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遭遇过,今天就说一说腹胀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肚胀的原因
1.吃饭速度快以及暴饮暴食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吃饭也像“打仗”一样,但狼吞虎咽不仅影响营养吸收,唏哩呼噜吞入的空气也多,而吃完东西又坐着不动,易致使气体一直闷在肚里。
吃得快,大脑还没来得接收到吃饱的信号,就已经吃多了。
暴饮暴食,本身脾胃不好的人,脾胃的运化能力有限,如果吃了12分饱的食物,自然是负担加重,无力运化,食积在这里,便胀气了。
还有任意食用生冷粗硬,或偏食肥甘厚腻,或嗜食浓茶、烈酒、辛辣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常,胃气壅塞,则会出现腹胀不适。
2.爱生气、郁闷的人
情志失调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情绪问题可造成气机逆乱,导致脾胃升降失职,造成腹胀。
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腹胀为多见。
3、过度进补的人
很多人动不动就觉得自己虚,常常会想给自己补点什么,隔三差五就给自己补个参鸡汤、阿胶等。
但人参、黄芪等为补气佳品,脾虚之人,或过量食用,气则有余,容易腹胀不适。
5个养生方法缓解腹胀
1、手动顺气,缓解腹胀
觉得气不顺,就要手动顺气啊,从心窝的“中脘穴”,一直推到下腹部,重复50次,力量要稍微大一点儿,以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之后,还可以再按揉中脘穴3分钟。
特别提示:孕产妇不宜按揉中脘穴。每天饭后1小时开始。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是胃的精气汇聚于腹部的位置,在体内对应的位置也是胃,《循经考穴编》说其“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推腹之后,可能打嗝,最好是放屁,手动把中焦疏通,让身体气机流动起来。
2、食后摩腹、散步:消食导滞
《千金翼方》说:“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
按摩腹部的方法是:双手自上而下(从胃部顶端推至小腹)反复轻推腹部。
食后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有益于增强胃肠功能,有益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如果在饭后,边散步,边摩腹,则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将其归纳为:“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
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方法,可以消食导滞,改善腹胀的症状。
3、捏脊疗法,缓解腹胀
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腹胀自然就缓解了。
此方法本人亲试,效果非常明显,腹胀时用捏脊疗法后,当下腹胀就有所缓解。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义工示范
>>>>
要懂“捏”诀窍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2、3、4指尖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办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
要点如下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2.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天冷可以隔着衣服捏和搓。
5.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4、八段锦一式,调理脾胃对治腹胀
中医认为,调理腹胀的关键是养好脾胃,以下给大家分享《八段锦》的动作之一:调理脾胃需单举,在佛医堂的佛医禅观课中,弘南老师也曾多次讲过这个方法及作用。此功法正是利用这一机理,功在强健脾胃,尤其适合焦虑、饮食不规律,常腹胀的人练习。
方法如下:
1.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仰头看右指尖片刻。
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
注意事项: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5、用四子散外敷腹部:温通经络
四子散由吴茱萸、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组成,各100g,用布袋装好后,再用微波炉加热后外敷腹部。(请注意加热时间,切勿加热过久)
吴茱萸,《本经》中云:“主温中下气。”《本草纲目》说它:“开郁化滞。”
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为三子养亲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宣通降气;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四子同用,有温经通络,调理气机,改善脾胃升清降浊的作用。也可适用于术后久卧,有腹胀、便秘等不适的患者。
手护颐朵期待你的关注,
期待与每个关注中医推拿的你,
一起见证更好的中医的未来!
阿尔茨海默症权威测试题,只要你能找到骆驼,就不会得老年痴呆症。
在公号后台输入“骆驼”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