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相声”创始人李宏烨再谈创新,屡战屡败的“病根”找到了

2019-11-06     得着说

​李宏烨博士说的没错,相声确实必须创新,但必须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符合相声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另起炉灶、打破重建式的所谓“创新”。李博士的“雄心壮志”固然“可敬”,但他不仅没有资格说这句“正确的废话”,更不应该把自己标榜为“相声创新”的代言人

两年前,李博士领衔上海交大“新语相声社”出征“马季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喜提“创新才俊”荣誉称号,俨然成为“主流相声界”拿来抗衡德云社的“新宠儿”。

时隔两年后,再次参加第二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的李宏烨,虽未能达到上届比赛的光芒独占,跟各位相声名家的合影却晒了不少。不过,总是“憋着一股劲儿”的大李老师,还是在微博上直抒胸臆的表示,相声“不创新就是等死,而我已做好找死的准备。”

乍一看,李宏烨博士的高论慷慨激昂、尤为悲怆,俨然把自己当成是引领相声界新潮流的大师级人物,“不创新、毋宁死”般的掷地有声,对不太了解来龙去脉的观众来说,听着尤其受用。

李宏烨这句话,其实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相声要不断求新求变,探索更适合观众、适合传播的新形式、新业态,这一点,相声界有识之士和喜欢相声的观众都是赞同的;第二层,没有我大李,中国相声还谈啥创新?所以,我李宏烨的“公式相声”就是创新,任由世人评说,这个“真理”毋庸置疑。

“公式相声”到底算不算相声?背公式就能说相声,听起来很在理,实际上完全违背了相声这门“经验艺术”的初心。上台背课文不算啥,观众的反应、包袱的节奏、内容的适应性都需要相声演员自己考量,临场经验比会抖包袱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德云社特别强调“小剧场里练真功夫”的原因所在。

相声是一门传统艺术,但对相声演员来说,也是一项安身立命的手艺,纵使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得塌下心来满足观众、完成演出。

即便被主流相声界捧上天,自认为是“真·相声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李宏烨的“公式相声”至今没能走出“校园相声”的范畴,尝试商演的惨败依然历历在目,到了社会上,谁还在乎你是谁,不能服务好观众,卖不出票去,一切冠冕堂皇的噱头都白搭。

作为“公式相声”创始人和代言人,李宏烨不顾观众的感受、相声自身的发展规律,非要学“明学”,“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到头来,自视清高的李宏烨非要一条道跑到黑,这是“公式相声”屡败屡战的“病根”;理论高深莫测,看来严丝合缝,到了实际演出阶段就漏洞百出,观众不买账,这才是“公式相声”屡战屡败的“病根”

相声当然要创新,但走错了路还心高气傲的李宏烨不配谈创新,等到“公式相声”真能获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再来为观众们“上课”也不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mRnQm4BMH2_cNUgv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