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顿两悟同根生,剑走偏锋难远行。
京师传道无甜蜜,终归度门心有晴[1]。
目次:是度门寺还是玉泉寺?度门寺。三帝国师的渊博与人品。玉泉寺。是度门寺还是玉泉寺?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说,神“秀遂住江陵当阳山”,《宋高僧传》云,“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杜胐(fěi )的《传法宝纪》 曰 ,“唐当阳玉泉寺释神秀”,净觉的《楞伽师资记》亦谓:神秀“后居荆州玉泉寺”。而《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和《宋高僧传》都说,武则天召神秀进京后,为“以旌其德”,“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或“命于旧山置度门寺”。“昔住山”是什么山?
是当阳山还是玉泉山?神秀从黄梅出来,是住度门寺、还是住玉泉寺?
苏渊雷教授在《五灯会元》附录《禅宗史略》中,明确说:神秀在“弘忍灭度后,遂往江陵(荆州)当阳山度门寺弘化”。
做过中书令和丞相的张说(yuè,667年-730年)在给神秀撰写的《大通禅师碑文》中所说,算得上最权威和说得最清楚的了,神秀从东山寺到当阳后,住的是楞伽峰的度门寺:“仪凤中(676-678 年唐高宗李治曾用4年年号,神秀此时70-72岁),始隶玉泉,名在僧录,寺东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r,阿兰若梵名Aranya,原意森林,引申为"寂静处"泛指一般的佛寺),荫松藉草,吾将老焉”。
度门寺
度门寺原属玉泉寺别院,始建于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初名为度门庵(或大通庵),得名于楞伽经中的“无量度门,随类普现”。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重修,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改庵为寺。神龙二年(武则天年号,706年)神秀圆寂后谥号“大通禅师”,乃改寺名为大通寺。唐睿宗赐三十万钱扩建,成为北宗道场。后荒废,明万历二十六年(1578年)寺僧无迹正诲禅师修缮,兵部侍郎汪道昆为山门题 “北宗初地”,大学士赵志臬为大殿题“正法眼藏”。清光绪年间(1875— 1908年)寺僧安相重修并增建,分为度门、大通二寺。抗日战争期间毁损。1967改小学。院内原有 “大通禅师之碑”。碑连额高八尺九寸,宽四尺七寸五分,张说撰文,黄门侍郎卢藏用书写,共有1390字,为唐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741年在位)十年(722年)四月立(原碑已毁)。寺院后有神秀墓封土堆及无迹禅师墓塔。2007年重建。
唐诗人元稹有诗《度门寺》,在明指度门寺座于是北祖神秀禅地:
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门临溪一带,桥映竹千重。
翦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
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峰。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冲。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
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修罗抬日拒,楼至拔霜锋。
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蕉非难败坏,槿喻暂丰茸。
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
影帐纱全落,绳床土半壅。荒林迷醉象,危壁亚盘龙。
行色怜初月,归程待晓钟。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
因度门寺几乎是完全新建,新建筑水泥构件,骨子里没了可游览的文化历史价值,故只从网上截了两张图片,以资留念。
照片1:度门寺旧山门
照片2:新度门寺山门
照片3 度门寺殿
照片4:度门寺远景
照片5:度门寺全景
“三帝国师”的渊博和人品
禅宗渐北宗开创者神秀(606-706年),是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的上首弟子,河南开封尉氏县人,俗姓李。少年时就遍读儒家经史,史称其“少亲儒业”、“少览经史”、“博综多闻”。张说《大通禅师碑文》称誉叹为观止:神秀“心洞九漏(漏-烦恼,由眼、耳、鼻、口及两便、身、意等所造恶业产生的烦恼),悬解先觉,身长八尺,秀眉大耳,应王伯之象,合圣贤之度。少为诸生,游问江表,老、庄玄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烂乎如袭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独鉴潜发,多闻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间之世。”
但神秀最终还是“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时值19岁(公元625年,唐武德即唐高祖李渊8年)在洛阳天宫寺出家受戒。他去黄梅东山寺拜弘忍为师时已是50岁了(655年即永徽6年-唐高宗李治年号)。弘忍并没像四祖道信对待其父那样,因为年龄大就拒神秀于寺外,他与神秀师徒互敬。神秀见弘忍“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弘忍也器重他,“秀既事忍,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景德传灯录译注》《五灯会元》)。张说的《碑铭》谓,神秀“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净觉的《楞伽师资记》传记弘忍时亦云:“时荆州神秀禅师。伏膺高轨。亲受付嘱。……蒙示楞伽义云。此经唯心证了知。非文疏能解。……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
上篇《佛寺优游二:禅宗五祖寺》曾怀疑,慧能的徒弟法海在其编撰的《六祖坛经》中,杜撰了神秀贪恋法衣、未得而坐卧不宁的状态。神秀的人品非但不像他说的那样猥琐,相反,是很好的:龙朔元年(也是李治年号)即661年神秀55岁时,神秀在弘忍用竞偈选择衣钵继承人时输给慧能,但他仍然从法于弘忍,直至675年弘忍圆寂后他才去当阳弘法。由此可见,神秀不仅有释者的气量,也承袭了儒者的忠孝之心,并不计较法衣的承继与否。
据《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武则天700年(久视年,武则天即位皇帝后的第十年)召神秀入京,701年(大足元年)神秀 “入东都。随驾往来二京教授。躬为帝师。”神秀此时已95岁高龄。《大通禅师碑铭》详记:“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f)坐(盘腿坐)觐君,肩舆(轿子)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不拜帝),有盛德者(面帝王)无臣礼,遂推为两京(长安和洛阳)法主,三帝国师”。“三帝”是指武则天、唐中宗(李显656—710年,唐第四位皇帝,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684年、705-710年两度在位)、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唐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但神秀不是唯一的国师,安州寿山寺大师玄颐(708年)和洛州嵩山会善寺大师(慧)安,也是国师。
武则天为什么要召神秀入京并立为国师?愚推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武则天登帝位,得益于薛怀义等僧人炮制谶(chèn)言(巫师预言)和上呈《大云经》颂扬武则天是弥勒下凡、是《大云经》预言的女王。武则天由此对佛教有了后生的好感,不只是儒道的“君权神授”,佛教在“君权佛授”也上是有宣传力和鼓动力的。二是,武则天虔信佛教,相信佛教有消除精神烦恼求内心清净的功用,她有佛教为其祈福禳灾之需。
但神秀进京并未利用传教介入政治,且也未对大众讲法,只是在两京宫内道场向皇帝讲法,在京城向公众传教是其徒弟的事情:“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而未尝(不曾)聚徒开堂传法。始于弟子普寂,始于都城传教,二十余年,人皆仰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蓝吉富主编《中国佛教史料初编》)。劝政要向心求己不向外,是他在皇宫内道场传法的要旨。当张说向他尝问法要时,他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舎父逃走”(若向外求则如同遇危难弃父而自己逃跑一样可耻。《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神秀并不想在皇宫内一直住下去,他想回去,回到度门寺那清凉之地:“长怀虚壑,累乞还山”(《大通禅师碑铭》),只是皇帝不肯:“禅师昨欲归本州者。不须。幸副翘仰之怀。勿滞枌榆之恋”(《楞伽师资记》)。
作帝师,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生向往的事业,尤其是主张入世的儒家学者的最大志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更是喜欢议政、参政、干政和主政,哪怕沾染政治污点也在所不惜。神秀虽然被皇帝请进京城传法,但没有政治污点,他充其量只是皇帝的个人心理抚慰师,这一点保证了他在人格上的清净无污。
其实,武则天最先想召慧能进京,因慧能托辞不去,才又请慧诜(shn)禅师,然后再请神秀和玄颐、玄约、慧安禅师进京:“后时大周立则天即位(690年)。敬重佛法。至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年号),敕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二月二十日敕使天冠郎中张昌期往韶州漕溪请能禅师。能禅师讬病不去。则天后至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年号共计2年),使往再请能禅师,能禅师既不来,请上代达摩祖师传信袈裟。朕于内道场供养。能禅师依请即擎达摩祖师传信袈裟与敕使,使回得信袈裟,则天见得传信袈裟来,甚喜悦,于内道场供养。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神秀91岁)七月,则天敕天冠郎中张昌期往资州德纯寺,请(慧)诜禅师,禅师授请赴京,内道场供养。久视年(700年),使荆州玉泉寺,请秀禅师、安州受山寺请玄颐禅师、随州大云寺请玄约禅师、洛州嵩山会善寺请老安禅师,则天内道场供养”(杜胐《传法宝纪》)。
当武则天没能将慧能召进京城时,神秀还主动请皇帝追请,并亲自写信请慧能进京:“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liè等同),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征之,终不能起(《《宋高僧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神秀无私、不嫉妒六祖之磊落胸怀昭然于天下。由神秀的行为来看,他并没有像慧能的弟子神会(684-758年)那样把禅悟的“渐”“顿”两法看得那样绝对,非得搞出个顿优于渐显示南顿才是弘忍的真传来不可。渐顿只是认识方法的两极,中间有许多过渡阶段,每个人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时候,根本不可能绝对地全都是瞬时间明白的,或全都是渐明的。顿悟也是渐悟积累的结果,渐悟中也有小的顿悟发生。渐顿共生才是正常的。
可能正是因为神秀的品德高尚,皇帝才会下敕于当阳楞伽峰重修度门寺,在神秀故乡尉氏县修报恩寺,在其于洛阳天宫寺死后仅一个月,就颁令赐予他“大通禅师”的谥(shì死后所得称)号。而菩提达摩直到大历(公元766-779 年)中才被赐谥“圆觉禅师”。慧能故去百年之后才于816 年被赐谥“大鉴禅师”。
玉泉寺
出租车司机说,玉泉寺院的方丈是个好方丈。寺院不收门票。但政府希望寺院收,政府可从中提成。而寺院主持不同意,他不想学少林寺的释永信把佛寺商品化。
度门寺在楞伽山,玉泉寺在玉泉山,但两寺只相隔3公里。玉泉寺为佛教圣地天台宗祖庭之一,最早是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僧人普净于此庐居,南北朝大通二年(528年)梁武帝敕建“覆船山寺”。隋开皇(开国皇帝杨坚)十二年(592年)智者大师奉诏建寺,隋文帝杨坚赐额“玉泉寺”。唐初,玉泉寺与浙江国清寺、山东灵岩寺、江苏栖霞寺并称“天下四绝”。宋景德、天禧年间(1004—1020年),宋真宗明肃皇后对玉泉寺加以扩建,并改额为“景德禅寺”,明初,恢复玉泉寺名号。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敕赐“荆楚第一丛林”匾额。
因到玉泉寺已是夕阳垂山,下面展示的照片光线较暗。
照片6、玉泉寺山门夕阳
照片7、山门洞
照片8、圆牌——湖北省风景名胜区
照片 9、从西面看山门
照片10、通向寺院的长道,看见的山是玉泉山。
照片11 古风杨树
照片12、“三楚名山”
三楚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秦汉时期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音义》称旧名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西楚约当今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南楚北起淮、汉,南包江南;东楚跨江逾淮,东至于海。
照片13 铁塔
照片14 铁塔简介
照片15 玉泉寺
照片16 美丽的墙饰
照片17玉泉寺道场
照片18 边墙
照片19 佛乐播放器
照片20 小院
照片21 寂静清凉的寺院
照片22寂静清凉的寺院
照片23寂静清凉的寺院
照片24寂静清凉的寺院
照片25寂静清凉的寺院
照片26 客堂
照片27寂静清凉的寺院
照片28罗汉堂
照片29陶谢往来 照片30通往上山的路
照片31天上天
照片32禅院
照片33西竺遗风
照片34祖师殿
照片35从山腰眺山门
36、山门外的农舍
回城的路上,在山门口找到一个平常务农的司机,回城40元。司机在路上说,现在的政策好,家家都能盖这样的楼房,家家都有小车。盖这样的三层楼房大概需要20万,不带装修,盖房的资金与景区建设没有关系,靠种田和雨天采松菇存几年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1、(唐)张说《大通禅师碑文》,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译注》顾宏义译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3、(宋)普济《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 中华书局1994年。
4、(宋)赞宁《宋高僧传》(全2册),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
5、(法)佛尔著、蒋海怒译《正统性的意欲:北宗禅的批判系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蓝吉富主编《中国佛教史料初编》,《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弥勒出版社,台北1983年。
7、蓝吉富主编《现代佛学大系12》弥勒出版社,台北1983年9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8、(唐)净觉《楞伽师资记》,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9、(唐京兆杜朏字方明撰《传法宝纪》,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0、(美)斯坦利·威斯因坦著《唐代佛教》张煜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胡小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