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贫穷、懒惰,科技依然能让我优雅的吃瓜

2019-09-06   教育眼镜片

中国网民人数8.5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6成以上。我们花在娱乐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多,平均下来单天每人有4个小时的时间在浏览网络。抛去即时通讯和新闻的占比,4小时中80%的时间我们都在放松自己。

娱乐的时间越长、学历越低、收入越低,这是一个事实。

早在2013年日本东北大学的竹内光就发表过研究结论:看电视越多,大脑内与高度唤起和侵略性相关的部分就增厚越明显。前额叶也会变厚,最终导致语言推理能力下降。别人说的你听不懂,心里想的又说不清楚。沟通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资本,也是提升社会地位的很好途径,更是我们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收集方式。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在《贫穷的本质》中提到过一个观点:如果贫穷的家庭能够节省出一笔钱,那么他们把这笔钱花在购买电视、手机等娱乐设施上的可能性非常大,而用在教育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中产阶级看来,时间和金钱这种宝贵的资源,更应该花费在生产工具和教育的投入上面,而并非娱乐。

信息鸿沟中的弱势人群。

手机和电视在娱乐性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看似我们好像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殊不知当今的互联网早已不是天下大同了。你我手机中的各种APP就像一根根的“营养管”直接插在我们的大脑中,它给我们供给什么样的营养,我们最终就长成什么样子。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我们的决策终究会失败,并呈现出没有远见的特征。真实的价值信息越来越难以被搜索到。

那一点点可怜的共同点。

1984年的时候,一台21寸彩电相当于工薪阶层2年的工资,但如此高昂的成本都无法阻止我们购买彩电的疯狂行为,无论是城市、乡镇。但正是由于电视的出现,才让北上广的孩子对于欧美、日韩有了皮毛的了解、让乡镇的儿童对北京、上海、广州有了憧憬。至少两个不同地域的人在面对面的时候,可以聊上几句不咸不淡的天儿。互联网的出现也是如此,手机只是载体罢了,娱乐和八卦是永恒的谈资。

贫困村也是人人都有手机。(下图)

我们对于快乐的痴迷。

娱乐内容无时无刻的都在给予我们愉悦感,习惯形成,理想也就崩溃了。在娱乐充斥的年代我们人生的意义被丢弃,人越是追求快乐,就越不会快乐。人活着究竟是为了快乐还是更有意义?这两者的差别在于:快乐是舒服、自在、当下的感觉很好。而意义的层面更加深刻,它来自归属感,让人能够从自我的角度抽离出来,观察自身以外的人和事,并最终回归自己,找到阶段性的满足感。

追求意义的人适应力会比较强,无论学校还是职场,他们的表现都会更好。吃瓜是潮流,一种古往今来永恒不变的潮流,技术只是让我们的吃相更优雅。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指责、质疑,毕竟自己混地不好、穷困潦倒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在意,顶多是个不怎么甜的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