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弦子戏
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以现东昌府区为中心,南至河南北部,西至河北邯郸,北至德州南部和东部,东至泰安,是很受群众欢迎的一个地方剧种,该剧行腔抑扬有序,平稳婉转,声腔俱佳,并且有它自己的很多曲牌、板式,能表演各种文武曲目。
东昌弦子戏在清代曾经名噪一时,官宦人家争相聘请庆寿诞、庆升迁;商贾庆开张、庆乔迁;新年伊始从正月十五一直唱到三月三,很是受当时官府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清末民初,弦子戏更是红极一时,在戏剧苑中独树一帜,其他剧种改编借鉴弦子戏的曲牌、板式、行腔的情况屡见不鲜。
东昌弦子戏于咸丰年间传入原老堂邑县现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后石村一带,当时仅有二十几个人活动、演唱、演出,但深受群众欢迎,当时有句俗话:“宁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戏”的说法,验证了当时人民群众对弦子戏的喜爱程度。该剧种表演所使用的相关器具主要有大笛、笙、三弦、红笛及打击乐器等。曲牌板式内容丰富,大约有一百二十个曲牌,通常使用的大致有:褚云飞、锁南枝、山坡羊、娃娃调、二板娃娃腔、桂枝香、朝天子等曲牌。剧目有:游西湖、战樊城、严查散、汉衫记、破洪洲、讨荆州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东昌弦子戏的演出队伍更加壮大,最多时曾达60余人。由于弦子戏这一剧种深受老百姓欢迎,因此在广大农村集镇还时有传唱。弦子戏唱腔优美,老少咸宜,具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床前站,娘似听,儿子查散来托梦,金蝉妹妹李保害,牵连我儿还性命,诉苦哭到伤心处,伤心处落泪横,要得相见移梦中……”11月14日,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后石槽村73岁的李公运唱起东昌弦子戏名段《锁南枝》,仍老戏味十足。据了解,在这个村的老年人中,多数会唱几句东昌弦子戏。不过,在李公运看来,东昌弦子戏年轻人没人愿意学,传承很渺茫。
“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嗳嗳”
东昌弦子戏 一个字就有多种唱法
“弦子戏最大的特色就是曲调好,一个‘嗳’字便有多种唱法。”李公运说,弦子戏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嗳嗳”的说法。尽管弦子戏的角色分工以及造型艺术与其他戏曲种类相似,但它的音乐非常特别,曲调优美细腻、动听入耳,适于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
据李公运介绍,东昌弦子戏表演所使用的相关器具主要有大笛、笙、三弦、红笛及打击乐器等。曲牌板式内容丰富,大约有120个曲牌,剧目有《游西湖》《战樊城》《颜查散》《汉衫记》《破洪洲》《讨荆州》等。
弦子戏的核心唱腔是“五大曲”,即《娃娃调》《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青阳子》,其他的曲牌都是根据“五大曲”进行发展变化的,唱腔尽管有所不同,但其规律和演唱风格与“五大曲”都是一致的。演唱弦子戏的老艺人说,学会了弦子戏中的“五大曲”,才能够真正登台演唱弦子戏。
“宁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戏”
后槽村弦子戏班最多时曾达60余人
李公运年轻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吹笛子,现在他只能一个人吹吹笛子遥想一下当年剧团演奏弦子戏的盛况。
李公运说,老话说“宁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戏”就是说的“东昌弦子戏”。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会搭台唱弦子戏,而且后石槽村还曾组建弦子戏班外出应邀演出,尽管它是一个由庄户人组成的小戏班,但正规剧团该有的行头,比如服装、道具等,这个戏班里都有。戏班曾到过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演出。当年,弦子戏班外出表演所得报酬一般都用来购置服装道具,演员不但没有工资,还要经常“出份子”维持戏班运转。尽管如此,因为爱弦子戏,老辈艺人们依然痴迷于吹拉弹唱,乐此不疲。
后石槽村弦子戏班队伍最多时曾达到60余人。戏班成员不但唱传统老戏,还创作排演了一批现代新戏,如宣传婚姻法的《罗汉钱》、表现计划生育题材的《离婚记》等,这些戏曾参加聊城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
据李公运回忆,以前,后石槽村人人爱听弦子戏、爱唱弦子戏,“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唱两句。村民在田地里干活时,还经常哼唱弦子戏。”
弦子戏不光后石槽村人爱听,附近的老百姓也都爱听。逢年过节,后石槽村弦子戏班都要搭台唱戏,十里八乡的群众总会成群结队地跑去看戏。解放前,后石槽村曾搭过一简易戏台,因戏场频繁使用而数年未拆。周边乡镇的百姓平时婚丧嫁娶、祝寿贺喜,也都争相聘请弦子戏班前去献艺。
难学,年轻人也没人学
东昌弦子戏走进传承困境
“1957年冬,当时在聊城文化馆工作的李岱江(后为中国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和高树芝二人进驻后石槽村,对东昌弦子戏展开专项调查,整理了一些传统剧目并组织成立了弦子戏专业剧团。”李公运说,当时的集体化生产形式限制了演员外出表演,仅过了三个月,剧团便宣告解散。从此,后石槽村弦子戏班的公共演出活动便逐渐销声匿迹。
鉴于这种情况,上世纪90年代初,后石槽村的徐西安请当时还在世的李令山、徐桂春等多名老艺人伴奏演唱部分弦子戏传统剧目选段,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后来,长期在该镇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王学甫对徐西安珍藏的原始录音带进行翻录并做了去除杂音等技术处理,复制的数盘录音带现已被作为今后研究东昌弦子戏的珍贵资料,由张炉集镇文化站妥善保存。
李公运说,在后石槽村及周边村,目前在世的老艺人不超三四位,年龄最大的是90多岁的郭万顺,最小的就是他,也70多岁了。其中,快80岁的李子龙住在聊城,经常到聊城公园敲鼓、拉弦子。其他人大多数只会唱零散的片段,整出的戏基本不会。
“去年,俺几个老年人傍晚一起玩时还唱几句。实事求是地说,东昌弦子戏,都是用口传,难学得很。”李公运说,年轻人没人学,都说还不如打工挣点儿钱。都说东昌弦子戏传承不下去很可惜,不过,也没办法,再向下传已经很难了。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cUcfW4BMH2_cNUgzG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