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发过一个关于“最敷衍电视剧名”的感叹:一场流星雨,可以“一起、又、再”看;因为爱情,于是“有幸福、有奇迹、有多美”;遇见你这件事,可以与“因为、只为、我的青春、假如没有”排列组合;一帘幽梦也总是没完没了、无始无终。
连片名都这么“取巧”,内容就更别提了,这就是国内影视圈的现状——恶性循环之下的“比惨效应”。
【一】
在跟风炒作上,资金、人员密集型的国内影视圈一直就没闲着,这当然与资本深度参与影视剧市场之下,整个行业追求“短平快”、讲求“投入产出比”、极度厌恶风险有关。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创新意识的缺失、整合能力的不足,前者主要是人的问题,后者则指向了国内电影工业的不成熟、不系统现状。“跟风效应”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量毫无意义的翻拍、续集,以及随之而来的做宣发、炒热点、造争议、上热搜。
今年的奥斯卡,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这四个含金量奖项的韩国人,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领奖感言中数度开喝酒玩笑的导演奉俊昊,那毫不掩饰的得意之情,或许让很多国内影视人酸溜溜的。
这些年,除了功成名就的李安(《卧虎藏龙》、《断臂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国电影人(含港澳台)离奥斯卡小金人最近的,也只有张艺谋(《活着》、《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以及那部在中国影史中独一无二的《霸王别姬》了,要知道,这些提名大多是2003年之前甚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的。
《寄生虫》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背后的行业支撑才是关键。别总拿韩国电影没审查说事,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模仿与自主创新,韩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度与精细化早已不同以往,在一些题材、类型上开始独占鳌头,商业片叫好又叫座还能拿奖,这就是整体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体现。
【二】
按照韩国电影行业的逻辑,先做市场,培养消费习惯和观众审美,后做内容,从量变产生质变,提升行业的专业化与创意,最后才能在百花齐放中文化输出、喜提大奖。
平心而论,井喷式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早已成为连好莱坞都不敢轻易忽视的“全球第二”(第一位无疑还是北美票仓)。
看着漫威影业与幕后老板迪士尼,将国内首映《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的时间,比北美院线提前了两天,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选择北美与国内同期上映的策略,显然,国内观众巨大的消费潜力与国际化的消费视角,是好莱坞的大佬们眼中最要紧的“金山银山”。
市场培养起来了,国产影视剧也经历了从“大投入、大制作”到“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随着观众对“文化自信”的觉醒,优秀的国产影片成为票房排行榜的香饽饽。
想来,那个《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铜雀台》星光璀璨、金碧辉煌的时期,国内大制作商业片的口碑一步步跌入谷底,沦为烂片的代名词;如今,《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霸占国内累计票房前三的成绩,自然令人国内影视人和观众脸上有光。
只是,作秀和炒作、流量与咖位依然是衡量一部商业大片能否卖座的关键,“致敬经典”的复制粘贴,成了行业内一条行之有效的变现之路。
大家的思路惊人的相似:大IP打头阵,带来话题,流量明星搞事情,制造炒点,各类精妙高端的商业运作,决定了一部商业片的成败。
【三】
是《上海堡垒》的惨败,才开始让资本与影视从业者们真正意识到观众的力量。
此前在他们眼中,《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无名之辈》这类影片之所以,要么是题材撞上了,要么是运作得好,观众不过是一盘散沙,而《阿修罗》、《冰封侠》之类的惨败,不过是“运气不好”而已。
当《上海堡垒》用无所其极的商业炒作最终激怒了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报复式的差评如潮,以及由此引发的巨量话题,出乎了几乎所有国内影视人的意料,逼得导演、编剧们不得不出面道歉,影片也很快下映了。
尽管题材、主创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来说,《上海堡垒》与《甜蜜暴击》这类影视剧,从艺术创意到运营思路上几乎如出一辙,这还算是“高级”的。更多的影视剧,完全是按照国内大IP或国外成功作品的思路,一步一步、一帧一帧“借鉴”来的,甚至连片名都得毫不客气的“拿来”,以示“正统”。
浪费观众的时间、资本的真金白银,这类靠“致敬”或“碰瓷”而不是创意与演技的影视剧,或许能拿到不错的当期收视率,取得亮眼的商业数据,却鲜有重播的机会。留下来的才是经典。
【四】
作为专业人士的影视从业者,当然对如何“糊弄”观众这件事心知肚明,只是,影视剧需求井喷的大背景下,观众与投资者的双重压力,让他们来不及思考就草草投入战斗,拍出一些连自己都懒得看、不愿提的烂片,恶性循环由此产生。
这几年,国内电影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在观众主导下的大众点评体系,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影视圈这个半封闭的圈子里,藏污纳垢在所难免,但作品硬不硬、演技强不强、剧情好不好变得越来越重要。
或许,这个“优胜劣汰”的趋势,将是整个行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