背后替我们负重前行,有的则给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2019年1月15日,著名的作家、编剧白桦逝世,享年89岁。
白桦是河南人,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学写诗歌、散文、小说。
20多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13旅,担任宣传员。后来还参加洛阳战役、平汉战役、睢杞战役、淮海战役。
之后陆续出版短篇小说《边疆的声音》、诗集《热芭人的歌》、话剧《像他那样生活》、长篇小说《哀莫大于心未死》、长篇小说《爱,凝固在心里》、诗作《长歌和短歌》、小说《指尖情话》等。
还担任了《苦恋》、《山间铃响马帮来》、《杨贵妃》等电影和电视剧的编剧。
时代疾风中的一株白桦,一路走好!
2019年11月23日15时45分,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流沙河老先生,写出了《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学了流沙河的《理想》,我第一次知道了顶真的修辞手法。第一次知道诗歌也可以这样荡气回肠,让人难忘。
年近花甲,流沙河先生“自我批判”,决定弃“诗”从“文”——他认为自己过于理性,感性不足,写的诗“只有骨头,没有肉的”,是个失败的诗人。
这种否定自己,重新开始的精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岁月如流沙,“失败的诗人”走好!
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去世,享年65岁。
金庸去世,仿佛也只是不久之前的事。大家仿佛还没来得及缓过来,林清玄又走了。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
这位和林青霞只有一字之差的人,长着一张酷似火云邪神的脸。
但他却一生与文字打交道,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他走了,留给了我们“人间有味是清欢,人生幸好有别离”的从容!
2019年5月13日,胡进庆因病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去世,享年83岁。
胡进庆,他创造了许多人的童年——葫芦娃兄弟。他去世后,网友说:葫芦娃再也救不了爷爷了。
他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曾任中国动画协会副会长,被称为“葫芦娃之父”,是创建和发展中国剪纸动画的杰出艺术家之一。
他创造了多部剪纸动画,像是《葫芦兄弟》、《渔童》、《金色的海螺》、《人参娃娃》、《鹬蚌相争》等。
其中,《鹬蚌相争》 、《淘气的金丝猴》、《草人》三部影片都荣获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鹬蚌相争》还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连获四次奖。
为我们小时候造梦的葫芦娃爷爷去世,也代表着,那些年守在电视机前的小伙伴们,也已经不再年轻。
葫芦娃爷爷走了,《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也在2019年9月4日19点25分去世了。
戴铁郎导演的作品,曾陪伴着多少国人长大?
他是《黑猫警长》的导演,是《哪吒传奇》的监制,也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设计。他还制作了水墨动画《牧笛》,用传统艺术来展现动画的动与静。现在看来,也非常有意境。
1980年,戴铁郎执导动画短片《我的朋友小海豚》,该片获得意大利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总统银质奖。
他为70、80后带来了两代人的童年回忆,这位为中国动画事业奉献一生的艺术家,一路走好!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他是美籍华人建筑师,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
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
他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美国建筑界更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
他的名言是“让光线来做设计”。
他曾顶着压力,顶着世界人民对亚洲人审美的质疑,设计了巴黎卢浮宫门前的玻璃金字塔。现在这个玻璃金字塔也成了经典。
贝聿铭最难得的地方,便是那股不畏传统、挑战自我的精神。他曾说:“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
我想,这种“不回头往前走”的冲劲,值得各行各业的我们学习。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这个名字,很多人之前并不熟悉。但只要一说起“糖丸”,大家应该都能记得自己小时候吃过的那种糖。
这种“糖丸”拯救了中国万千儿童,让我们与小儿麻痹症无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顾方舟等人临危受命被派到苏联学习脊灰疫苗的生产工艺。回国之后,他们在荒郊野岭研究出了国产的脊髓灰质炎液体活疫苗。
在临床实验上,他和实验室的另一个同事,瞒着妻子和家人,给刚刚满月的儿子吃下了脊灰疫苗。
一边是国家的万千儿童,一边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纠结的心理斗争中,中国自己的脊灰疫苗诞生了。
1960-1961年,全国11座城市、450万儿童服用了疫苗。
为了让小孩子乐意吃药,他们还贴心地将这种药做成了“糖丸”。
虽然直到糖丸爷爷去世,我们才知道他们在背后的牺牲,但他和他的团队为中国万千儿童和家庭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于敏,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氢弹之父”,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2019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于敏和很多科研人一样,一辈子默默无闻,在戈壁黄沙中为中国科研钻研。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国家能挺起脊梁骨。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多次因操劳过度,晕倒休克在工作现场。
因为他,空白的中国原子核理论才真正的被搭建起来。
但直到他去世,我们才知道这位隐姓埋名的无双国士。
“氢弹之父”于老走好,祖国的这份安定繁荣,我们会继续接力!
今年,我们又告别了很多人。就像网友们所说的,一个时代正在结束。
幸运的是,那个时代的人虽然离开了,但他们创造出来的,属于那个时代的财富、辉煌并没有离开。相信他们会以另外的一种形式,一直陪伴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