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之后,也就是它,能撑得起谍战剧的半壁江山

2019-07-02   影视地平线

对于一部电视剧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内容本身上面,更应该透过故事去窥探一下,创作者到底在其中融入了什么样的价值理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观众看完后是否会去细细回味,是否会在回味中得出自己的思考。

对于谍战剧,绝大部分的影视剧创作者热衷的恐怕就是如何制造故事悬念,如何利用这些埋伏下来的悬念,去勾起观影者的好奇心,当然,这一点对于影视剧来说是无可厚非,毕竟,有市场利益作为考量,难免会如此。

可是,如果我们过分注重这些外在的类似于技巧性的东西,往往会造成整体上的顾此失彼局面,也就是形式最终大于内容,让内容本身又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价值,观众看后自然选择性遗忘的概率也就增加不少。

作为谍战剧的佼佼者,《潜伏》无疑是深入人心的,它在平衡内容与思想价值方面也把握的很好,而把重点放在战争期间的这样一部优秀的谍战电视剧,故事内容跌宕起伏且扣人心弦,同时还能宣扬出某种积极的价值观念。

不过,比起《潜伏》,有部电视剧,可能在刻画特工的人性方面略胜一筹,而它基本把内容关注点放在战争结束后这一时间段的创新设计,更能够把英雄这一主体拉回到普通人本身上来,从普通人的角度与观众产生共鸣,这就很抓眼球。

这部电视剧便是《风筝》,我个人认为,《风筝》,算得上是《潜伏》之后,谍战剧的又一佼佼者,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超越《潜伏》。

1

《风筝》是在2017年播出的谍战剧,导演柳云龙,而此时距离《潜伏》播出已经过去8年时间,在这期间,中国影视剧,在谍战剧这一块是很空白的,而能够超越《潜伏》的几乎没有,于是,《风筝》的播出,无疑是给一蹶不振谍战剧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不过,《风筝》的内容是剑走偏锋的,而它所有要表现的和所有要传递的价值理念,绝非是敌我双方如何的殊死搏斗那么简单,它的关注点有点奇特,那就是,紧紧围绕特工这一鲜为人知的群体,无论是敌人还是我方,对于特工的刻画的角度都是以人为主体,以故事为辅助。

《风筝》的故事本身很简单,郑耀先绰号“鬼子六”,是潜伏在敌人内部的我方特工,而他的身份在电视剧一开始就已经交代清楚,所以,并没有设置悬念,而前十几集的斗争情节设置只是为了后面的人物刻画而做的铺垫,所以,精彩的剧情主要集中在电视剧后半段,也就是战争结束后,郑耀先该如何继续开展工作?

当郑耀先的上级死去,他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已经失去了回家的路,而他的使命却在战后还得继续执行,所以,他面对的困境是如何在敌人和自己人之间周旋,而他要做的选择往往超出了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

《风筝》这个剧名取得好,有线牵着,随时可以拉回来,没有线牵着,只能随风摆动,而人如果成了风筝,那么,必须在自己内心找一根可以找到回家路的线,这根线便是信仰。

整部《风筝》就像是拧成团的麻绳一样,所有的情绪都紧紧拧在一起,而抛开故事本身,人物内心的斗争以及在动摇与坚定方面的挣扎选择,这一点的刻画上,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剧中并没有刻意褒扬,而对于敌我两方势力在前方道路的选择上,都做了很好的归属,只是,这种归属背后的牺牲以及坚定,无论是哪方势力,没有批评,只有思考。

其实,《风筝》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宫庶,尤其是在坟墓地里与郑耀先会面那一场景,作为观众,我内心居然莫名酸楚,这种感动,并不是因为宫庶所遵从的选择,而是因为,对于做出选择后的义无反顾,虽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那份勇气,那份真性情值得好好揣摩。

“我忍了十年,我不知道接下来我还要忍几个十年。我这一辈子,还能活几个十年啊?我什么时候能活得像个人?

特工从来没有身份,但是却有身份观念,这种观念的坚定,其实,靠的只能是自己,而这种坚定,无论是身处何地,你最初的那个自我万万不可丢掉。

肉体从来不属于自己,唯有灵魂才能得到救赎,我以前一直觉得这句话说得很虚,可是,当我接触了《风筝》这部电视剧后,我才知道,你做不到的,别人未必做不到,而在国泰民安的背后,总会有那么一小撮人,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我们活着,这就是信仰的可怕之处。

2

《风筝》这部剧所开创的,是谍战剧中真正关于信仰的探讨,而在信仰背后往往关注的是人性,当把特工这一神秘工种,放在大众面前,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可是,他们与我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肉体凡胎的背后是一颗高尚与坚定的灵魂作为支撑。

奋斗一生,却从没有为自己活过,妻离子散后的孤独终老,最终换来了一个颤颤巍巍双手对国旗的敬礼,郑耀先这辈子值了,可是,还有很多如同郑耀先这般的人物,默默无闻,却自始至终的舍生忘死,而这类群体最容易在和平年代被遗忘。

几经删减的《风筝》勉强播出,这是影视剧的一大进步,而把特工的内心挣扎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是其他谍战剧所不具备的东西,即使《潜伏》,它也只能做到故事上的优秀,唯有《风筝》,让神成为了人,既然是人,自然有害怕,有迷茫,有退却,这样,之后的坚定才是最为动人的。

究竟是人是鬼?这一疑问不仅仅是我方特工思考的,也是敌人特工经常思考的,《风筝》并没有把这两种思考对立起来,而是把他们统一到了一个高度,然后让观众自己也跟着思考,开放性的选择,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最深刻的。

牺牲精神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风筝》给出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普通人对于心中美好所做的坚定维护,虽然,当初看不到未来,可是,内心早已充满希望。

3

谍战剧的进步是从正视潜伏特工这一群体开始,而正视的关键就在于是否首先把他们当人看待,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先把他们当人,才能让所要传递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对于当下的谍战剧,故事往往会普遍流于表面,从未深入分析人物心理,这种泛娱乐化的剧目,就是一种变相的快餐文化,毫无价值可言,而在消费先烈的时候,这种行为最为可耻。

如果进一步挖掘造成影视剧如今不堪局面的原因的话,就会发现,创作者大多数缺失了信仰,而他们创作热情的一大部分原因,来源于短期的利益收入,没有灵魂的一群人创作一部必须有灵魂的电视剧时,思考是不可能的,能够给出不雷人的故事就算不错了。

谍战剧中的人物需要灵魂,创作者同样也需要灵魂,而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深入对话,即使你不理解他们所谓的牺牲精神,但至少,可以虔诚对待。

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已经很可怕了,就不要让原本有信仰的先烈也给弄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