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华容”湖南华容“吃常火”:十几张流水桌子 一道头菜

2019-07-19   微醺华容

华容的酒席土话称之为“吃常火”,取义估计是“常年红火”的意思。

“吃常火”的没有特别的讲究,谁家有婚丧嫁娶,都会喊上厨子做酒,这是我们华容老家的习俗了。“吃常火”一般都是流水席,八张或者者十张桌子一铺,亲戚朋友邻居一窝上来,先抢到位置的先吃,没有位置的就等到下一轮。礼仪也没有特别的规定,因此各个方面都很随意。桌上摆盘也不像大城市那么讲究,碗筷随便摆在桌上,但随意起来也有随意起来的好。华容“吃常火”讲究实在,即使位置、环境等方面做的不怎么样,但如果味道好吃了,大家也不会说什么,还是认为做得好。

华容“常火”有一个特色菜,称之为“头菜”。头菜是由“鱼肚”,也就是油炸肉皮、 酥肉、木耳、鱼丸子、瘦肉、鸡蛋卷、芹菜等组合而成,素菜少,荤菜多,一下子满足整桌子人的口腹之欲。因为是第一个端上来,分量又大,所以称之为头菜。不同的厨师子做的头菜也不一样,但是酥肉和鱼丸子和木耳这三样基本上都有。在华容的酒席里,有很多特色菜是独有的。譬如“扣鱼”。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扣肉,但是扣鱼好像只有在我们华容和周边一些地方有。现在去吃“常火”,我最喜欢吃的菜是粉蒸萝卜丝,细腻的糯米粉拌上洁白晶莹的萝卜丝,吃起来清爽甘甜,吃完,嘴里留下的是丝丝甜味。

以前我不太觉得,现在越发感觉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人,对吃肉这件事有着特殊的情怀。以往,在老家看厨师起酥肉和扣肉,锅里放上满满一锅油,五花肉上裹上由鸡蛋和面粉调成的糊,炸出来的酥肉金灿灿的。在筲箕里挤成一堆,看得人垂涎欲滴。但咬上一口,没咬到瘦肉,油蹦出来,洒上一脸,满口都是猪油味,食欲就减去一大半了。但是老人家似乎都很喜欢,每次有肉吃的机会,都会尽量抓住机会,越是肥的越喜欢,我父亲就特别喜欢吃大块的肥肉,特别是扣肉。小时候,家里来亲戚,父亲给我钱去买肉,也是叮嘱了又叮嘱,要买肥一点,如果是瘦肉多了,会觉得买亏了。

对于吃惯了肉和各种风味的城里人来说,对肉没什么特别的感情。但是在农村,大部分人还是舍不得,做菜还是以自己家菜园子里栽种的蔬菜为主,除了有客人来,才会去街上,割点肉借机打一下牙祭。所以在小的时候,如果听说那个亲戚家有“常火”吃,对我们来说,是很开心的事,大人们也不例外,可以借此好好吃一顿。平时对油脂的匮乏,应该就是父辈们对肉类深厚感情的来源吧。

吃惯了肉食的人,琢磨着去吃野菜吃素,但长期缺少油荤的人却觉得有油荤的东西是这个世上绝佳的美味。小时候听到有“常火”吃会高兴很久,现在我们吃“常火”也没有了什么特别的感觉,常常是吃两口了事,但是长辈们不一样,我叔叔就是如此,他会对每一次的“常火”都作出认真的评价,觉得这个菜应该怎样做更好,哪个菜还缺了一点什么,他们对食物有一种天然的尊重。

食物从父辈们的土地里长出来,却被另外一部分人消费;尊重它的人难以享用它,经常享用它的人却不懂得尊重它,这也许就是这世界上最原始的不公平吧 。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关注我,每天向你推送不一样的华容!