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动能⑨|信通院王洪岭:工业互联网将高价值留在企业内

2020-05-06     南方plus客户端

编者按:日前,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将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与此同时,作为制造业与互联网大省,广东一直在工业互联网产业布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行业领先实力的平台型企业。

疫情之下,行业迎来怎样的发展,还面临哪些难点,又该如何突破?对此南方日报、南方产业智库、广东省通信管理局联合调研组展开深调研,探寻广东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新动能、新引擎。

王洪岭

“数字化转型也将带来产业链价值的变化,制造环节由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转变,而原来附价值较高的设计和后服务环节,需要依赖大量工具、软件和技术人员,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服务将技术门槛降低了,有更高利润环节留在企业内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洪岭表示,工业互联网的市场刚打开,这将是产业转型的必然路径。

▋谈机遇:

广东工业门类最齐全,龙头示范带动转型

南方+:工业互联网和传统技改有何不同?

王洪岭:技改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技术提升,通过生产设施、生产工艺的升级换代,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是从自身的角度,工业互联网是从外部切入,供需双方一块做这件事;技改主要是在生产层面,而工业互联网是全流程的改造,从设计、生产、营销等全流程打通。

在当前的信息化阶段,技改往往是一个很大的项目投入,对企业来说压力比较大,而工业互联网即可以全流程的改造,也可以从一点切入从比较轻量化的服务开始,这种投入的压力小很多。

南方+:目前广东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处于怎样的水平?

王洪岭:从广东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来看,非常参差不齐,比如注塑、五金等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偏低,而汽车、家电和IT制造业等行业水平就比较高。相比之下,德国等工业强国大中小企业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

一般来说,大企业会通盘考虑,比如美的、格力是希望数据是全流程打通,从原材料进入到成品出去,都可以全流程数据化管控,但对小企业来说,它们的数据是封闭的,产线拿不出来数据,也不知道今天生产的情况怎样,只能一个一个点的突破。比如先从单台设备开始打通,涉及什么参数,用的是什么原料,当时温度如何,用了怎样的模具,一一提取出来,再逐个联网打通,车间打通了,然后就把原料、库房等等都要打通,成品出来后还要追溯,是哪台设备机生产的,什么时间生产的,最后卖给谁了等等。所以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或者说数字化的水平提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谈痛点:

单点改造易整体环节打通难

南方+:客户接受工业互联网的阻力有哪些?

王洪岭:对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比较多,解决方案也比较多,上云上平台固然可以提高信息化水平,数据也采集到了,企业经营者从手机上也能更直观看到各种数据,但能不能带来效益?对企业来说,不能为了数据化、为了上平台而上平台。

首先要让企业感受到,上工业互联网是可以降本增效的,比如原来一条产线需要10个人,联网后只需要1个人,这在IT制造行业比较明显;企业能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前产品合格率是95%,现在可以提高97%,在一些定制行业、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企业也能有直观感受;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这些都是可以看到明显的提升。

对企业来说,从一个单点的改造、直接抓准痛点,可以有明显的提升,比如我们在调研中就发现,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他们的产品放在什么地方了,很多半成品需要用的时候,并不好找,这通过工业互联网可以找到,这个是非常明显。

但到后期,边际效用降低,就需要整个企业的数据打通;数据提取上来了,还要分析,什么是好的,再反过来如何控制检测设备,这些单单是联网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AI、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

南方+:目前工业互联网在行业中推广遇到哪些难题?

王洪岭:最主要的还需要价值可量化。直接的效益,如对单个企业来说,可以看到降本增效带来的直接好处,但要让更多客户相信,就必须有一定部署规模的成效,比如针对20、30家同类型企业,有一个统一的评估,这样更有说服力,但目前还没看到谁在做。

间接的价值,比如流程的变化、人员的变化,这部分难以量化,客户也不愿意对外拿出来说,因为这涉及到企业经营的秘密。比如说,上了工业互联网之后,前面的工序提高了效率,后面的工序也有所调整,必然带动检测水平提高以及入库、出库流程调整,增加设备或减少人员,等等,这些相互的变化,客户并愿不愿意拿出来,但这对行业推广有价值。

谈商业化:

开拓制造业服务新市场,仍需加强造血功能

南方+:在推动客户工业互联网转型中,商业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王洪岭:通过在线监测,可以判定机器多长时间在维修、使用期有多长,比如三一重工可以把机械设备的运营数据回传到总部,就知道哪些设备该维护了。

设备的远程运维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案例。再比如,鼓风机是一个很大的设备,企业组建内部网络,可以实时知道运营情况。虽然企业有很多鼓风机,但运营的时间都不一样,哪一台该检修、维护了,都能事先掌握,而不至于等坏了再来维修。

生产环境挺复杂的,同样的设备,在北方和南方就不一样,在高原和普通环境又不一样,北方低温时间长,启动时间比较长,厂家会预判,该多长时间维护一次。

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多,并且衍生出更多的线上服务。如格力冰箱推出了精美菜谱、在线购物等功能,用户看到想要尝试的菜品就可以下单,虽然它不一定向家庭用户收费,但是否可向生鲜平台等商家收费?当然这个过程进入家庭会比较费时间,但也是提供了一种思路。

产业数字化转型,也会带来产业链价值的变化,制造环境由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转变,而原来价值比较高的设计和服务环节,原本需要很多工具、软件,通过工业互联网集成,把这些技术、门槛降低了,更多人参与,工业企业自己也可以做价值链更高的部分。

南方+:工业互联网平台众多,未来将出现怎样的竞争格局?

王洪岭:华为、阿里朝向公共平台发展,可以做到很大,通过提供一些基础服务,集聚上下游,并结合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强项服务客户;占据利润率最高环节的,则可能是工业企业内部孵化或从事工业服务的企业,这是因为行业与行业的壁垒比较强,企业还是要做精做深,尤其是提供定制化服务,是很重的服务。

目前来看,很多企业是摊子铺得很大,但纯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多靠外部融资、风投资金,自身造血功能还不是很足够。这是因为市场才刚打开,平台商虽然具备了较强服务的能力,但经济回报率偏低,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积累可以拿出一笔资金投入工业互联网,初级阶段针对一些轻量化的服务还能接受,但一定程度上不会太深入。

一些大的平台型企业,背靠大树、本身是靠规模和效率来盈利,庞大的生产线只需要提高一个点都可以带来很大的效益,但这种模式对外输出,外部是否有如此足够大体量的客户?而且,像广汽、比亚迪这种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其自身也越来越重视工业互联网,也未必愿意交给其它服务商。

还有一些平台型企业,早期也可以输出服务并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但这样的收入依然有限;再比如,大型机械设备动辄几十万,附加值较高,提高一点服务费感觉不出来,但对大量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收益核算还需精打细算。

与国外西门子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同,其本身就是一个产业生态,而国内相当一部分平台企业比较封闭,与外界缺乏生态沟通。

目前工业互联网在各个行业或具体的企业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如何能更快、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无论如何,这是产业转型的必然路径,从一个个痛点切入,双方共同去推动这个产业向前发展,可成功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目标。

【记者】郜小平

【海报】许蕾

【统筹】郜小平 赵兵辉

【策划】陈韩晖 程鹏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郜小平;许蕾

【来源】 南方产业智库南方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4de7HEBfwtFQPkd7v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